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张PPT。必修一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例题一、选择题
1.中国南方水田地区,居民以散居最为方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自然环境的支配 B.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C.传统风俗习惯的作用 D.文化背景的作用
2.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傈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千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3.下列建筑或聚落形态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浙江农村的尖顶瓦房——降水多,有利于排水
②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冬季风强,围墙挡风
③安徽民居“码头墙”——男人外出经商,防火是大事
④武昌城西北城门少——西北临长江,御敌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我国地域广阔,聚落形态千姿百态,无一不深深打下了环境的烙印。下图为我国某地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题。4.此处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5.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A.团聚状 B.条带状 C.网格状 D.棋盘式6.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受地形的影响很大。下列地区的交通线路分布特点与地形关系的正确描述是
A.我国三横五纵的铁路干线受西高东低的地势的影响
B.青藏高原交通线稀疏受高海拔的影响
C.四川省交通线东密西疏受东部盆地西部高原地形的影响
D.新疆南部交通线环形分布受盆地影响必修一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题一、选择题
1.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2.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地区最不利于发育为城市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河流汇合处
C.冲积扇平原 D.河流发源地
3.国北方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
A.团块状 B.带状 C.点状 D.线状
4.对交通线路影响尤为深刻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植被
5.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蜀道不再难”得益于
A.环境变迁 B.人口增多
C.科技进步 D.民族团结6.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下列关于山区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公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公路应避开缓坡
D.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据此回答。7.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濒临海洋,受季风影响明显
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有高山分布
D.地势低平8.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9.关于能源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
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
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二、综合题
10.读图6-1-9,
完成有关城市起源的
知识网络,并回答: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
字母分别填人图6-1-9
中的方框内 (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有剩余
B.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场地
C.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
D.集市
E.社会劳动分工,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产品丰富
(2)由以上联系图可以归纳出:人类曾经在_______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ABCDE自然课件13张PPT。一、选择题
1.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
对照上图,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必修一4.2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例题2.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2005年2月16日下午1时,《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然而,作为发起国之一的美国2001年宣布退出,理由是议定书对走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美国人口仅占世界的5%,但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却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
(1)下列关于大气温室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温室气体主要存在于大气平流层中
C.温室气体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D.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可能使地球上热量收支失去平衡
(2)美国之所以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主要是保护本国的( )
A. 软件和冶金行业 B.石油和汽车行业
C.宇航和钢铁行业 D.餐饮和汽车行业3.下图是l3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从中可推测
A.l3世纪比现代暖
B.l3世纪比现代冷
C.l3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D.13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4.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问题。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一温暖一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一寒冷一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一暖湿一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一干冷一湿冷交替变化 二、综合题
5.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
(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为主。北美欧洲亚洲美国印度中国煤(4)在工业发达国家
中,二氧化碳人均排
放量法国仅为英国的
52.5%、为德国的56%,
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
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电比例占70%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和城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必修一4.2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题一、选择题
1.关于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气候变化既与自然原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有关
②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③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④气候的变化就是指气温和降水数量的变化,没有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的变化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2.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回答题。
(1).据观测,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年内最高值出现在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该季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植物吸收CO2减少
②植物释放CO2增多
③人类活动排放CO2增多
④森林面积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据此完成题。(1).上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上述温室气体除能导致全球变暖外,还可能造成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酸雨 ③城市热岛效应 ④湖水富营养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D.高纬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4.下列人类活动中,会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A.围湖造田 B.植树造林
C.利用太阳能取暖 D.利用天然湖泊发展淡水养殖
5.如果全球变暖,南极冰川全部融化,我国将被淹没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
7.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方式是
A.改变地面状况 B.改变太阳辐射强度
C.改变地表径流量 D.改变大气环流8.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②加大了洪涝威胁
③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④引发海水入侵
⑤引发土壤盐碱化
⑥海岸侵蚀加剧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④⑥
9.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
B.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C.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
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10.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12月7日至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最终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据此回答题。
(1).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的是
A. 海平面上升 B. 粮食减产 C. 物种灭绝 D. 火山地震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①喜马拉雅山雪线会降低
②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③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④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应对气候变化
①发展低碳能源经济 ②提高植被覆盖率
③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 ④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1.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均变化”图,回答
(1)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____________趋势。
(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______年。
