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7 08: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 4 课
中 古 时 期 的 亚 洲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2.抓住“特色与交流”,理解伊斯兰教影响下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
3.理解南亚印度教及外来伊斯兰教并存的局面,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学习目标】
目 录
CONTENT
壹 西亚 —— 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贰 南亚 —— 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
叁 东亚 —— 日出之国与朝鲜半岛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该书作者为什么对伊斯兰文明评价如此之高?
伊斯兰文明又是怎样形成的?
壹 西亚
—— 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1.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7世纪初
622年
632年
7世纪中叶
8世纪中叶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北非等广大地区
(1)政治:
材料2: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中心,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统治体系。
2.统治概况: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②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
材料1: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①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陆上和海洋转运贸易发达:
③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经济:
材料: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2: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思考: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和特点
材料1: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阿拉伯商人
①从贸易范围看,亚非欧地区的商品在阿拉伯集散;
②从贸易内容上看,奢侈品、生活用品和劳动力都在贸易中有所体现;
③从贸易方式看,陆上和海上贸易商路齐备。
作用:
特点:
①地跨三洲,位置优越,是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成为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地
②阿拉伯商人广泛从事陆海贸易,推动了贸易发展与人员、商品的流动
③海运条件与航海技术先进,便利了区域的经贸交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3)文化:
①表现(非常繁荣):
② 繁荣原因:
a.吸收与融合: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b.交流与传播: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人政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a.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b.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c.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d.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e.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齐世荣 《世界历史》
探究: 分析阿拉伯帝国兴起原因
2.伊斯兰教的创立利于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形成与发展,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1.阿拉伯半岛自然环境气候恶劣,经济发展受限,及对文明地区财富的渴求。
3.伊斯兰教是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组织形式。
4.阿拉伯政权不断向外扩张的政策及宗教信仰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材料2 ……随着伊斯兰教问世,阿拉伯半岛上各个部落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阿拉伯语也就成为阿拉伯人统一的民族语言和宗教语言。651年《古兰经》定本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语的发展,加速了阿拉伯语从口头文学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这奠定了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的语言认同基础。 ——李昂《试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基础及其影响》
材料1 阿拉伯半岛夏季的“热风”,阿拉伯人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可他们的敌人却招架不住。阿拉伯当时出征的军队,大半是从沙漠中的贝都因人中招募而来,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国的舒适和奢侈,对于很多人有着强大吸引力. ——何洋《论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材料3 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圣地(麦加与麦地那),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哈里发不再是部落的酋长,而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基础上的。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4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我们的宗教和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二)奥斯曼帝国
1.建立过程:
(1)13C以前: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
(2)13C: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
(3)14C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4)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建立奥斯曼帝国,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并定为帝国首都。
(5)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1453,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
(1)政治:以苏丹为核心,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等级制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特征,共分四个等级:乌莱玛(宗教封建主)、阿斯凯里(军事封建主)梯加里(商人、市民)拉雅(农民)。
奥斯曼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其中最精良部分是苏丹直辖的近卫军,约1万至1.5万人左右。
全国土地和牧场的最高支配权属于苏丹。苏丹除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直辖领地(米尔)外,其余大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各级官员(哈斯)和战士(军事采邑制),领有采邑的封建主必须提供相应的军队服役。……封建主的土地主要由依附土地上的农民耕种,缴纳实物地主和各种捐税。
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米勒特制即允许非伊斯兰教存在。这有助于多民族、多宗教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2)经济:
东西方交流中心,控制商路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材料1: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
材料2: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材料1: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2:伊斯坦布尔地处东南欧与亚洲以及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系东西方之间过境贸易的交汇点。……关税和贸易税的征收构成苏丹政府的重要财源。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 ——《奥斯曼帝国史》
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中世纪东西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2.海外贸易: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 征收重税, 阻碍东西方贸易, 导致商业危机。但客观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3.其他影响:
①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 国际关系紧张, 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文化传播:帝国的对外扩张, 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奥斯曼帝国
练 习
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许多重要发明也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C
A
3.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塞尔柱帝国以及蒙古帝国边疆的诸侯国的版图,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帝国允许部分地区以宗教自治形式进行社会治理,人民不分宗教、民族,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这一举措(  )
A.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B.实现了长期宗教宽容
C.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流 D.冲击了政教合一体制
4.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不断吸收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并继承了东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材料意在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B.推动了伊斯兰文明兴起与发展
