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09:47: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缄(jiān)默   农谚(yàn) 褶(zhě)皱 劫难(nàn)
B.悬殊(shū) 翩(piān)然 盘旋(xuán) 瞄(miáo)准
C.搁(gē)置 沙砾(lì) 沼(zhǎo)泽 帷(wéi)幕
D.一摞(luó) 山麓(lù) 喧嚷(rǎng) 雾霭(ǎi)
答案:D 
【解析】D项,“摞”应读“luò”。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冰雪溶化 草长鹰飞 风雪载途 相差无几
B.毫无疑问 两栖动物 天衣无缝 冰天雪地
C.偷偷摸摸 目空一切 物候观测 消声匿迹
D.诸如此类 难以至信 草木荣枯 割麦插禾
答案:B 
【解析】A项中“冰雪溶化”应改为“冰雪融化”,“草长鹰飞”应改为“草长莺飞”;C项中“消声匿迹”应改为“销声匿迹”;D项中“难以至信”应改为“难以置信”。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烟拂杨柳。人民公园呈现一派幽远之气,确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D.考场上,小刚同学作弊被老师警告后,仍然坚定不移地给同学递答案。
答案:D
【解析】坚定不移,意思为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含褒义,用在此处不和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多阅读,是能否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B.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C.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D.通过这次春季运动会,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答案:D
【解析】A中前后不一致,应删去“能否”;B中应是“任务十分沉重工期十分紧张”;C中应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状语,其中的“频繁”应放在动词“播送”前面。
5.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_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了生命的胚胎。
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答案:C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体裁属于科普散文。
D.说明文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理说明文。
答案:C
【解析】《大雁归来》是一篇说明文。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汉语表意十分丰富,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垂髫”也指“童年”,“夫妻”又称“伉俪”,“汗青”也指“史册”等。
B.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C.“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过后是“谷雨”。
答案:B 
【解析】“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10分)
台风的功与过
①b.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a.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4分)
答案:①带来降水。②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③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
④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⑤有利于鱼群生长。⑥避免产生大型地震。
文中画线句子a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文中画线句子b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涡旋”来比喻“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5题。(共18分)
屋后的枣树
周 敏
①记忆中,邻居李奶奶总在屋后那棵粗大的枣树下做活儿。
②春寒料峭,迎春花尚未睡醒,枣树也是满枝新绿了。暮春时分,满树乳色的小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远望如一片云霞罩在李奶奶两间破旧的屋顶上。到了初夏之时,枣树挂满一簇簇绿豆般大小的果子,正期待着长大成熟。一到盛夏,烈日杲杲,人们在为酷暑焦躁难挨的时候,我们早把自己埋在枣树厚厚的绿叶丛中了。
③那时,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枣树下,谁先爬上谁就是英雄。【甲】邻居姐姐个儿大,一蹦就能摸到最低处的枝丫,然后双臂向上一拉,脚在主干上一蹬,人已跃到树上。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久而久之,树干被磨得如同我们的脚底板,光滑、细腻,连个孔眼都看不见。
④爬上树后,先选一个自己最称心的枝丫,或骑或坐在上面,然后目光在双臂能及的范围内不停地搜索熟透的枣子。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偶尔遇到一颗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枣子,我们就不忍这么奢侈了。总要拿在手里炫耀一番,然后再慢慢享用。【乙】
⑤最兴奋的是站在树枝上冲着远处的小伙伴们大喊:“快来呀!晃枣子(树)喽!”立刻,冲锋陷阵般,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我和玩伴们高呼:“一,二,三!”便一起拼命晃动树枝。这时,枣子冰雹似的往下落。小伙伴们在地上不停地捡着,有的干脆撩起衣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接着。不到几分钟,他们个个都能满载而归。
⑥其实许多小伙伴家都有枣树,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家的枣树总没有李奶奶家的好吃。脆生生、甜津津的滋味,至今仍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枣子。【丙】每每忆起这棵枣树,仿佛总能看到李奶奶佝偻着身子为我们摘枣子,嘱咐我们不要磕着绊着的情景。而令我困惑的是,这棵树似乎永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枣子,无论我们怎样暴殄天物,任意挥霍,可总也糟蹋不完。
⑦一次,我因摇晃树枝太卖力,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没弄伤哪里,但因此事,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李奶奶的理由是:以后孩子们到哪儿吃这么好的枣子 夏天到哪儿避暑去 其实我们知道,邻居李叔叔要锯树,更多的是为李奶奶着想,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丁】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好在每次都有李奶奶护着,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李叔叔依李奶奶建议,把靠水边的一些枝桠锯掉了。
⑧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一个个如雏鹰飞离枣树。奇怪的是,枣树也没了当年的那份活力,日渐枯萎。再后来,李奶奶病故了,草房拆了,奄奄一息的老枣树也被锯掉了。
⑨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他们平凡而普通,如同指尖的烟火,忽明忽暗,最后沦为一抹灰烬。而李奶奶不同,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
⑩童年就这样随时光的推移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盒,时光一去不复返,那带着稻香和泥土清香的气息,以及那挥之不去的枣树情结: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成为我心中的羁绊。
而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满满的,不曾凋谢……
(有删改)
1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D )(3分)
小伙伴们整天在树上树下叽叽喳喳,闹得喜欢安静的李奶奶无法安生,还常常顺着枣树爬到李奶奶的屋顶上练飞檐走壁,因功夫不到家,常把李奶奶的草房顶练出一个个大窟窿。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D
【解析】结合原文内容,【丁】处前文有“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后文有“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可以判断这句话放在【丁】处恰当。故选D项。
12.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段 落 主要内容