(3)造成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升1998燃烧矿物燃料破坏植被(4)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方框内。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DABCGEFH课件11张PPT。必修一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例题 一、选择题1.下图中阴影部分是指
A.煤炭 B.水能 C.地热 D.沼气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
2.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A.森林 B.水资源 C.石棉 D.太阳辐射3.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出现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图示虚线箭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6.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7.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8.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9.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回答问题。
10.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读“世界上14种重要矿产的耗竭年限预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矿产资源属________资源,其数量是________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消费量占绝大多数的是________国家。
13.矿产可开采寿命的减少
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非可再生有限发达消费增长率高矿产可开采寿命减少快
14.下列城市的钢铁工业受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影响最大的是( )
A.芝加哥 B.鲁尔区 C.鞍山 D.宝山
15.磷矿的消费利用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为( )
A.光化学烟雾 B.赤潮
C.酸雨 D.海平面上升
16.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对资源________,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的________问题。合理开采耗竭时间必修一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无限的
B.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C.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布没有规律
D.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煤炭 B.水泥 C.钢材 D.蔗糖
3.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 B.水 C.鱼 D.金矿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于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后工业社会5.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①范围会越来越广 ②方式会越来越多
③依赖性会越来越强 ④利用率会越来越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
7.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A.冬春多,北部少 B.夏秋多,南部少
C.冬春少,西部少 D.夏秋少,东部少8.我国下列地区中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
9.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等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的时期是在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初期
C.工业社会中期 D.工业社会后期
10.我国提出节约型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但总量小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③单位产值GDP资源消耗量大 ④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二、综合题
11.读下面自然资源之间
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例:— 从属关系
合理发展 →不合理发展-
(1)选下列内容填图
中字母的含义
①矿产资源 ②污染干涸 ③节约利用 ④沙漠 ⑤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⑥土地资源 ⑦濒临灭绝 ⑧水资源 ⑨大气污染 ⑩森林及动物 ⑾气候资源 ⑿枯竭现象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G________ H________
J________ K________ L________ S________①③⑤⑥④⑾⑨⑩⑧②⑿⑦课件10张PPT。必修一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例题 一、选择题1.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图3),回答题。
(1).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进退异常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
D.用水季节变化
(2).我国旱涝灾害都较
严重的是( )
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落后地区
C.东部平原地区 D.盆地高原地区
(3).衡量旱涝灾害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
①人口密度 ②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自然资源与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下图是台风从东南向西北经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时的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题。
2.台风什么时候最接近该地( )
A.14时 B.16时 C.19时 D.22时
3.当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风向最可能是( )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4.根据以下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7年8月14日电:日前,受今年第7号台风“帕布”和第8号台风“蝴蝶”的影响,广东雷州半岛、山东半岛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广东湛江、茂名部分地区强降雨超过200年一遇。9日至12日,山东威海市平均降雨量超过300毫米。与此同时,江西、湖南两省大部持续受旱25至40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湖南有11个县市区旱灾频率超过50年一遇,江西省一些县市的受旱程度也超过特大干旱的2003年。目前,雨情、旱情仍在一些地方持续……(1)台风经常给人类社会带来较大灾害,它的危害主要是由 、 、 造成的。但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如在我国,台风的益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狂风暴雨风暴潮缓解干旱和酷暑(2)材料一中江西、湖南等地持续干旱,从天气系统来说,主要是受 控制。
(3)在野外遇台风袭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选择大树躲避或紧抱树干 B.伺机逆风突破台风的包围
C.选择低洼地伏倒或坑洞躲避 D.顺风逃离登上山丘或高坡
(4)我国是一个旱洪灾害频繁的国家,请从气象角度分析我国多旱洪灾害原因 。
根据以下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7年8月14日电:日前,受今年第7号台风“帕布”和第8号台风“蝴蝶”的影响,广东雷州半岛、山东半岛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广东湛江、茂名部分地区强降雨超过200年一遇。9日至12日,山东威海市平均降雨量超过300毫米。与此同时,江西、湖南两省大部持续受旱25至40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湖南有11个县市区旱灾频率超过50年一遇,江西省一些县市的受旱程度也超过特大干旱的2003年。目前,雨情、旱情仍在一些地方持续……副热带高气压夏季风的强弱材料二: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湿润系数越小,则该地干燥程度越明显。科学家们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湿润系数图 (5)图中C地区湿润系数 (大于、小于)0.05,C所在地地形区名称是 。
(6)为抑制图中湿润系数小于0.65地区的荒漠化发展,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塔里木盆地生态退耕,植树种草,工程固沙必修一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练习题 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我国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地区,正确的是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新疆天山地区
2.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3.2007年7月,我国的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回答(1)~(2)题。
(1)我国淮河流域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是:
A.台风的影响 B.副高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
C.副高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北 D.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
(2)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域辽阔 B.地形复杂
C.夏季风强弱变化 D.全球气候变暖4.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
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
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我国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南方和东部地区 D.西北地区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全国受灾人口达1.86亿,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有关长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雨季长,降水量大;
②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量大;
③扇状水系,干流汇水速度快;
④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⑤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
⑥围湖造田,湖泊调洪能力减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7.防洪的非工程措施有
A.修建水库 B.整治河道
C.修建分洪区 D.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8.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A.山体崩塌——地震——海啸
B.火山喷发——暴雨——全球气候变暖
C.台风——泥石流——山洪暴发
D.滑坡——水土流失——疾病蔓延 二、综合题
9.读图Ⅰ、Ⅱ,回答以下问题。(1)图Ⅰ中A、B、C三地是我国干旱严重地区,但成灾季节及原因不同。A地干旱多发生在___季,成灾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地多发生在______季,当B地发生干旱时,雨带位于图Ⅱ中_____处(请填字母)。
(2) 春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夏D当图Ⅰ中C地发生干旱时,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雨带位于图Ⅱ中D处,所以南方出现干旱
B.塔里木河可能出现断流
C.天山放牧位于森林带以下的牧场
D.南极长城站处于极夜时期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