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7 08: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3课
中 古 时 期 的 欧 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了解西欧的庄园制、封君封臣制、农奴制,从历史解
释的角度认识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特点。
2.结合11世纪西欧城市的自治及王权加强的史实,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新发展。
3.掌握基督教在西欧的地位,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其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
4.通过学习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俄罗斯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目 录
CONTENT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王权、教会及城市
拜占庭与俄罗斯
什么是“中世纪” 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或荷马时代)。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的欧洲骑士
什么是“中世纪”
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欧洲中世纪真的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吗?
黑暗中孕育光明
停滞中暗潮涌动
欧洲崛起
西 欧 封 建 社 会

英国诺丁汉郡庄园
(一)形成
1.罗马帝国的崩溃
公元前73年,意大利半岛中部爆发了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起义者坚持两年,纵横意大利南北,一度威胁到罗马城。虽然这些起义最后都被镇压,但冲击了奴隶制,深刻影响了罗马历史发展进程。
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
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迁徙后相继建立了一批国家。有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勃艮第王国、苏维汇王国、伦巴德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国。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一)形成
2.西欧封建社会产生
日耳曼民族
大迁移示意图
材料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农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
——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材料2: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①日耳曼文明和罗马传统的融合;
(1)建立原因: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二)基本特征
②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形成
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以土地为纽带,有条件的封赐)
封君和他的骑士们
(3)内容:
结合课本和材料,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
③封君不能越级管理。
①封君赐予封臣土地,封臣需要服兵役。
②封臣在其领地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司法权。
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材料1: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宫相查理·马特(714—741年为宫相)尽量增多自己的封臣,并授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以后封臣取得采邑渐成惯例。……查理曼进一步推行封臣制,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吏、主教、修院长等也得到采邑,成为国王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的观念日益流行。
材料2:西欧封建主往往同时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二者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统称为领主权。封建主作为领主对其领地(即封地)以内和附近的居民有许多行政司法权力,封建主利用这些权力控制和剥削农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3: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4:“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自行使权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①国王或皇帝成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统一的力量;
(4)影响:
(5)特点
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②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等级森严
③有契约意识,是双向权利义务的关系
④层级间相互独立,没有越级服从的义务
材料1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2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美]约翰·巴克勒著《西方社会史》
⑤地方领主相对独立,王权有限
根据课本和材料分析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点?
探究: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有怎样的异同?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异 分封依据 血缘关系
(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内在关系 从属关系贯穿整个体系,层层隶属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同 (1)都是封建等级秩序,分封双方都具有权利和义务; (2)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 (3)都以土地为联系纽带; (4)都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 无绝对血缘关系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从属关系只存在于封属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只效忠于其直接上级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层治理单位。
从9世纪开始,封地形成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封建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封建庄园采取封建土地所有制跟小农经济相结合的形式,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庄园内有公共牧场、草场、林地或池塘,供全体居民使用。庄园内一般自给自足,实行自然经济。
是农村共同体,也是自治的政治单位。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2.经济:封建庄园和农奴制度
(二)基本特征
教堂
领主城堡
领主自营地
公共草地
自由农份地
马厩
谷仓
公共牧场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居民构成) 权利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农民
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1)提供农民土地;
(2)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3)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1)交纳地租,服劳役(2)法律上自由
(1)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2)交纳地租,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3)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2)内容: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②政治上:主持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3)特点:
公共用地
全体人员
材料1 农奴身份为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世代相承,理论上可由主人将其随同土地转让。农奴在法律上和主人没有平等地位,他们归主人审判,但无权控告主人,国家法庭也不受理农奴案件。农奴不得服军役,亦不得担任教职。
