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诗海探珠
夜半闻横管
[南宋]程 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
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笛静穿云,
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
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草生无限思,
楼边斜月为谁明。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爱国之情。秋风卷浮云,传达出诗人的无尽感慨,诗人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中间四句切入正题,先写笛声穿云振林,直可将秋风吹不落的树叶也纷纷振落,其声之力可谓大矣。唐代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恋国之情要远远大于思乡之情。再写曲终令人断肠,并引发千古中华儿女爱国之情,民族浩然正气充溢诗篇,感人肺腑。最后以金谷园借代北方失地,以离离秋草和楼边斜月寄托对故土的深深怀念,《黍离》之悲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得更为含蓄。 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基础自主学案基础自主学案二、词语释义
①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_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②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③耐人寻味:形容值得仔细琢磨其中的奥妙。
④诗情画意: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⑤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⑥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⑦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⑧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⑨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三、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郭预衡(1920—2010),当代学者、散文研究家。河北玉田人。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1947年又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建国后,历任辅仁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艺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郭先生学识渊博,学术论著自成体系,为人平和耿介,工于书法。因曾被错划“右派”,居然未能评上北师大资深教授。几十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与刘盼遂共同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历代散文丛谈》等。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又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年)。四、经典语段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因为,说话要动听,文章要耐看,才能起作用。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孔门的思想和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练、优美和含蓄,也是古代文章的典范。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课堂互动探究这篇文章针对当时写作中忽视文采的现象,以孔子的名言为题,逐层深入,以各种实例做铺垫,阐述自己的主张,认为理论文章也要讲究文采。文章立意警醒,针对性和说服力较强,读来颇有启发意义。1.本文现实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敏锐地洞察到有些人写理论文章,很少重视文采。只有抽象的道理,缺乏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叙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因此,提出理论文章也应重视文采这一论点。2.本文条分缕析,结构严谨。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形象性,二是声音,三是情感。每条小分论点中,作者旁征博引加以论述,逐层深入,娓娓道来,很具有说服力。[文脉·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提出本文的中心观点的?
【提示】 文章首先提出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采,并用孔子和庄子的例子加以说明。对于后世的学者,作者认为他们也很重视写作时要讲究文采,并列举了司马迁、刘勰、郦道元等人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接着话题一转,说到古代也有人忽视文采的倾向,特别指出“今天”人们很少重视文采的现状。至此,文章水到渠成得出观点,我们写文章,“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文采”。2.理论文章怎样才能做到具有形象性?
【提示】 首先,作者认为,理论文章不应该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在言谈笑语中达到说教的目的。其次,要把抽象的逻辑推理用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对人的感染也是强烈的。第三,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比喻准确,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是其特征,用鲜明的画面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达到政论和诗的结合,这样逻辑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就会得到高度的统一。3.写理论文章为什么需要适当地讲究声音?
【提示】 理论文章由于说理性强,逻辑严密,往往显得生硬、呆板,如果重视声音之美,读来就会有一唱三叹之美。文章讲究声音,注意音节之美,使句子长短适度,声调抑扬铿锵,就会便于诵读,有利于打动读者。但讲究声音之美,决不是单纯追求形式,而是为了效果。4.作者是如何论证理论文章也要带有感情这一观点的?
【名师点拨】 作者首先列举了梁启超的例子,强调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情感的,好的理论文章要力避枯燥;接着列举《论语》、《孟子》和《庄子》的例子,说明理论文章也可以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随后对清代某些作家只重考据不要辞章的观点进行批评,用章太炎和鲁迅的例子说明笔锋常带些情感易于读者接受;最后以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例子作结,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 有人说理论文章除了在语言上要重视文采外,也要有自己的个性,你怎么看?
