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5: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作者围绕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完成本课学习任务需要分三个层次:一是回顾旧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二是概括出三个科学发现所运用的具体事例,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让学生初步理解论据的作用;三是学习论证方法,重点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并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例证法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难点是了解例证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议论文,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在比较中体会同内容不同写法的特点,感悟议论文语言表达的精练:在仿写中达成对本课学习重点的巩固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会写“诞”“域”等12个生字,正确读记“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理解并能实际运用“见微知著”“司空见惯”等词语。
(二)读懂文中三个故事,寻找三个事例的相同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感受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三)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手法,感悟议论文语言表达的精练;能仿照课文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观点+事例+论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拓展训练。
教学难点:能迁移运用课文的方法,拓展学习相关类文。
四、教学准备:课件,预学单。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明确体裁
1.初读课文,把握论点。
(1)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议论文,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①分组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提示“诞”“域”“魏”“搜”等字的写法)
②出示文中成语,指名读。(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等词语,重点理解“见微知著”,解释“微”“著”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或课文例子说一句话)
(3)联系旧知,明确观点。
①回顾《为人民服务》,得知有些议论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思考并明确本文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
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
③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读句子,说说两个自然段各表达了什么观点。
思考:既然第二自然段已经阐明了观点,为什么第六自然段还要再次论述-比较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第六自然段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的观点,前后呼应,是对前文进行的总结——这也是议论文的特点之一。
2.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质疑。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提出观点、总结观点,那么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结。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一般结构特征,都是按提出观点(总)一论证观点(分)一总结观点(总)三部分来叙述的。[相机板书:“(总)提出观点”“(分)证明观点”“(总)总结观点”)]
(3)根据议论文的特点给课文分段。
(二)学习事例,发现特点
1.借助表格,概括事例。
(1)快速默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相机板书)
(2)出示预学单,交流、反馈预学单内容。(出示预学单)
人物 现象 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人物品质
事例一 波义耳 紫罗兰溅上盐酸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 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 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 应? 制作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善于发问 不断探究 锲而不舍
事例二 魏格纳 世界地图上两个大陆海 岸线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整理了“大陆漂 移说”,出版了 《海陆的起源》 一书
事例三 阿瑟林斯基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 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脑电波的变化 与做势有关
(3)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三个事例来论证观点的?
(4)交流。
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抓住了偶然的机遇,从问号中找到了真理(引读第二自然段)——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找到了真理。
(5)小结。
这三个事例都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
2.对照事例,聚焦写法。
(1)对比表格中的三个事例,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什么发现?举例说明。
(2)交流。
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写的;都反映了三位科学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善于思考、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表达上详略分明,把重点都侧重在现象和发明、发现,研究过程一笔带过。(相机板书)
(3)画找过渡句,说说这些句子与事例的关系。
(4)小结
“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过渡词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又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对比阅读,练习表达
1.关注语言,体会表达
(1)议论文在结构和写法上有自身的特色,那在语言表达上与其他体裁的文章又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第二个事例和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学过的一篇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同样一-件事,比较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3)小结。
议论文的语言精练、严谨,同样一件事,记叙文加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语言优美有趣味;而议论文只需要将具体事例进行概括以达到能证明观点即可,不需要太多修饰性的语句。(相机板书: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语言精练)
2.自主练笔,总结全文。
(1)三人小组确定主题,初步选取事例。(出示小练笔主题和要求)
小练笔主题:“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团结就是力量”。
要求:自由搭配主题相司的三人小组,用不同的事例说明观点;把三个事例用过渡句串联,形成一篇组合论据。
(2)相互交流所选事例能否说明观点,教师巡视,可相机指导所举事例与观点是否一致。
(3)学生完成小练笔,
(4)交流,评改。
(5)结束语。
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不仅要有事例证明观点,文章末尾一般还要再次重申观点,以达到前后呼应、总结全文的作用-这是课文的第六至第七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