农奴须向主人交纳结婚税、继承税、人头税等。另外,农奴还受庄园上各种名目的剥削,最流行的是复活节交鸡蛋,圣诞节交母鸡,以及为使用磨坊、烤面包炉、榨酒器而交纳实物等。
材料2 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探究: 比较奴隶与农奴异同,分析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生产关系的变化
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相对奴隶,农奴的地位较高、拥有一定的自由,有自己独立的家庭,富裕农奴甚至可以充当陪审员;义务相对固定,剩余产品归自己支配,劳动积极性较高。受到的束缚更小
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
①主持者:领主或其管家。
②特点: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开庭地点。
③职责:审理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审理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审理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
④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⑤惩罚手段:通常处以罚金。
⑥作用:维护庄园秩序;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自由农、农奴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4)庄园法庭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早期基督徒曾受到罗马帝国的10次大迫害,后因信徒不断增加,罗马最终将其定为国教。随着日耳曼人的扩张,天主教在西欧推广开来。
西欧各国在封建制度确立之后,王权并不是始终强大的,当他们为大封建主的割据势力所困扰的时候,教皇则正好趁机大肆攫取世俗国王的权利,凌驾于西欧各国君主之上,成为西欧国际事务的仲裁者。
欧洲所有的皇帝都由需要教皇加冕以得到上帝的认可,直到拿破仑时期,这一传统还在延续。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当时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形成教会和世俗政权并立的格局。
(1)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思想文化: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二)基本特征
鼎盛时期,天主教会占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公元6世纪开始,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中世纪时,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这样教士兜售赎罪券,是西欧中世纪时特有的现象。
①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表现:
②政治上: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思想上: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
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罗马教皇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红衣主教
教阶制亦称“教阶体制”,一般由主教、神父和助祭组成。主教再划分为教皇、红衣主教、首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级。教皇的地位是最高的,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够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森严的教阶制度,将西欧的所有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纳入一个巨大且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对西欧和中欧各国的社会生活方面有很大影响。
随堂训练
1.“古罗马后期社会陷入动乱,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求附近富有的地主保护,即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材料可用来佐证( )
A.土地是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 B.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于古罗马时代
C.封建关系下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 D.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在西欧庄园制模式下,农民有意把自己的份地分成许多零散的条田与其他人的土地交错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有自然灾害来临,也不至于摧毁整个地区。这种份地模式( )
A.提升了抵御天灾的水平 B.阻止了自然灾害的来临
C.分散了农民承担的风险 D.旨在削弱庄园主的剥削
D
C
随堂训练
3.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 )
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 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
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 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
4.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
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A
C
西欧王权、城市及教会

1.趋势: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
2.原因:
(1).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3.表现:
(一)王权加强
(1)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3)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最初法国国王的势力非常小,仅有巴黎到奥尔良的狭长地带,号称“法兰两岛”。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探究:结合所学分析中世纪王权加强的王权加强的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④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布汶战役 决定英法德三国命运的中世纪骑士战争
(二)城市兴起
2.时间: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1.兴起条件(原因)
(1)政治上:欧洲社会走向稳定(提供稳定环境);
(2)经济上: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农业耕地面积增加,生产技术提高(提供剩余产品,促进人口增长);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提供直接推动力)。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3.城市自治:
①瓦解了庄园和农奴制度,推动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②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③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城市推动封建制度逐步走向瓦解。
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城市的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从管辖它的领主或国王那里得到一种特权证书来保障它的一些权利)
(1)原 因:
(2)获取方式:
(3)影 响:
13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国王颁发的城市特许状
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基督教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三)基督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
另外,教育垄断被打破,大学兴起,促进思想解放。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卡诺莎之辱
领域 中古前期的西欧 中古中后期的西欧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民族国家尚未形成。 王权加强,但教权仍高于王权;社会走向稳定。民族国家有发展。
经济 庄园经济和封建农奴制 11世纪起城市兴起与城市自治
文化 基督教会控制着精神生活和文化教育 世俗文化与大学兴起孕育着思想解放
黑 暗
光 明
西欧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探究:对 比 中 古 前 后 西 欧
中世纪城市中的交易
查理大帝加冕图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孕育曙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随堂训练
