6.1七上古诗词阅读鉴赏(课内+课外)【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1七上古诗词阅读鉴赏(课内+课外)【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4:50: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古诗词鉴赏(课内+课外)高效训练
篇目1:《观沧海》
(2023·陕西西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联系生活实际,你怎样看待电影《流浪地球》以《观沧海》作为片尾曲?
【答案】1.(1)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2)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2.(1)片尾曲加入了曹操的《观沧海》,用特有的中国元素来描绘曾经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从而更加深刻反衬出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漫漫千年的未知旅程以及为了生存带着地球流浪的壮烈情怀。
(2)使电影的情节,曹操的诗歌,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命运,在星河流转中不断变化,全部浑然一体,提高了艺术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
作答时,结合诗句内容与意象进行描绘。
示例:太阳和月亮,每天仿佛从宽广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傍晚时分又缓缓落入大海的怀抱;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海面,也仿佛发源于大海的胸怀里。诗人描绘了一幅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理解能力。
回答本题需要结合《观沧海》的主题分析概括。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流浪地球》以曹操的《观沧海》作为片尾曲,表达了电影中人类面对困境不放弃、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电影的英雄主义情怀。同时,《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和氛围,与电影的场景和情感也有相呼应之处,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人类在面对宇宙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篇目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结合诗句体会“乱烟笼碧砌”中“乱”的含义。
4.《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3.乱的意思是乱糟糟(或者写烟雾弥漫),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写出了夜晚烟雾弥漫,看不真切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因和友人离别而心情迷乱。 4.都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王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李诗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思念、同情与关切。
【解析】3.本题考查炼字。
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理解其语境义,“乱”的意思是乱糟糟,“乱烟笼碧砌”意思是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乱”这里的意思是写烟雾弥漫,写出了夜晚烟雾弥漫,看不真切的特点,此诗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因此,“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因和友人离别心情的迷乱。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这两方面来分析,然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诗人送别友人后孤寂怅惘之情。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诗人借景抒情,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子规”是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同时又是春天独特的景物,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但从“杨花落尽”知,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随风飘扬;从“子规啼”知,叫着“归去、归去”的子规,给人思乡之感。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表现的是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离别伤感的气氛,风雨飘零,友人分别之伤尽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首句的“杨花”和“子规”融情入景,表达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心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是李白所作,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B.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作者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C.本诗第一句重在写景,第二句重在抒情,三四两句重在叙事。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6.这首诗开头写到“杨花”“子规”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5.C 6.融情于景,点明时令,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手法,写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也可,分析,或者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记叙了王昌龄被贬龙标仪式,重在叙事。第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重在抒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意象。
“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子规”是春天独特的景物,首句写“杨花”“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杨花落尽”,写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随风飘扬,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鸟的啼叫声是悲切的,有“不如归去”的意思,古人认为其是悲情之鸟。“杨花”飘落,子规悲啼,给人以画面感,同时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此时正值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作者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偏远一事,不禁担忧起友人的的命运,怀念起友人来,借“杨花”“子规啼”来渲染凄凉悲切的气氛,寓情于景,景中传情,希望友人早日归来,蕴含着离别愁绪。
篇目3:《次北固山下》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下面关于诗歌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来说,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开头点题,“青山”指题中的“北固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客路”在“青山”之外,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B.“风正一帆悬”本句写小景相当传神,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C.第三联写出作者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情景。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D.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正要经过洛阳,这怎不引起诗人浓郁的乡思愁绪。
8.请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
【答案】7.D 8.“日升残夜”“春入旧年”表面看是写时序的交替,实则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与向上的鼓舞力量。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D.诗人看到大雁,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表达了诗人的乡思愁绪。“引起诗人浓郁的乡思愁绪”错误。
故选D。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与向上的鼓舞力量。
篇目4:《天净沙·秋思》
阅读下面一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概括。
1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夕阳”这一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9.作者选取九种极具特色的景物,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10.①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使全曲情景交融,引出“断肠人”一句,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概括。此类题注意与画面描绘区分开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
本首诗歌属于元曲,前三句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九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放在一起,写出了深秋晚景的苍凉。
10.本题考查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所用意象都是与主题表达相关的,本首诗歌的主题是表达作者秋日哀愁的情调和游子思念家乡的凄苦。那么“夕阳”这个意象首先就点明了背景时间,傍晚时分就是归家之时,而作者自己无法归家,一种悲凉的气氛就被渲染了出来;其次引出下一句,直接表达出游子思念家系的凄苦之情。
篇目5:《夜雨寄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用自己的话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1.巴山秋天的夜晚,大雨瓢泼而下,池子里的水已经溢满。 12.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
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
“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示例:深秋之夜,巴山下起了连绵的雨,不久院里的池塘就涨满了水。
1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达了相见共语的期盼。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14.《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答案】13.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14.[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解析】1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波浪”指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洪波”指江河湖海水由高到低剧烈流动扬起的滚滚波涛。“波浪涌起”展现的是大海波涛汹涌、澎湃的景象,更能够展现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洪波涌起”比“波浪涌起”更具气势。
14.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
根据乐器的特点与诗文展现的情感主旨来选择即可,如选择编钟,编钟的声音浑厚、庄重;“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实景描写,写观沧海所见;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以及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歌以咏志”是虚写,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编钟的声音与诗文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6.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5.C 16.《春望》表达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15.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诗句赏析。
