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便是课文的观点。课文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课文提出的观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从中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这篇课文属议论文,六年级学生学习议论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观点就是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来学习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懂得课文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论点的,即让学生初步理解论据的作用。最后进行仿写练习,重点让学生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二、教学目标
(一)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能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二)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特点。
(三)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合适的事例,并列出提纲。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难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证明一个观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查找与科学发现内容相关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关键词。
(1)听写四字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无独有偶。
(2)在这些四字词语中任选一两个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来说句子。
2.梳理观点、事例。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3.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是用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二)品读感悟,研究写法
1.借助表格,自学第二自然段。
(1)引导。“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本文的观点.它的表述比较题练、抽象,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又对观点进一步作了阐述。(出示第二自然段)
(2)齐读语段。
(3)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出示作业本表格)
2.交流反馈,梳理归纳。
经过刚才的梳理,我们理清了文中的“?”“!”以及把“?”拉直变成“1”在三个具体事例中的具体所指。“?”是指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而“!”的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3.体会表达方式的好处。
作者通过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达,增加了趣味性,使人印象深刻。
4.挖掘品质。
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其实在此处不仅仅指问题和真理,透过问号和叹号,你还看到什么?
预设:从问号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敏锐的观察力、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从叹号又能感受到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等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找到真理后的强烈成就感和无比激动的心情。
5.找共同点。
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这三个故事在内容、表达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预设一:都是从细小的、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预设二:三个人都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预设三:写法相同,都按“发现问题一反复研究一得出结论”的顺序写。
预设四:三个事例涉及的领域不同,但都紧紧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
预设五:三个事例的主人公都是在科学界有一定权威的,这样的事例说服力更强。
6.借助板书小结。
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谋篇布局,开头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证了这个观点,最后总结观点。“提出观点一论证观点一总结观点”这样的行文思路清晰,说理鲜明,寓意深刻。这样的说理性的文章,事例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三)拓展延伸,写法迁移
1.交流讨论。
“才能来自勤奋”这句话也是一条真理。为了证明这条真理,可以安排哪些事例?(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掌握的一些事例。教师相机补充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等事例)
2.选择事例。
(1)教师提供名人小故事的汇总材料,分发给学生。
(2)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并进行分类,归纳主题。
(3)交流反馈,引导梳理。这些材料适合证明哪些观点?围绕观点选择事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预设一:事例的选择可以来源于生活、书籍、网络、亲历。
预设二:选择的事例要符合观点。
预设三:就事例的论证力而言,名人的事例比普通人的事例说服力要大。
预设四:选择事例的数量一-般为三个,事例少了缺乏说服力,事例多了会显得材料泛滥--自古就有“事不过三”的说法,写文章也遵循这个规律。
3.仿写练笔、
(1)仿照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才能来自勤奋”“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也可以是其他的观点。(出示写作提示)
①先确立自己要说明的观点,再选取相应的事例。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员互相评价事例是否能够说明观点。
③表格式提纲参考。
提出观点 事例论证 总结观点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2)学生自主列提纲。
(3)反馈交流:借助自己的提纲把准备写的内容说给同学听,评价选择的事例能否说明观点,有没有更好的事例等。
(4)根据交流意见,修改作文提纲。
(四)课堂总结,提出要求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习了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并围绕一个观点选择了相应事例,列出了习作提纲;在借助提纲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儿个事例的排列顺序,以及在事例之间加上合适的过渡语,增加论证的说服力,使文章的逻辑更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