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5:0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由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所著,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遇两小儿辩论,询问其故,一儿提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观点,然后根据看到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以近大远小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另一儿提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观点,然后根据感觉到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以近热远凉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听罢,也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一共安排了14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这最后一篇中,除了借以落实“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语文要素,更体现了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单元里,对语言和思维训练最复杂的要求:从文字层面上,由“辩”字领悟在我们所常见的事物或现象里也会有我们不知或不确定的知识或道理,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深思;从文章层面上,关注辩点,认识辩法,提升辩力,发展发现问题和思辨的能力,学会类比思维、多样性思维的思维方式;从文学层面上,贯通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有独特的发现、独到的见解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生字“辩”;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结合多种学习方法,读懂课文,积累课文。
(二)借助思维导图,关注“辩点”,理解“辩法”,把握“两小儿”提出依据,再用现象和依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言说思路,并尝试运用.
(三)通过“辩论”感受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迷信权威,孔子的实事求是,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体会两小儿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孔子身上实事求是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学习单,课件,4块小白板,学生课前熟读《两小儿辩日》。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
2.“辩”字破题。
(1)指导“辩”的书写。“辛”在左,竖变撇;“讠”在中间,要变短;“辛”在右,竖要直。(相机板书:辩)
(2)理解“辩”的意思。看,“辩”一直跟什么有关?“辩”的意思是?(课件出示“辩”字的演变过程)
(3)理解“两小儿辩日”。课文里的注释也明确告诉我们,辩是辩论、争论的意思,那么“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
(4)争论太阳的什么内容呢?
(二)读通课文,掌握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地读,注意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顺)
2.检查朗读。
按座位顺序一人一句依次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读出了停顿。(重点指导:孰/为(wèi)汝/多知(zhì)乎?)
3.范读指导。(注意文言文朗读要声断气连,注意断句,语速较慢)
4.质疑问难。(学生自主提问,在交流中初步了解文意,小结文言文的几种学习方法)
(1)借助图片理解“盘盂”“车盖”。(出示图片)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为盘,方为盂;
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2)借助注释理解“以”“探汤”“沧沧凉凉”。把注释带入课文,用自己的
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预设: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样热。
(3)组词理解“决”。(决断,判决)
(4)古今对照理解“汤”。“汤”:今指“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占指“热水”或“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5)结合旧知,理解“孰为汝多知乎”。“为”在不同的语境中读音和意思也不相同,可以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出示旧知)
而身为宋国笑。(读音wéi,意思“被”)
故为精卫、(读音wéi、意思“化为”)
为设果、(读音wèi,意思“替,给”)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读音wéi,意思“认为”)
理解课文中的“为”读wèi,同“谓”,“说”的意思。
5.分角色朗读。(师读旁白,男女生自主选择文中角色读)
(三)认识“辩法”,促进思考
1.认识“辩法”。
(1)默读课文,用“__”画出小儿的观点,用“”画出小儿观察到的现象.用“_”画出小儿的判断依据。画好后四人小组交流。(出示句子)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习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善,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湌沦凉凉,及其日中如原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完成思维导图。(出示学习单)
(3)交流观点:在各自的小白板上展示,画廊参观,商量分工,一人留守,其余去参观,并用心发现彼此的不同,留守的人负责解疑。
(4)提炼辩点:他们争辩的中心是什么?
预设:太阳离人的远与近。
2.练习辩论。
(1)借助“锦囊妙语”,师生初辩(老师当小儿甲,一学生当小儿乙,示范“辩斗,出示“锦囊妙语。”)
(2)学生再辩,教师相机评价。妙哉妙哉,此两小儿辩斗真可谓是-不相上下,不分伯仲,旗鼓相当。
(3)总结“辩法”。“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一致的,先亮明观点,再提供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评价人物。孔子连孩子的问题都决断不了,你如何评价孔子?请用观点加理由的方法写一写。
预设一: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预设二:作为圣人的孔子,原来知识也是有限的。
(四)升华“辩斗”,丰富内涵
1.提问。
两小儿辩论,有理有据,孔圣人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预设一: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预设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充分证明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预设三: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2.指导背诵。
3.小结。如果你今后的人生经常用“孰为汝多知乎”跟自己辩一辩,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将被这场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两小儿辩日》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更需要智慧之光!愿这轮智慧的太阳在你的心头冉冉升起,越升越高!
4.课外探究。查找资料,看上去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就能判断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吗?感觉到早上凉而中午热就能推理早上的太阳离人远而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吗?还可以用观点加理由的方式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