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7 10: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历史研究小组在讨论某一历史小专题时列举出如下关键词,他们谈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国家统一 颁布“推恩令” 实行察举制 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 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
A.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D.儒学成为汉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2.“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的制度盛行于( )
A.三国两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说明唐朝( )
A.政府重视体育运动 B.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开放与兼容的氛围 D.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4.下列图片显示了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由此可见,当时( )
《清明上河图》中的骆驼商队 两宋时期的榷场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A.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
C.商帮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D.国家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5.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6.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7.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两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 B.国内先进的技术支撑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8.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学生代表宣读北京各学校联合会决议:一、联合各界,一致奋起力争;二、定于五月四日举行全体游行;三、致电巴黎专使,绝不能让北洋政府在合约上签字……这表明该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反侵略反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
C.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D.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9.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当时,革命军担当的历史使命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打土豪,分田地"
10.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有这一段歌词如下:“八月桂花遍地开,土地法令贴出来。打倒土豪和劣绅,分田分地又废债,劳苦工农翻身把头抬。”这反映的史实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农民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D.陕甘宁边区政府减租减息政策
11.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需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在解放战争时期编写的教材中,出现了如《怎样种棉》《城市和乡村》等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编写的教科书。这反映出当时的教科书编撰活动( )
A.适应了土地改革的要求 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表现
C.配合了革命战争的需要 D.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整部影片最令人动容的瞬间是冰雪覆盖的血肉战士,他们仿佛一组伫立在历史中的雕塑,永不褪色。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改变了冷战的力量对比 D.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13.“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与这首歌谣相关的史实是( )
A.“一五”计划 B.“大跃进”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4.纪念邮票是为纪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专门发行的邮票。从下列邮票提炼一个主题,该主题应为( )

①钱学森 ②雷锋 ③焦裕禄 ④王进喜
A.勇于探索、勤于研究的工人 B.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士
C.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干部 D.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模
15.下图为某时期中国外交思维导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出席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讲道,“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形成了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
B.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C.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二、材料题
17.聚焦古代边疆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在下列方位示意图上,填写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A.辽阳行省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驻藏大臣 E.修筑长城
F.西域都护府 G.雅克萨之战 H.台湾府 I.伊犁将军 J.安西都护府
18.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展开了多种救亡图存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抗争与探索(代表事件) 代表人物 主张
A 奕 、曾国藩、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剿发逆,勤远略”
B 孙中山、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 蔡元培、鲁迅、刘半农 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宗教
材料四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总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政府在“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条约的名称,并简述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所示表格,写出A、B、C处相应的内容。并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任选A、B、C中的一个事件进行评价。(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事件名称后再进行评价)。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 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 5……1952年我国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是四幅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示意图。任选其中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地图所示历史事件,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要素,事件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材料中的关键词分别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大一统统治而在政治、思想、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如“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尊崇儒术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盐铁官营增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等,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汉武帝有为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D项只能体现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有反映政治和经济上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这一时期以门第为主要选官标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A项正确;隋朝以后开始实行科举制,以考试为选官手段,以才学为选官标准,BCD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马球从波斯传入中国,中国的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妇女都参与了马球这项体育运动,反映了唐朝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体现了唐代开放兼容的社会氛围,C项正确;马球属于娱乐活动,皇室贵族喜欢马球,不等政府重视体育运动,排除A项;唐代男女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的骆驼商队、榷场及海外贸易均是宋朝时期对外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当时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与国家经济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可知,虽然清朝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在不断发展,说明闭关并没有断绝对外交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闭关政策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排除A项;截止到18世纪初,清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在18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反映了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C项正确;“中体西用”属于洋务运动的思想,而且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当时中国仍然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18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14-1918年间正值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只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进出口货物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当时国内产业大多数并未掌握先进的技术,排除B项;当时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国内环境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致电巴黎专使,绝不能让北洋政府在合约上签字”及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在性质上属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体现的是爱国运动,没有体现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五四运动并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非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建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和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成立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储备了大量军事人才,国民大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B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前两句,排除A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状况,排除C项;"打土豪,分田地"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20世纪30年代属于土地革命时期,当时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土改,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获得了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A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B项;1927年国民大革命基本结束,排除C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减租减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充分结合革命战争形势和具体实际编写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编制是配合革命战争的需要的,C项正确;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底,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是对峙的状态,排除B项;据材料“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需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教科书并不是为学生全面发展而编写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A项正确;抗美援朝的胜利,我国仍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当时仍然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是关于战争方面,与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歌谣中山羊比大象还要大,结合材料中“公社”等称呼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泛滥,B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尚未出现公社的称呼,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与歌谣中的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有着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有着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雷锋精神内容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以上四位人物都属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模,D项正确;勇于探索、勤于研究的工人是王进喜,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人物,排除A项;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士是雷锋,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人物,排除B项;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干部是焦裕禄,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件大事之一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C项正确;出席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都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说明中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一带一路”,而非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而非解决战争、地区冲突,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府间的经济行为,没有描述政治外交方面,排除D项。关系C项。
17.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E F J I A G C D B H
解析: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相关知识可知,秦朝在北方修筑长城;西汉在西北部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西北部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清朝在西北部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清朝在东北地区进行雅克萨之战;元朝在西南地区由宣政院管辖;清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驻藏大臣 ;元朝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 ;清朝在东南地区设置台湾府管理边疆。
综上所述,其答案顺序为:(1)E;(2)F ;(3)J (4)I (5)A (6) G (7)C (8)D (9)B (10)H
18.答案:(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或《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特点: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没有制地等相关条款;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使中国长期陷入被动状态。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的思想;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1年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可知,这是《辛丑条约》,该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条约把中国人民作为惩罚对象,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但在维护清政府反动统治的同时又加以严格控制。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曾国藩、李鸿章”、“师夷长技以自强”可分析出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分析出辛亥革命;根据材料“蔡元培、鲁迅”、“德先生”“赛先生”可分析出新文化运动。
评价:结合所学,从事件的影响、内容以及局限性等方面评价。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性质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通过这些举措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史实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的思想,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史实可知,新文化运动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促进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19.答案:(1)状况:重工业基础薄弱。措施:制定五年计划。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1952年我国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可归纳出重工业基础薄弱。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通过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面貌。
(2)措施:根据“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可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根据“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得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0.答案:任选两幅地,图,答出所选一幅地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名称即可,答出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要素即可,答出事件的主要影响即可。
示例图1反映的是九八事变。
解读:1931年9月18日夜,盘旋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所柳条湖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地装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图2反映的是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解读: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上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史称“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任选两幅地图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历史事件及其时间空间和影响。
如选择图1,根据途中北大营、南满铁路、沈阳等信息,可知图1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根据所学知识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地点在沈阳柳条湖南满铁路,其主要影响是日本开始局部侵华,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可进行解读如下: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地装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如选择图2,根据图中卢沟桥、宛平等信息,可知图2反映的是卢沟桥事变,根据所学知识卢沟桥事变的时间为1937年7月7日,地点在北京楼沟桥,其主要影响是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解读如下: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上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史称“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