C.有误,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春潮渐涨的壮观景象;
故选C。
16.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表达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2022·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7.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18.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7.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18.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
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
【解析】17.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
18.本题考查诗词比较。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
(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看叶①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累举不第归隐之后晚年的作品。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色彩来指代鲜花,“红紫”其实指的是花。
B.“始宜携杖向池塘”一句借助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年迈蹒跚、行动不便的老者形象。
C.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真切的生活、表现了丰富的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D.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直白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
20.这首诗撷取自然界普通素材表现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D 20.①自然界中的花草生命短暂,但绿叶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②春天短暂,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彩多姿,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③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总有逝去的时候,我们不必太过萦怀,换个视角,生活中还有另外的美好。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直白的笔法”有误。结合“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意思是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可知作者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来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而是借“绿叶”来表现自己的独特人生感受,自然界中的花草生命短暂,但绿叶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概括。
①结合“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意思是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花草生命短暂,但绿叶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
②结合“红紫飘零草不芳”意思是百花凋零,芳草枯萎,“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结合“绿影扶疏意味长”意思是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春天百花争艳的时节已逝去,春天过去之后,还有繁茂的枝叶用来观赏,告诉我们,春天短暂,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彩多姿,春天过后,依然有美丽的绿叶倒映水中这样令人陶醉的景色;
③结合“始宜携杖向池塘” 意思是此时最适宜拄着手杖去池塘观景,可知春天结束,百花凋零,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想要继续赏景,就要再去寻找最适宜的去处,换个角度,可以选择去俯视池塘中的落影,亦是一番美景,告诉我们,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总有逝去的时候,换个视角看世界,生活中还有另外的美好。
(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 寒
陆游
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
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
【注】①重茵:多层褥垫。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
21.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
22.“铁马何人从我行”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21.“重茵”“河冰合” 22.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人相随的境遇。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和内容。
“重茵”意思是多层褥垫。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
“河冰合”意思是河水结冰。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
2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铁马何人从我行”意思是:但是没有人知道有谁会跟随诗人的行动。纵然铁马渡河的行动是这样英勇壮烈,可是在当时没有人肯于响应,结果诗人只能发出“何人从我行”的叹息,深深地流露出他的孤独和悲哀以及无人相随的境遇。
(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刎,乌江亭由此闻名。
23.两首诗都写于乌江这个地方,都对 (历史人物)做了评价。
24.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3.项羽 24.《题乌江亭》: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夏日绝句》: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解析】2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诗人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暗寓讽刺之意。再结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知,两首诗都对项羽做了评价。
24.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件。再结合古诗对古诗内容加以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对此杜牧发表议论“包羞忍耻是男儿”,意思是能够面对失败并能重整旗鼓才是真正的男儿本色,结合“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知此诗中作者的态度是遗憾和惋惜,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而同样是这件事,李清照却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对项羽自刎之事给予了赞扬和肯定,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据此回答即可。
(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泥山①
张謇
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
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
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
便期肩一 ④,种药与锄云。
[注释]①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④ (jué):一种农具。
25.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àn”,小通同学读作“xià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
2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25.示例一:“jiàn”贴合。“见”意为看见,远望黄泥山的侧面能够看见寺庙,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照应首联“幽壑穷余赏”中“赏”的景象。
示例二:“xiàn”贴合。“见”意为出现,诗人游览黄泥山时,在层层幽壑中寺庙忽然出现在黄泥山山侧,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又平添了游览的意外之趣。 26.这首诗记述了张謇游览黄泥山的所见所感。全诗围绕“赏”字,游览了幽壑、林阴、山寺、新绿轩等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黄泥山美景的喜爱和游玩时的欣喜之情;尾联“便期肩一 ,种药与锄云”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美景的流连忘返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25.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结合诗句内容、描写的画面及诗句情感分析。
示例一:“xiàn”贴合。“寺从山侧见”中的“见”是显现、显露的意思,“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寺不是有意之为,而是无意间进入眼帘,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示例一:“jiàn”贴合。“见”是看见、望见的意思,与“幽壑穷余赏”中的“赏”相照应,描写出诗人远望黄泥山所见之景,“寺从山侧见”,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悠远清净。
26.本题考查诗句情感。
本诗描写了“幽壑”、“林阴”、“夕曛”、“寺”、“山”、“水”、“轩”、“云”等景色,借景抒情,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以及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便期肩一 ,种药与锄云”意为:希望能够肩扛农具,到田里种药材和除草。诗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期望。
(2023·海南海口·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校联考一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沧海景象,动静结合,其中“① ”写的是动景,“② ”写的是静景。
28.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答案】27.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通过大胆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2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这两句写俯瞰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故“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 写的是静景。
28.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太阳、月亮、银河和星星似乎从大海中升出,夸大大海的苍茫广阔;而在人们的认知中,天上的日月星辰总是和大海遥相呼应,太阳月亮从海上东升西落,诗人超越这种认知想象日月星辰好像是从海里产生出来的,创造了开阔的意境,展现了大海的气概。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了诗人如大海般的广阔胸怀和壮志豪情;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有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也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一展宏伟抱负的渴望。
(2023·陕西宝鸡·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9.小明在理解这首诗时,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观”,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向小明描述诗人登临碣石“观”到的景象。