第②段 一到焦躁难挨的盛夏,“我们”便在枣树上避暑
第③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 “我们”站在枣树枝上晃枣子
第⑦段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段 后来,李奶奶病故后,奄奄一息的老枣树被锯掉
答案:(1)午饭后,“我们”爬枣树摘枣吃(2)李奶奶为了“我们”,不让李叔叔把枣树锯掉。
1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从修辞手法的角度)(3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和玩伴比作蜗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爬树的缓慢和吃力。
(2)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3分)
答案:运用了“寻”“伸”“张”“飞”等动词,具体展现了“我们”寻枣、摘枣、吃枣的过程,表现了枣树带给“我们”的快乐。
1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李奶奶对“我们”无私的爱让“我”深受感动,表达了“我”对李奶奶的感激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5.说说文章以“屋后的枣树”为标题的妙处。(3分)
答案:①枣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枣树”展开;②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写了我们儿时围绕枣树发生的事情;③寄托着作者的情感,通过写与枣树有关的回忆,表达了对李奶奶的感激之情和对故乡与童年的怀念之情。
三、古诗文文阅读(共28分)
(一)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6—19题。(共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同“嘤嘤”,形容虫鸟动物等的鸣叫和谐动听。③办:具备。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既素重幽居  可以调素琴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答案:A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答案:各色各样的花朵相互参杂,交相映辉,绵绵不断,就像是一曲美妙的韵律。
18.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答案:该句调动视觉、听觉,抓住石门山色彩、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石门山山峰陡峭、洞穴幽深、溪水清越、动物欢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之情。
19.【甲】【乙】两文画线句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4分)
答案:示例:画线句体现了两位作者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我认为他们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拥有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答“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等,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去年因病辞官,正准备隐居。梅溪的西面,有一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石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独立的山峰遮挡了太阳。幽深的洞穴蕴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蝉鸣鹤叫,水声潺潺,猿猴啼叫。各色各样的花朵相互参杂,交相映辉,绵绵不断,就像是一曲美妙的韵律。我既然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有幸的是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子。山谷中出产的,在这里都有。佳山秀水为仁人志士所喜爱,非虚妄之语。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5分)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3分)
答案:“辅”:本意为辅助,这里是连接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意境开阔。
“望”:既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又写出作者对远去的朋友的遥遥牵挂之心,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式微》一诗中,写天黑了,受奴役者还在泥地里劳作不能回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作者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不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求仕之心,隐喻其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答案:(1)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名著阅读(共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班级举办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改动)
(1)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_______________》。(2分)
(2)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_的形式。(2分)
(3)“重叠”失去主要的地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诗经(2)重章叠句(3)后来发展出来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
五、语言运用(共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3分)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上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低碳生活”指
答案: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2)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5分)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城镇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 从材料二中提取:通过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格式是“因为……,所以……”。(3分)
答案:因为在低碳生活习惯方面,初中学生所占比例大大低于做工人员和退休老人,所以,初中学生应该加强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
(2)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2分)
《宣言书》: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也是一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 。
答案: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 也是一种环保理念
六、表达与写作(共60分,含书写5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
2.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解析】
1.审题立意。
这是要写一篇事物说明文。从题目要求看,是要介绍科技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所以在介绍时,我们要仔细说明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如何来使用等,至于外形,可以写,但要简略一些。
2.选材构思。
①在写作对象选择上,要选取自己熟悉的物品,自己了解它的功能作用,这样才能把物品介绍得详细清晰。是侧重于介绍它的某一方面的功能,还是全部都介绍,要结合自己对该物品的了解来构思。
②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
③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④写作时要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运用合适的说明顺序,还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官,让读者从多角度了解该物品。
例文点评。
智能手机的自述
Hi,朋友们,大家好!知道我是谁吗?哈哈,猜对啦!我是社会的新生事物——手机!
