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7 08:4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城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初一入学测试试卷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要想获取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掘 D.科学推测
2.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③聚落④磨制石器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3.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部落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4.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史论”是指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元谋人使用粗糙的石器
B.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C.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
D.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6.“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洛一带,并询问九鼎(天下的象征)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反映出( )
A.周王室地位的衰微 B.楚国军事力量弱小 C.楚国想与周朝建交 D.周王室的势力强大
7.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适者生存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8.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官员中出身寒微、来历不明的“新人”(指非贵族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姓氏中没有官衔或称号的人)占官员总人数的26%,战国时期则增加到55%。这种现象说明( )
A.社会转型期用人观念的变化 B.新兴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
C.墨家“尚贤”思想受到推崇 D.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9.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10.“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材料中的“苍天”和“黄天”分别代表
A.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军 B.秦王朝、陈胜吴广起义
C.西汉王朝、王莽军队 D.秦王朝、刘邦项羽起义军
11.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2.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巩固封建国家统治有利
1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要求之一。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B.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卫温到夷洲
D.三国鼎立使当时的中国从混战到实现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1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5.下列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有( )
①春秋时期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④西汉文景之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孝文帝曾下令:“图谶(指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书籍)之兴起于三季。即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纬及名曰……一皆焚之。”这表明孝文帝( )
A.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推崇 B.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原文化
C.规定官员学习汉族典籍 D.立志让鲜卑民族移风易俗
17.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
A.东汉
B.秦
C.魏晋南北朝
18.下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修通永济渠 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百姓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国家体制优势
19.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这个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主要的治国思想是
A.以民为本 B.提倡节俭 C.轻徭薄赋 D.休养生息
二、综合题(21题8分,22题12分,23题10分,24题10分,共40分)
21.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的石器是什么时候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2分)
(2)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那么,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什么朝代?(2分)
(3)铁农具何时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2分)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初……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谷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
材料二: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
(1)材料一描写的是哪一盛世局面?(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材料一中局面的形成。除唐玄宗的努力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材料一局面的出现?(8分)
23. “胡服骑射”和“鲜卑汉化”分别是谁推行的做法?(2分)有什么影响?(8分)
24.“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汉文帝)常衣绨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今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
材料三 : 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材料四 :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材料二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2分)
(3)材料三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2分)
(4)材料四中的丝调之路是从哪里出发的?从材料看,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围绕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淡淡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2分)
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D
6.A
7.D
8.A
9.A
10.A
11.B
12.D
13.D
14.A
15.C
16.B
17.C
18.D
19.C
20.A
21.(1)图一所示的石器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
(2)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那么,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商朝。
(3)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生产工具的改变 ,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
22.(1)局面:开元盛世。
(2)措施:唐玄宗勤于政事;选用贤人;虚心纳谏。(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因素: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23.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
前者是学习胡人的打扮和作战方式,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后者是表现鲜卑人也是黄帝的子孙,表现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措施,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历史的发展。
24.(1)境况:经济萧条,一片残破荒凉景象。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勤俭治国,反对奢侈;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轻徭薄赋)。文景之治。
3)方法:推恩令。妙处: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长安。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现实意义: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促进沿线地区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5)启示: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民为本,取富民政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