30.古人常登高抒怀,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登高之作。比较这两首诗,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29.[示例]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山岛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30.曹操在《观沧海》中,借登高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借登高表达不断探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解析】2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需结合诗句意思进行理解。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30.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
《观沧海》是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登鹳雀楼》这首诗诗人写登楼望见的景色,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反映了诗人不断探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点睛】译文:
《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登鹳雀楼》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023·河南驻马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1.请简析《夜雨寄北》中“涨”字的妙处。
32.请结合你对《无题》和《夜雨寄北》的理解,赏析李商隐诗歌中借景抒情写法的妙处。
【答案】31.“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也将诗人的愁思注入其中。 32.《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既是描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在抒发心境,物我交融;《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既言雨大池满,又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解析】31.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思家念亲之愁。
3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无题》中“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意思是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既言雨大池满,又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2023·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小题。
落花(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沾衣:一指落花沾衣,二指流泪沾衣。
33.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落花“乱飞”的详细情状。请作简要分析。
34.《落花》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物佳作,被人赞为“花人合一”。请结合诗歌尾联,简要阐述“花人合一”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33.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34.尾联语义双关,将花与人相结合。一是命运合一,借花的命运写诗人自己的命运,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二是情感合一,借落花的飘零表达诗人命运抒发诗人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
【解析】33.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理解。描写的角度有感官(视、听、嗅、味、触),顺序(时间、空间)等。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意思是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颔联描写的两个角度分别体现在“连曲陌”和“送斜晖”两个词上。“连曲陌”是空间,“送斜晖”是时间。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3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意思是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尾联是说,爱花惜花自然要埋怨春天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又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末二句,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诗人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古诗词鉴赏(课内+课外)高效训练
篇目1:《观沧海》
(2023·陕西西安·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联系生活实际,你怎样看待电影《流浪地球》以《观沧海》作为片尾曲?
篇目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结合诗句体会“乱烟笼碧砌”中“乱”的含义。
4.《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其二》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是李白所作,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B.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作者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C.本诗第一句重在写景,第二句重在抒情,三四两句重在叙事。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6.这首诗开头写到“杨花”“子规”起到什么作用?
篇目3:《次北固山下》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下面关于诗歌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来说,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开头点题,“青山”指题中的“北固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客路”在“青山”之外,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B.“风正一帆悬”本句写小景相当传神,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C.第三联写出作者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情景。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
D.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正要经过洛阳,这怎不引起诗人浓郁的乡思愁绪。
8.请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
篇目4:《天净沙·秋思》
阅读下面一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概括。
1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夕阳”这一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篇目5:《夜雨寄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用自己的话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3.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14.《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6.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2·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7.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18.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看叶①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累举不第归隐之后晚年的作品。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色彩来指代鲜花,“红紫”其实指的是花。
B.“始宜携杖向池塘”一句借助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年迈蹒跚、行动不便的老者形象。
C.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真切的生活、表现了丰富的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D.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直白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
20.这首诗撷取自然界普通素材表现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 寒
陆游
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
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
【注】①重茵:多层褥垫。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
21.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
22.“铁马何人从我行”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刎,乌江亭由此闻名。
23.两首诗都写于乌江这个地方,都对 (历史人物)做了评价。
24.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泥山①
张謇
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
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
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
便期肩一 ④,种药与锄云。
[注释]①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④ (jué):一种农具。
25.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àn”,小通同学读作“xià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
2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23·海南海口·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校联考一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沧海景象,动静结合,其中“① ”写的是动景,“② ”写的是静景。
28.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2023·陕西宝鸡·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9.小明在理解这首诗时,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观”,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向小明描述诗人登临碣石“观”到的景象。
30.古人常登高抒怀,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登高之作。比较这两首诗,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3·河南驻马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1.请简析《夜雨寄北》中“涨”字的妙处。
32.请结合你对《无题》和《夜雨寄北》的理解,赏析李商隐诗歌中借景抒情写法的妙处。
(2023·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小题。
落花(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沾衣:一指落花沾衣,二指流泪沾衣。
33.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落花“乱飞”的详细情状。请作简要分析。
34.《落花》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物佳作,被人赞为“花人合一”。请结合诗歌尾联,简要阐述“花人合一”是如何体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