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________。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界线 差异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______________、人口状况、__________、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划分:乡村地域和__________。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表现为______;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______;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城镇地域面状点状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____________、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农业区域——__________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__________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__________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1)前期:________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中期:________比重迅速上升。
(3)后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____________”的格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三、二、一1.教材第2页阅读“区域地理学”
提示:本则阅读资料提出了区域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的主线,对于我们后面对各区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教材第5页阅读“区域空间结构”
提示:区域空间结构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3.教材第6页图1 -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提示:(1)第一产业指的是大农业的范围,既包括我们常说的种植业(即小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
(2)第二产业不仅仅指工业,还包括建筑业。
(3)第三产业主要指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4)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示意图:区域的主要特征分析以上图像材料,结合个人理解,分析探究:
三幅图片分别体现区域的哪些主要特征?【例证1】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①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②相似性和连续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导致图示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答案 (1)C (2)A
【练习1】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人们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B.各种区域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的
C.各种区域面积和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都具有明确的边界
D.同一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相似,不同区域则不相似【答案】A [解答本题需抓住:(1)区域的划分是按一定指标和方法进行的;(2)目的不同,划分区域的标准和方法不同;(3)区域的界线有的明确,有的模糊;(4)区内具有相似性,区间具有差异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可能相似。]区域特征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方法技巧】 图示法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有大有小,其主要特征如下图所示:【易错警示】 (1)区域的界线不一定是明确的
区域的划分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但大多数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特征,界线是模糊的,如高原区、植被区、干湿地区、温度带等。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
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此次规划首次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 区域空间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城市、道路等呈现出不同形状。读图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探究:
1.材料显示的是北京城市规划,其空间结构与其他区域一定有较多的差异。那么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试举例说明。
2.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有何区别?【例证2】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全国的5.8%。目前,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共有16座城市,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1)“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________,交通线路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3)“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大工程的启动和完成会引起“长三角”空间结构怎样的变化?
答案 (1)南京 杭州 上海
(2)岛状 线状 网络状
(3)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高
(4)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大,幅度加强,交通网络也更加完善。
【练习2】 下列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平原和山区的空间结构的分布形式相同
B.城镇地域范围比乡村地域大
C.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和工业表现为岛状
D.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答案】D [区域空间结构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不同,空间结构就有差异,故平原和山区的空间结构的分布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同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也会不断变化。从总体看,乡村地域范围要比城镇地域大得多。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而城市群和工业区则表现为岛状。]1.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特别提示】 区域空间结构的四个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形成点有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等。由于这些点在空间上往往是同位的,因而引起区域内的人口和社会活动也向它们的集聚地集中。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线包括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给排水线,还有由一定数量的城镇作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指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形态。最常见的有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出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等。2.乡村和城镇地域的区别【易错警示】 乡村地域范围比城镇地域大,其重要性不一定比城镇大
区域的范围虽然有大有小,但其与区域的重要性没有必然的关系。区域重要性的衡量标准不同,其重要性也就不同。例如: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城镇地域是区域的中心,带动区域发展,重要性比乡村地域大;从环境效益角度来看,乡村地域的环境污染轻,要比城镇地域重要性大。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次产业‘十一五’变化图”,读图可以看出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不同,并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区域产业结构试结合所学知识与你的理解探究以下内容:
1.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在不同的时期,区域产业结构有何变化?【例证3】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甲:①——城市人口比重 乙: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丙: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丁: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丙
(2)图示曲线反映了( )
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②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③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④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本题通过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答案 (1)B (2)C 【练习3】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③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小,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最低。第(2)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图中显示①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且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因此,①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1.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示】 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国家的政策等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也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易错警示】 第一产业比重小,不能说明农业不发达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但农业发达。2.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拓展延伸】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其产业结构顺次呈现出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重心的演变过程,美国目前已率先向以“第四产业”——知识产业为重心升级。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有以下规律:
一是三次产业地位不断变化。
二是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来看,则体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劳动密集→资本技术密集→知识技术密集”的演进顺序。
三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再向更高附加值演进。
四是从技术进步来看,主要体现为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演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2.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图片,观察四个地区的景观特点,然后分析出与你家乡所在地的差异。3.教材第4页活动
提示:1.如下表:2.根据三组图示可知:(1)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2)湖南省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
(3)湖南省大、中、小城市数目增多,且在空间分布上渐趋平衡。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化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交通和信息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教材第7页活动
提示:1.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因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两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因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因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为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2.3.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工业经济比重首先超过第三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一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一、二、三”再到“二、一、三”的格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首先超过第一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二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