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4年历史中考热点备考重难专题:中国近代史板块综合复习
考点1:鸦片战争
1.学者茅海建认为:“鸦片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这体现鸦片战争( )
A.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开始了制度变革尝试 D. 推动了国人思想觉醒
考点2: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等;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等。这些新式学堂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开启了工业近代化历程 B. 改变了民族自大的认识
C. 宣告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D. 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世以来,列强自海上骎骎东来,面对古老中国紧闭的国门,屡屡叩关寻衅。昔日不设防之万里海疆,成外敌疯狂入侵之坦途……中法战争后,清廷决定大治水师,首要举措便是加强北洋海军建设,到1888年,北洋海军共有铁甲舰、巡洋舰、鱼雷艇等各军舰41艘,其次为建立新式学堂如威海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为近代海军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摘编自李斌《李鸿章与晚清海权》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发生的变化。(2分)
材料二 洋务运动兴起后,近代海防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被纳入统治者的决策视野,最后被逐步付诸实施……19世纪70年代,西方近代海疆观念也正式传入中国。1874年,希哈里的《海防新论》由江南制造局翻译成中文出版。这本书成为海防论者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来源。如李鸿章在争论中就直接引用了该书中的观点,提出建立海军,守护海疆的主张。
——摘编自李德元《论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海防事业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3)综上所述,谈谈海防建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1分)
考点3:戊戌变法
4.康有为对光绪帝说,今日中国之患,主要在于民智不开,所以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但真正有效率、能够使用的各方面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为此,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C.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D. 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造局中尚译有科学书籍二三十种,李善兰、华蘅芳、赵仲涵等任笔受(记录员)。其人皆学有根柢,对于所译之书责任心与兴味皆极浓重,故其成绩略可比明之徐(光启)、事(之藻)。而教会之在中国者,亦颇有译书。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欲求知识于城外,则以此为枕中鸿秘。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请写出材料一中“新学家”的代表人物,并分析梁启超所说的“欲求知识于城外”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900-1911 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晚清时期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如下:
时期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其他
1860—1899 22.16% 29.19% 40.54% 8.11%
1902—1904 61.02% 21.09% 10.55% 7.34%
(2)根据材料二,说出1900年前后中国翻译西方书籍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
(3)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清代“译书”活动的历史作用?(2分)
考点4:辛亥革命
6.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一个必须执行的命令。这反映了( )
A. 落后习俗已被彻底废除 B. 留辫受到当时人们抵制
C. 剪辫、易服体现新风尚 D. 民国成立促进社会变迁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2年《南京条约》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一长串不平等条约,19世纪80及90年代朝贡国的丧失,以及清政府的内政欠缺生机,都证实它完全无能力在现代世界中保护中国的荣耀。在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中,各种由明朝遗民发动的运动、三藩之乱、天地会的活动、白莲教叛乱,以及太平天国运动,都表现了无休止的反抗趋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地植根于这一传统。近代西方的伟大革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道路选择。此时,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了中国革命性变革的推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2分)
材料二
1912年2月 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1912年底 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多项政策,宣布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等。
1915年 蔡锷等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1915—1916年 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先后爆发群众反袁称帝的示威游行。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大事(部分)
(2)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2分)
(3)结合材料三,请选取一例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2分)
考点5:新文化运动
8.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使用白话文,强调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也提倡放弃讲求骈偶格律﹑堆砌典故辞藻﹑内容晦涩……这些史事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这里的“新”强调的是( )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一定增长,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所扩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屡遭挫折,但仍继续奋斗。因此,在北洋军阀集团黑暗统治下,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发动了一场新的斗争。新的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2分)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与科学观念在中国整个社会扎下了种子,不再是上等人把玩的专利,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带来了极大的改观,即人的觉醒。随着作为“细胞”的民众的自主意识觉醒,“社会”的自我意识也应运而生,“社会”观念也随之兴起,开始反思、打破国家至上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也宣布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全面败退。开始认识到,民主、科学不但是先进的,而且正是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对本土文化开始进行反思的阶段。
——摘编自《从中华文明史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影响。(3分)
(3)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则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民众的自主意识觉醒”。(1分)
考点6:五四运动
10.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在大街小巷及商店门前的标语中,充斥着“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激烈行动。这体现出( )
A. 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
B. 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
C. 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彻底性
D. 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1.有人评价五四运动:“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他认为五四运动( )
A.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 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考点7:中共一大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以一种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姜森《略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2分)
