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七年级上(苏教版)语文课件+教案:21梦溪笔谈二则(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七年级上(苏教版)语文课件+教案:21梦溪笔谈二则(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7 17:18:47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沈 括《梦溪笔谈》两则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1031~1095)。
???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正在。
2.如:好像。
3.其:它的。
4.蔽:遮盖。
5.搏:搏斗。
6.悉:全,都。
7.大穰:大丰收。
8.谓:称。一词多义方为秋田之害:       
悉为两段:
方出神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自度其足:
则素湍绿潭:
则以钳搏之:
则或千或百:岁以大穰:
岁月:
岁以大穰:
不以疾也:
何不试之以足:
贻: 但:赠给。只。如:遵照。盖:因为。弥束:紧密约束。六幕:批上、下、左、右、前、后六面方两三级: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胠箧: 履:从旁边打开箱子。走,踩踏。伏:通“服”。佩服。精练:精熟。1.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2.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
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4.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5.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7.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
词句意的掌握情况。
子方虫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
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以虫治虫的好处
有哪些?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探究问题生物防治蟾蜍捕虫 树林医生稻田放鸭回答下列问题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想一想 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喻皓的?
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同样表现了他的技艺高超?阅读这两篇短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想一想,说一说,
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袁隆平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了解北宋以前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课前预习
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给下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贻( ) 讫( ) 穰( ) 胠箧( )( ) 梵( ) 喙( ) 履( )
3、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并翻译。
4、写出你的疑问。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见预习作业)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贻: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佩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以虫治虫的好处有哪些?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假如你是一镇之长,在你镇范围内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蝗虫,你如何应对解决这个问题?
6、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7、《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21世纪教育网
8、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9、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为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因为这最能体现出他的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的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待清楚。匠师按喻皓的指点实施,不是本文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2)生动简洁
10、《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1、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三、课后练习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加黑字
患其塔动( ) 贻以金钗( )
钱帅登之( ) 乃以瓦布之( )
人皆伏其精练(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3、文中那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的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5.名著阅读。(5分) 新课标第一网
那怪一闻此言,丢了钉耙,唱个大喏道:“那取经人在哪里?累烦你引见引见。”行者道:“你要见他怎的?”那怪道:“我本是观音菩萨劝善,受了他的戒行,这里持斋把素,教我跟随那取经人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还得正果……今日既是人与他做了徒弟,何不早说取经之事?”
选文中“那怪”指: ,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 。
Xk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