1.1075年教皇发布《教皇敕令》,激化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的矛盾。皇帝要废黜教皇,教皇则开除享利四世的教籍,所以封臣对皇帝的誓言都无效,德意志境内反对亨利四世的贵族联合起来准备推举新的国王。德皇被迫向教皇认错忏悔。这一事件发映出,当时的西欧( )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罗马教会教权至上
C.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D.王权教权长期并立
2.16世纪,欧洲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干预。大学失去了其一贯的国际性,变成了服务于现实政治和地域发展的国内大学。这反映出欧洲( )
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宗教改革使大学失去学术自由 D.封建教权逐渐突破政治束缚
B
A
3.中古西欧城市是在10—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是(  )
A.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
C.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 D.获得自由的农奴武装暴动
4.《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庄园的存在(  )
A.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B.巩固了中世纪奴隶制度
C.具有了一定的割据性质 D.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B
C
中 西 封 建 社 会 对 比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221年-1949年
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
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制度 地主与农民
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拜 占 庭 与 俄 罗 斯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395年-1453年)
1.帝国的建立: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材料1:395年1月17日,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皇位由其子霍诺留和阿卡迪乌斯共同继承,他们分别统治帝国的西部和东部。从此,东罗马帝国的历史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这段历史如同历史书籍提到的被冠之以“罗马人的”,或者被称作“拜占庭”的……东部帝国的历史一开始就表现出既新又旧的特点。----[法]罗伯特 福西耶主编《剑桥插图中世纪史》
材料2:“6世纪的查士丁尼时代是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一黄金时代,基本上也是拜占庭文明基本成型之时。”“9至11世纪,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从公元11世纪到1453年是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时期。”
---杨龙:《浅析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2.帝国的兴盛
(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政治: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材料:正是由于拜占庭传教士的努カ,斯拉夫人不仅接受了东正教信仰,而且接受了由拜占庭人创造的文字,从此奠定了斯拉夫文化发展的基础,开始了斯拉夫人文明化的进程。拜占庭文化在东欧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使斯拉夫人世界得到文化启蒙,加速斯拉夫人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且逐步形成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奠定了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3)法律:罗马法体系化。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4)思想:促成了东正教世界的形成,奠定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6—7 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三个阶段 发展原因 作 用
习惯法—成文法 (BC5世纪)
公民法—万民法 (BC3—AD3世纪)
民法大全 (AD6世纪)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
贵族解释习惯法的随意性;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体系最终完成。
商品经济发展;疆域扩大政治统治需要。
巩固了帝国统治,促进了帝国繁荣。
之前法学繁杂,多有冲突,使用不便,查士丁尼主持,法学家编纂。
知识拓展:罗 马 法 的 发 展 与 完 善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6世纪中期之后
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
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
9世纪之后
13世纪初
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1453年
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1205年
1265年
1355年
1444年
3.帝国衰亡
【拜占庭帝国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
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
发端: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中断:汗国臣属
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复兴:莫斯科公国
强盛:伊凡四世
改革与扩张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扩张。
结果:地跨欧亚
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二)俄罗斯帝国 1、概况:
基辅罗斯
俄罗斯国徽
俄罗斯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2、伊凡四世改革
把全国领土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普通区指其余远离中央的边陲地区,由贵族组成“杜马”管理,特辖区没收的贵族领地可在普通区获得土地作为补偿。)
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残酷镇压反对特辖领地制的大贵族。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经过伊凡四世的改革,大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①政治
a.颁行新法典,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权
b.确立政厅制度,健全中央机关,增设一部分管
理国家事务的机构
c.实行县制改革,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地方大贵
族仍然控制自治机关
d.设立沙皇特辖区
②经济
a.废除教会、修道院不纳税的特权;
b.重新丈量土地,重新确立税收的标准;
c.给中小贵族特殊照顾,限制大贵族势力。
③军事
a.颁布《兵役条例》,采邑分封是新军的物质
基础,新军来源主要依靠中小贵族
b.建立常备军取代民兵,实行职业军人制
c.重视武器装备,炮兵成为独立兵种
d.改革军事指挥体制
e.实行对外扩张
伊凡四世,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或者伊凡大帝、恐怖的伊凡,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在其统治时期实行特辖领地制,严厉打击大贵族,加强沙皇专制。
随堂训练
1.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材料强调的是( )
A.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拜占庭帝国的桥梁建筑闻名于东西方
D.拜占庭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最先在基辅罗斯传播的拜占庭文明是教堂艺术,教堂艺术是集教堂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反映了( )
A.基辅罗斯的艺术来源于拜占庭 B.基督教成为基辅罗斯国教的必然性
C.基辅罗斯的艺术文化历史悠久 D.基督教文化有利于拜占庭文明传播
D
A
中古时期的欧洲
(5-15世纪)
庄园
东欧
王权
教会
西欧
城市
拜占庭
俄罗斯
各种力量的不断斗争
推动了社会进步
长期的统一
创造了诸多辉煌
500
1000
1300
1500
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中期
中世纪晚期
动荡不安 —-较稳定、自信
人口增长;经济、城市发展教育振兴
灾难与新变化并存
西欧 中世纪的历史特点:
课堂小结
罗马帝国晚期
现代欧洲早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