我的种类很多,有华为、VIVO、iPhone……应有尽有;颜色有象牙白、大红、玫瑰金、全黑等等,色彩缤纷;身型呀,就更多啦,各种尺寸供你挑选,数不胜数。【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品牌、颜色、款式介绍其特点。】
由于我的出现,邮票、BB机、大哥大都纷纷下岗啦!我的用处可大啦,如今,社会上处处都可见到我忙碌的身影。这不,我正随着主人来到旅游胜地。这儿真美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碧波荡漾。主人拿着我,在我身上轻轻一按,我就成了照相机啦!一眨眼间,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便保存在了我的体内。呵呵,数码相机成了待业之族喽!【语言诙谐幽默,说明事物通俗易懂。】
悄悄告诉你吧,我的主人还是个股民呢!也许你会问,股民怎么还有闲情去旅游啊!要是股票跌了怎么办?哈哈,这你就不用发愁了!有我这炒股王手机在,主人可以随时把握股市行情,他可以一边炒股,一边尽情游山玩水。
晚上,主人想家了,便拿起我往家里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虽然与家人天各一方,我却让主人觉得与亲人近在咫尺,主人还把存在我体内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发送回家里,让亲人们也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每逢节假日,我就更忙了。瞧,圣诞节来临了,我忽然觉得浑身一热,不由得震动起来。呵,是主人朋友A发来的祝福短信。我立即唱起了动听的歌儿。主人忙点开我一看:“佳节将至,一个迷路的精灵,它送我一个装着幸福的宝盒,开启的瞬间,幸福撒向看微信的你,愿你永远幸福!”主人乐得眉开眼笑,在我身上点来点去,痒得我咯咯直笑,原来,他正回短信呢:“我在建行开了个号,没钱就取!给你不多,只有四千万:千万要平安,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快乐,千万要记得密码1314(一生一世)!”【短信语言鲜活,幽默风趣,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我想,收到微信的人心里一定是暖暖的!“吱吱吱……”我又觉得浑身一震,主人的朋友B的短信又来了,我欢快地唱起了歌儿,提示主人接收微信:“请用一秒钟忘记烦恼,用一分钟想象快乐,用一小时与你喜欢的人度过,用一辈子关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然后用一个微笑来接收我传递给你的祝福,愿你永远开心!”多么温馨的短信,多么暖人的祝福,瞧,主人心里乐开了花……【巧妙地借用微信的语言,说明手机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令人感觉“温馨”“暖人”“快乐”。】
我,难道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吗?不是社会和谐的见证吗?【以反问句结束全文,紧扣意义,耐人寻味。】
【点评】本文采用拟人手法来写,生动地说明了手机的特点、用途,条理清楚,语言准确。文章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鲜明深刻的印象。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幽默诙谐、流畅自然的语言,颇引人注目。结尾展望了美好未来,给人以憧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缄(jiān)默   农谚(yàn) 褶(zhě)皱 劫难(nàn)
B.悬殊(shū) 翩(piān)然 盘旋(xuán) 瞄(miáo)准
C.搁(gē)置 沙砾(lì) 沼(zhǎo)泽 帷(wéi)幕
D.一摞(luó) 山麓(lù) 喧嚷(rǎng) 雾霭(ǎ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冰雪溶化 草长鹰飞 风雪载途 相差无几
B.毫无疑问 两栖动物 天衣无缝 冰天雪地
C.偷偷摸摸 目空一切 物候观测 消声匿迹
D.诸如此类 难以至信 草木荣枯 割麦插禾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烟拂杨柳。人民公园呈现一派幽远之气,确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B.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D.考场上,小刚同学作弊被老师警告后,仍然坚定不移地给同学递答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多阅读,是能否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B.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C.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D.通过这次春季运动会,同学们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
5.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_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了生命的胚胎。
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体裁属于科普散文。
D.说明文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理说明文。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汉语表意十分丰富,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垂髫”也指“童年”,“夫妻”又称“伉俪”,“汗青”也指“史册”等。
B.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C.“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过后是“谷雨”。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10分)
台风的功与过
①b.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a.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4分)
文中画线句子a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文中画线句子b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5题。(共18分)
屋后的枣树
周 敏
①记忆中,邻居李奶奶总在屋后那棵粗大的枣树下做活儿。
②春寒料峭,迎春花尚未睡醒,枣树也是满枝新绿了。暮春时分,满树乳色的小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远望如一片云霞罩在李奶奶两间破旧的屋顶上。到了初夏之时,枣树挂满一簇簇绿豆般大小的果子,正期待着长大成熟。一到盛夏,烈日杲杲,人们在为酷暑焦躁难挨的时候,我们早把自己埋在枣树厚厚的绿叶丛中了。
③那时,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枣树下,谁先爬上谁就是英雄。【甲】邻居姐姐个儿大,一蹦就能摸到最低处的枝丫,然后双臂向上一拉,脚在主干上一蹬,人已跃到树上。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久而久之,树干被磨得如同我们的脚底板,光滑、细腻,连个孔眼都看不见。
④爬上树后,先选一个自己最称心的枝丫,或骑或坐在上面,然后目光在双臂能及的范围内不停地搜索熟透的枣子。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偶尔遇到一颗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枣子,我们就不忍这么奢侈了。总要拿在手里炫耀一番,然后再慢慢享用。【乙】
