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井陉之战》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合理规划自我人生。
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谒、亡、益、绝、疾、师、壁、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且、而、以、与、其”等虚词的用法。
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韩信性格的把握 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
刘邦吕后韩信简介: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人。韩信为平民时,家贫无行,人多厌之。曾乞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初属项羽,继投刘邦,因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其策定关中。刘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时,他领军袭魏攻赵,以数千人背水列阵,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破赵军20万。后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大败齐楚联军,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元年,与刘邦合围项羽,设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迫使项羽自杀于垓下。汉兴,改封楚王。人告其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又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善将兵,著有《兵法》三篇。 韩信一生功绩定三秦 虏魏王 擒夏说
巧夺赵 胁燕国 平齐地
重创楚 围垓下 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 内容梗概: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翟王、魏王相继叛汉。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韩信运用计谋,俘虏了魏王,平定了魏地。然后向东北进攻赵国和代国,摧毁代国之后,汉王又抽掉汉信精锐部队,去抵御楚军。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东下突破井陉口。广武君向成安君献计,能打败韩信的军队,成安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得知后非常高兴,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两千名轻装骑兵,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军队,等候时机,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情况果然像韩信预料的一样,汉军前后夹击,打败了赵军,活捉了广武君。众将献上首级向韩信祝贺时,韩信才说出取胜的秘密,使汉将们由衷地佩服。 问题探究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
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
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了知己知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挟持:胸襟,气度
——苏轼《留侯(张良)论》大家的学案精彩问题本文用哪些事件来表现韩信的才能?
成安君、广武君、韩信分别如何对待井陉之战的?从他们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品性?
井陉之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韩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你认为他如此辛劳值得吗?
阅读《孙膑》,比较“马陵之战”“井陉之战”中孙膑和韩信在用兵上的相似之处。
为韩信写“墓志铭”或“颁奖词”
纵观古今,有很多在军事方面才能卓绝的人,请举例概述他们的主要事迹,并以颁奖词的形式为他们写一段颂词。
有人认为韩信“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是阴暗的心理,你如何认为?
你能想出历史上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争?
帅才不及帝王术 魏明伦
韩信是天才的军事家,但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更不是伟人典范。韩信好名,近似杨秀清。未央宫诛韩信虽是冤案,但也不乏韩信自身的致命弱点。后人同情他,却并不十分敬仰他。令人惋惜的是韩信的佼佼帅才和赫赫战功竟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山埋伏,水埋伏;将军战术传千古。云埋伏,雾埋伏;功臣末路断头颅!疑兵疑阵在何处?战场埋伏、
官场埋伏、朝廷埋伏、宫廷埋伏……
啊!
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十面埋伏
——电视连续剧淮阴侯韩信》主题歌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禽夏说阏与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必为二子所禽矣
亦已罢极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详应曰:“诺。”通“擒”,捉拿。通“麾”,军队中的帅旗。 通“擒”,擒拿。通“疲”,疲惫。通“蔽”,隐蔽。通“佯”,假装。背水陈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东乡坐
兵法右倍山陵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诣荥阳以距楚通“阵”,布阵。通“佯”,假装。 通“向”,方向。通“背”,背后。通“抚”,抚爱。 通“拒”抵御 。2. 古今异义
其实不过数千3. 一词多义
以信为左丞相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把、让(介词)用(介)来(目的连词)带领(动词)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信之下魏破代
欲东下井陉击赵
其八月
其锋不可当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跟(介词)和(连词)攻克(动词)去(动词)这(代词)他的(代词)那(代词)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今如此避而不击
赵军望见而大笑
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并列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转折连词承接连词因而(因果)将要(副词)并且(递进)归视亲疾
若疾入赵壁
即绝河关反汉
从间道绝其辎重
信乃益为疑兵
乃敢引兵遂下病(名词)快速(形容词)切断(动词)断绝(动词)于是(副词)才(副词)4. 常见实词
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
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至国
汉王使郦生说豹
塞临晋
信乃益为疑兵逃亡(动) 反叛(动词)封地(动词)劝说(动词)堵塞(动词)增设(动词)信乃益为疑兵
陈船欲度临晋
引兵迎信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队 摆开(动词)率领(动词)派遣(动词)一起(动词)往(动词)几(数词)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
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从间道绝其辎重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军队(名词)军队(名词)道路(名词)并排(动词)给予(动词)小路(名词)住宿(动词) 夜半传发
必空壁逐我
走水上军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诸将效首虏
今予之生地传令(动词)军营(名词)逃(动词)悬赏(动词)献(动词)给与(动词) 5. 常见虚词汉之败却彭城
即绝河关反汉
信遂虏豹
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则诸侯谓吾怯助词,用在主谓之见,取消句子独立性立即(副词)于是(副词)就(副词)将要(副词)那么(承接连词)韩信使人间视
若疾入赵壁
诸将皆莫信
赵将虽斩之
顾诸君不察耳
今予之生地偷偷地(副词)你们(代词)不(副词)虽然(转折连词)只是(副词)如果(假设连词)6. 词类活用引兵东
北击赵、代
欲东下井陉击赵
鼓行出井陉口
师事之向东进军(名词活用作动)向北(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击鼓(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名词作状) 7. 特殊句式汉之败却彭城 省略句
魏王盛兵蒲坂 省略句
禽夏说阏与 省略句
聚兵井陉口 省略句
新喋血阏与 省略句 坚营勿与战 省略句
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
广武君策不用 被动句
成安君,儒者也 判断句
何以加之 介词宾语前置
《井陉之战》练习1. 变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率领
B. 信乃益为疑兵 更加
C.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给予
D. 吾奇兵绝其后 断绝
增加2. 变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宿营 B.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 军营 C.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买 D. 诸将效首虏 进献 悬赏3. 变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敢引兵遂下 是乃仁术也 B. 陷之死地而后生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 毕贺,因问信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D. 汉之败却彭城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副词,才判断动词,是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介词,趁机介词,通过取独助词取独助词4. 变色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十则围之,倍则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虽放流,眷顾楚国 C. 若疾入赵壁,拔赵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和一契 D. 其势非置之死地 其志洁,其行廉 副词,就 副词,相当于“就是” 连词,虽然 连词,虽然代词,你们
副词,好像 代词,这种 代词,他的5. 变色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事之 A. 吾得兄事之 B. 水上军开(壁)入之 C.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作状使动形容词做名词名作动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②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韩信于是增设疑兵,排列战船想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 部队却从夏阳用木罂缻浮水渡河,偷袭安邑。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十万,它实际上不过数千。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②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于是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这种形势下非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自己战斗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
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
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
杂,也很真实。
探讨:
韩信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
又为什么只能成为一代名将?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