材料二 中共一大宣告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工人中开始建立自己的队伍和影响,而且锻炼了自己从事实际斗争的能力,并因此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激荡了无数国人精神与生活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代。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影响。(3分)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但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2分)
考点8:井冈山会师
1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起点。历史表明,这条道路艰难曲折,不仅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本上没有这条道路理论,而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也没有先例。这里的“特色”体现了党的( )
A.艰苦奋斗精神 B.百折不挠精神
C.求实创新精神 D.英勇担当精神
考点9: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台儿庄战役中,“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是民众,当侦探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运送枪弹、粮食的也是民众……充分的担负起救亡的责任来了”。可见( )
A.正面战场是抗战的唯一战场
B.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C.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
D.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5.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表明( )
A.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B. 中国人民拥有抗战必胜决心
C. 人民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D. 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导力量
考点10:三大战役
16.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中,支前民工高达880余万人次,出动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材料充分表明( )
A. 三大战役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
B. 土地改革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C. 正确作战方针指挥战争取得胜利
D. 人民群众支援推动战争走向胜利
考点11: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7.1895年开始,张謇等人发起“实业救国”运动;1912年,孙中山颁布“振兴实业”的措施;爱国华侨陈嘉庚等人竞相回国投资办厂,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得益于( )
A. 政府的大力支持 B. 科技水平的进步
C. 杰出人物的推动 D. 列强侵华的放松
18. 英美烟草公司在各种渠道排斥南洋公司(民族卷烟企业),还增加新品牌来抵制其发展。1915年,诉讼南洋公司“三喜”牌香烟涉嫌侵权,并多次想要吞并南洋公司。这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A. 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B. 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C. 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D. 遭到官僚主义摧残
考点12:近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2分)
材料二 古都北京……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十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摘编自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水稻田和村庄,可以从市区的任何一座高楼大厦上瞧得清楚。这是世界上最为轮廓鲜明、最富于戏剧性的边界之一。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延伸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摘编自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3分)
(3)结合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请举出一例你知道的实际生活中的近代化的表现。(1分)
小短文:趋势类
20.观察下图所示年代尺,请选取年代尺所示两例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1)【答案】由有海无防转变为加强海防建设,发展海军。(2分)
(2)【答案】近代列强的入侵,加强军事防御的需要;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海防思想的传入。(3分)
(3)【答案】强大的海防建设有助于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4.【答案】D
5.(1)【答案】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积极向日、英等学习变法
(2)【答案】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所占比重上升,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其他类书籍的翻译所占比重下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使人们开始关注社公变革和西方政治制度等;戊戌变法运动时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方面的影响。
(3)【答案】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观念,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答案】D
7.(1)【答案】清朝的衰败;人民起义、反抗的传统;西方思想的影响。(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答案】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促进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答案】史实:第一次国共合作。说明: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帮助国民党完成改组,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2分,史实1分,说明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8.【答案】C
9.(1)【答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知识分子的不懈奋斗。(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答案】促进人的觉醒;促使“社会”观念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3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答案】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商人、工人等社会多个群体自发进行反帝斗争。(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10.【答案】B
11.【答案】D
12.(1)【答案】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2分)
(2)【答案】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3分)
(3)【答案】1927年,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逐渐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分,举出史实得1分,说明理由得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A
19.(1)【答案】新式交通工具传入;社会习俗变化。(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答案】深受西方文明影响;新旧并呈;城乡严重不平衡。(3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答案】人们使用电灯、电话;开始烫发;乘坐汽车、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出行。(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0.【答案】示例一:题目: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
论述: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产生了两大直接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工人运动逐渐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示例二:题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论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1871年3月28日,法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在世界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