C.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桥梁 D.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地
C
C
贰 南亚 ——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
BC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BC6世纪——BC5 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BC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BC4世纪——BC2世纪 孔雀帝国(奴隶制王朝),奉佛教为国教
1——4世纪 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与汉、罗马、安息并称四大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7世纪 戒日帝国,玄奘西行
分裂混乱
13世纪——16世纪 德里苏丹国,1526年被蒙古后裔灭,进入莫卧尔王朝时期
印度古代史简介
分裂混乱
种姓制度形成
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概况:
(1)政治: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仍处于分裂。
(2)经济: 经济繁荣。
(3)宗教:印度教的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帝国,经历约一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富庶、以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笈多王朝控制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一)笈多帝国(320---540)
1.建立过程:
中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况,归国后撰写《佛国记》,盛赞笈多王朝。
(二)德里苏丹国(1206--1526)
1.建立过程:
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统治概况:
(1)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中央:苏丹专制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3)地方:行省制度制度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国家元首】和教权【伊斯兰教最高教长】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建立 4世纪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宗教
政治统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手工业体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传进印度与印度古老文化相融合,奠定现代南亚文化基础。
文化 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比较: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
印度教
伊斯兰教
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
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
苏丹是最高统治者
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分裂割据、宗教冲突
1.笈多帝国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下列关于笈多帝国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过多年的战争,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B.国王直接控制了恒河中下游,政局稳定C.由雅利安人建立,建立了种姓制度
D.印度教产生并得到很大的发展
2.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这对印度社会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A.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 B.传统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C.种姓制度被废除 D.促进印度经济发展
C
A
练 习
3.笈多帝国是印度封建制的完成时期。笈多帝国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深受西欧封建制度的影响
B.种姓制度是笈多帝国形成附庸臣属关系的重要原因
C.采邑制度和由此形成的等级臣属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采邑制度不利于巩固笈多帝国的统治
C
叁 东亚 ——日出之国与朝鲜半岛
1、兴起与发展
(一)日本
秦汉移民带去冶铁和水稻技术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开始“大化改新”,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秦汉之际
10世纪
646年
17世纪
6-7世纪
12世纪末
汉朝与日本的交流
●西汉时,中日交往有了文字记载。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汉光武帝赠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大化改新
(1)背景
①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唐文化的影响
(2)时间: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①政治: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文化:仿照汉字创造日本文字。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645年即为大化元年,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4)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孝德天皇主导大化改新
3、幕府统治
(1)背景:
①政治: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经济: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2)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0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班田制经济逐渐被封建庄园经济取代,武士集团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12世纪末,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在日本历史上,幕府统治共历三朝:
1192年-1333年为源赖朝的镰仓幕府时期;
1336年-1573年为足利尊氏的室町幕府统治时代;1603年-1868年,为德川家康的江户幕府时代。
幕府(ばくふ)该词始自于古代汉语,"幕"意指军队的帐幕,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本指将领的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其用法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镰仓幕府开幕将军---源赖朝
(4)结束: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 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 抵御外来影响, 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 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 幕府政治结束。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 成为将军的家臣
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日本武士
①此时日本处于封建社会, 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 具有保守性、落后性的特点。生产力较为落后, 难以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抗衡, 通过闭关锁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主权独立与政治稳定。
②但长期闭关锁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使得日本与世界潮流的差距日益明显, 制约了社会进步与转型, 最终难逃被迫开放的命运。
【1853年美国黑船[军舰]打开了日本大门, 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却是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政策无疑是个有利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探究:这段评价有道理吗 谈谈理由。
1633年2月-1639年7月,日本德川幕府5次颁布锁国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
1、兴起与发展
(二)朝鲜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明朝)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4世纪
政权并立
14世纪末
朝鲜建国
10世纪初
高丽王朝
7世纪末
新罗统一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660年,武烈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
663年,唐朝在新罗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世代承袭。
668年,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
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高句丽、百济、新罗
高丽王朝
阅读材料并根据教材以10世纪高丽王朝为例,
说明古代朝鲜是如何借鉴中国文化的。
材料: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①学习儒学、汉字等汉文化;推行科举制;来华留学;借鉴与发展本国相结合,推陈出新。
②在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高丽成均馆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1.高丽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制度照搬中国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是世界通用的选官制度
2.《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D
练 习
3.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4.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B
C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
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课 堂 总 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