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三湘教版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8-27 21: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1.区域差异的成因、表现及比较方法2.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有利及不利的影响。
(2)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最后总结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具体影响下形成的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
(1)孟买位于洛杉矶的________方向。
(2)夏季,甲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为________,乙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3)(多选)下列有关孟买和洛杉矶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孟买夏季高温多雨
B.洛杉矶夏季高温多雨
C.孟买冬季高温少雨
D.洛杉矶冬季温和多雨
E.洛杉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F.孟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4)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在老城区之外建了一个新城区,主要是为了缓解哪些城市问题?
(5)洛杉矶市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化”现象突出。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差异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获取图表信息、调动基本的地理数据、运用相关地理原理、综合分析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经纬度判断相互之间的方向。甲海域是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乙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孟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城市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城市发展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
答案 (1)西南 (2)向南(顺时针或由高纬到低纬) 向南(由高纬到低纬) 寒流
(3)ACD (4)城市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拥挤;用地紧缺;治安恶化等问题。
(5)应注意的问题:节约用地;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合理分区);改造老城区;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本章重点不是讲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或为什么要这样调配等问题。当然,讲到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很自然的要涉及上述问题,但必须抓住“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这种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分析思路和方法如下(以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例2】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了解,川气东送工程总投资626.76亿元,管道总长2 170公里,其中干线全长1 635公里,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8省市。
材料二 下图为川气东送工程主干线示意图。(1)川气东送管道主干线穿越了________、________两大地形区;我国境内与其大致平行的铁路干线是________。
(2)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和终点都靠近长江,但没有采用长江航运而是管道运输,是因为管道运输________。
①运量大、连续性强 ②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③安全可靠 ④损耗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图中宜昌至上海干线与我国________(能源)输送线路走向基本一致。
(4)除跨区域资源调配外,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还有哪些?
(5)从整体来看,川气东送工程应属于西气东输工程的一部分,试分析川气东送工程的建设意义。解析 第(1)题,川气东送管道主干线路为东西走向,主要经过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与陇海线平行。第(2)题,管道运输的特点为运输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但需铺设专门管道,周期长、设备投资大。第(3)题,西电东送中线与川气东送的线路走向基本一致。第(4)题,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要从开源节流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来考虑。第(5)题,川气东送工程的建设能协调东、西部天然气的供求关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善天然气管道网络。答案 (1)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陇海线
(2)C (3)水电 (4)开发各种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5)①川气东送工程协调了东、西部天然气的供求关系,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②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③有利于构建全国天然气管道网络,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2013年江苏)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___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说明理由。解析 第(1)题,由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可知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第(2)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主要受太阳高度与大气状况的影响,纬度相同则主要分析大气状况。空气密度、云雾状况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但需要结合当地特点总结出主要因素。第(4)题,若答不可行,主要考虑水稻种植需要高温多雨、地形平坦等自然条件,地形和水源条件可以改造,但气候条件改造较难。若答可行,主要从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有河流水源灌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方面回答。
答案 (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四川盆地 阴雨、雾天多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方法技巧】 解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形式多样,在解题时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无效的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如果忽视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
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近几年,在材料和题干中用文字说明地图表示的区域、地图的类型和地图中的地理要素等信息的试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延续利用课本学习时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要突破思维定式。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图形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表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情景提供信息是高考试题的图表化的表现。解答时关键是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⑥从试题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一题的答案往往为解答后一题提供信息。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