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部分学校联考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通过考察北京人所用的石器,我们能够发现,北京人已经懂得很多制造石器的方法,包括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等;已经能够制造很多种类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一时期我们称为(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铁器时代
2.据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定为前1046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分别发生的事情是( )
A.“家天下”开始、商汤建国、武王伐纣
B.涿鹿之战、尧舜禹禅让、牧野之战
C.夏王朝建立、盘庚迁殷、西周建立
D.“公天下”开始、“商汤都亳”、“国人暴动”
3.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例如:制陶、建造宫室、挖井、造船等。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这说明( )
A.黄帝和炎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B.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C.原始居民的生活已经丰富多彩了
D.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
5.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废除井田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国人暴动
6.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招收正式弟子50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考试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标准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
7.《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中不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秦统一中国 B.文景之治
C.西汉建立 D.楚汉战争
8.如图所示是汉代农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楼,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据此判断该工具主要是用来( )
A.插秧 B.播种 C.灌溉 D.收割
9.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如图所示)。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C.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10.同学们针对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展课上大讨论,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②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王”
③地方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有最终决断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1.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变法使各国的实力增强
B.分封制彻底崩溃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统一的趋势增强
12.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B.西汉初年,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C.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
D.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14.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是( )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15.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16.西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图中A、E两地分别是( )
A.新疆和西亚 B.敦煌和中亚
C.洛阳和大秦 D.长安和大秦
17.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国文明延续的根基。虽然从三国鼎立到隋统一的三百多年间存在着政权并立的局面,但这一时期也有过全国短暂的统一。这一朝代是(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蜀汉
18.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可见《史记》的体例是( )
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通史
19.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者依次是(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丕、刘备、孙权
C.曹植、刘备、孙策 D.曹丕、刘禅、孙权
20.如表是一册书的目录,这部书可能是( )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A.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
B.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C.郦道元著的《水经注》
D.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
21.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22.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23.如图是《汉代讲学图》,他们讲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兵家学说 D.道家学说
24.下列哪一部著作属于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 )
A. B.
C. D.
25.小丹创作了如图漫画,画中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以示决一死战。这一漫画反映的情境出现在( )
A.长平之战中 B.大泽乡起义中
C.巨鹿之战中 D.楚汉之争中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分)从史料分类的角度,材料一属何种类型史料。通过材料一中的文物,我们能够获取河姆渡人哪些相关信息?
材料二
(2)(3分)材料二中图3代表了哪个朝代的手工业水平?请写出与图3铸造于同一朝代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图4的铜壶再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征伐的战争实景,请列举战国时期著名战役一例。
材料三
(3)(4分)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图片总结,这一时期朝代更替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材料三所示内容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成立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4)(3分)根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派使臣出使西域的目的,并概括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
材料五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生产工具学习卡
●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据东汉崔惠《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车。●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畜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低着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输水,功效大大提高。
(5)(2分)根据材料五,分别指出耧车和翻车功能。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共同作用。
材料六“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6)(2分)材料六中描述的现象出现在何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可能会记载在哪一农业著作中?
(7)(4分)综上,你认为能够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7.观察图示,完成下列要求。
(1)(3分)请给图示中的人物分类。(写序号即可)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2)(12分)题目自拟。
上述历史人物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请任选其中四人,结合相关史实论述他们的历史功绩或历史成就(各自一例即可)。从上述人物身上你可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
史实准确,表述成文,字数200字左右。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 A。2. A。3. B。4. B。5. C。6. C。7. B。8. B。9. B。10. C。
11. D。12. D。13. D。14. D。15. C。16. D。17. A。18. D。19. B。20. D。
21. A。22. A。23. B。24. C。25. C。
26.
(1)实物史料或(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或原始史料)。
河姆渡人已开始农耕(种植稻谷)、会制造陶器、会饲养家畜、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术。(任选其二)
(2)朝代: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主要因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政治:分封制等西周政治制度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思想:百家争鸣。
(4)目的: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转变:由最初的军事外交为主发展到后来的商贸物流交往为主。
(5)耧车:播种。翻车:灌溉。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6)南朝宋或南朝或东晋南朝。《齐民要术》。
(7)国家政策方针;统治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或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推广;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等。
27.
(1)第一类:封建帝王:汉武帝、汉光武帝;第二类:思想家:孔子、韩非;第三类:科学人才:张仲景、祖冲之。
(2)论题: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论述: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将西汉王朝发展到最为鼎盛的时期。政治上: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统一货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同时开发南疆,开拓疆土。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多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南朝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一千年。祖冲之还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总之,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们巩固国家统一;刻苦钻研,勇于求索;热爱自己的事业,为国作出贡献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