【名师点拨】 人们喜欢看文艺作品,小说、散文,除了故事情节和艺术美的因素外,也和语言的个性化有关。理论文章是从逻辑、概念、观点、思想上写的,不能像文艺作品那样写得多姿多彩,但也不能总是板着面孔。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知识结构、工作岗位等等各不相同,文章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写出文章来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理论文章在观点正确的基础上,写作的形式百花齐放,读者才会欢迎。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穿透岁月的灯盏
茅店月
灯依旧闪耀着,搁置在黑暗的夜里,一点如豆的光上下晃悠,沉默不语,就像许多年前大风呼呼作响的夜晚,在那张红木桌子上发着朴素的光。我们记不清它是什么时候走进这个家,或许比我早,或许比我的父亲早,一直以来,它只安静地发光照明,不言不语,最后和那些破旧的家什一起被扔进橱柜,慢慢堆积灰尘。然而,在这个突然断电陷入黑暗的晚上,它被一双柔韧的手缓慢捧出,细心擦拭,摆在了红木桌子显眼的位置上。我的母亲熟练地拿下玻璃罩子,给里面添加煤油,然后拨亮灯芯。她的手指捏着细长的针,那是祖母做活计用的,现在,她,我的母亲已经好久没动针线了,她的眼睛不好,在白花花的日光下坐着,隔上点距离,甚至都看不清楚对面走过来的儿子。可她对生活没有怨言,依旧起早贪黑地忙活,像那盏玻璃罩子的马灯一样,沉默在坚硬的岁月里。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她轻松地出了口气,转身走出房门,轻微微地带起了一阵风,墙上的灯影开始摇晃。没有人说话,我的妹妹和父母都在院子里,在那棵茂盛的槐树下坐着,他们背靠着椅子说些闲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那么坐着。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呆在房子里,不出去陪他们说话,纳凉,看院子里飞动的萤火虫,或许,他们记起了小时的我满院子跑抓虫子的情形,但没人注意到我正守候着一盏摇摇欲坠的灯光。风从屋子的某个角落里飞来,如同一群蛾子一样扑到玻璃罩上,火焰被压迫的很低,它低眉顺眼地看着我,却一直都不曾熄灭。我墙上有些扭曲的影子来回晃动,它总让我想起在遥远的地方看到的皮影戏,充满了神秘和悲凉。星星在天上流动着,就像一片片树叶给风吹了起来。父亲仰头看着天,口里喃喃地说着含糊的声音,一辈子了,他总是算计着隔夜的天气,想着明天的日头应该好些,自己好下田干活,老邻居们说,父亲是个谨慎的人,他的细心表现在每个晚上的巡夜。在我们都要睡觉的时候,父亲就拿起了那盏灯,他小心地迈着步子,从前院跨到后院,灯光在地上忽闪着,让路面显得浮动不定,很多年前的祖母在巡夜时给摔倒过,她手里的灯滚在了地上,发出骨碌碌的声音。所以,我的父亲总是很小心地走着,他走到厨房里,将煤炉盖子拧紧,又把碟子里的调料放到纱厨底下,然后,才回过身往堂屋那边走去。灯光在我的窗子下缓慢地亮起来,又逐渐消失,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切,可一眨眼,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那个夜晚,我的祖父不见了。他安静地躺在桐木棺材里,旁边的案板上放着一盏油灯,就像许多个电影画面中出现的情景一样,我作为长孙为他守灵。灵堂里摆着他爱吃的芝麻糕点,就在前一天,那个倔强的老头子还上山打草,他拉着我的手上坡下坎,坐在苦栎树下抽旱烟,直到太阳落山才走回家。他拨亮了灯芯,盘腿坐在炕上说,自己感觉浑身不舒服,像腾空了的棉花袋子,他低声喃喃着,怎么突然想吃芝麻糕点。祖母佝偻着身子,将头埋在灰色的对襟夹袄里,她一声不吭,沉默的像院子里的老椿树,那时,大风正在门外的柴垛上呼啦作响。祖母说你先去睡觉吧,她手里提着那盏马灯和我出了门,留下祖父干瘦的影子湮没在黑暗中。她颤巍巍地走,步伐有些慌乱,就像我走过雨后的池塘边,总是慌张地跑着,因为,那里曾经淹死了隔壁的男孩雷子,小脚的祖母就这样拉着我的手走过了风大夜黑的院子,一直走到一间矮小的瓦房前,那里,是我睡觉的地方。她给我盖好被子,然后又摇晃着走了出去,我并没有躺下,而是悄悄地从床上爬下来,跟着她。在牛房那里,从干枯的椿树上突然滚落下几声猫头鹰的叫唤,哇哇哇。祖母瘦小的影子像一截小树桩一样钉住了,半天的沉默之后,她伸出干枯的手去,拧灭了马灯残存的火焰。一缕煤油的焦味缓缓升起,然后,一点一点飘散在夜空中。【赏评】 一盏煤油灯,诉说着三代人坚硬的岁月,诉说着他们对苦难生命的守候。这盏灯,维系着三代人的亲情,抒写着他们对生命的困惑和理解。这篇文章感情真挚,文笔秀美,句句催人泪下。阅读本文,如慢慢品一壶好茶,一边品,一边看着茶叶起舞,看着香气缭绕,那种感觉是极细微的;又如慢慢听一个高贵的女子轻轻吟诵,一张嘴,一挑眉,一抹眼,一抬手……那神态,那气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