⑤最兴奋的是站在树枝上冲着远处的小伙伴们大喊:“快来呀!晃枣子(树)喽!”立刻,冲锋陷阵般,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我和玩伴们高呼:“一,二,三!”便一起拼命晃动树枝。这时,枣子冰雹似的往下落。小伙伴们在地上不停地捡着,有的干脆撩起衣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接着。不到几分钟,他们个个都能满载而归。
⑥其实许多小伙伴家都有枣树,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家的枣树总没有李奶奶家的好吃。脆生生、甜津津的滋味,至今仍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枣子。【丙】每每忆起这棵枣树,仿佛总能看到李奶奶佝偻着身子为我们摘枣子,嘱咐我们不要磕着绊着的情景。而令我困惑的是,这棵树似乎永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枣子,无论我们怎样暴殄天物,任意挥霍,可总也糟蹋不完。
⑦一次,我因摇晃树枝太卖力,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没弄伤哪里,但因此事,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李奶奶的理由是:以后孩子们到哪儿吃这么好的枣子 夏天到哪儿避暑去 其实我们知道,邻居李叔叔要锯树,更多的是为李奶奶着想,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丁】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挨揍,好在每次都有李奶奶护着,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李叔叔依李奶奶建议,把靠水边的一些枝桠锯掉了。
⑧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一个个如雏鹰飞离枣树。奇怪的是,枣树也没了当年的那份活力,日渐枯萎。再后来,李奶奶病故了,草房拆了,奄奄一息的老枣树也被锯掉了。
⑨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他们平凡而普通,如同指尖的烟火,忽明忽暗,最后沦为一抹灰烬。而李奶奶不同,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
⑩童年就这样随时光的推移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盒,时光一去不复返,那带着稻香和泥土清香的气息,以及那挥之不去的枣树情结: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成为我心中的羁绊。
而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满满的,不曾凋谢……
(有删改)
1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D )(3分)
小伙伴们整天在树上树下叽叽喳喳,闹得喜欢安静的李奶奶无法安生,还常常顺着枣树爬到李奶奶的屋顶上练飞檐走壁,因功夫不到家,常把李奶奶的草房顶练出一个个大窟窿。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段 落 主要内容
第②段 一到焦躁难挨的盛夏,“我们”便在枣树上避暑
第③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 “我们”站在枣树枝上晃枣子
第⑦段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段 后来,李奶奶病故后,奄奄一息的老枣树被锯掉
1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从修辞手法的角度)(3分)
(2)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3分)
1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2分)
15.说说文章以“屋后的枣树”为标题的妙处。(3分)
三、古诗文文阅读(共28分)
(一)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6—19题。(共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同“嘤嘤”,形容虫鸟动物等的鸣叫和谐动听。③办:具备。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既素重幽居  可以调素琴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18.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19.【甲】【乙】两文画线句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5分)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式微》一诗中,写天黑了,受奴役者还在泥地里劳作不能回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作者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不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求仕之心,隐喻其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四、名著阅读(共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班级举办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改动)
(1)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_______________》。(2分)
(2)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_的形式。(2分)
(3)“重叠”失去主要的地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语言运用(共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3分)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上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低碳生活”指
(2)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5分)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城镇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 从材料二中提取:通过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格式是“因为……,所以……”。(3分)
(2)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2分)
《宣言书》: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也是一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 。
六、表达与写作(共60分,含书写5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
2.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