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小狗包弟 巴金 一、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并探究其原因;
二、品味文本,增强语言文字的审美阅读能力,感悟作者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三、走出文本,用作品中的思想关注社会人生、认识自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把心交给读者人民作家感动中国101岁的人生旅程,1300万字的作品jí 通读课文,注音下列字词。
舔舐 ( ) 舐犊( )情深
租赁 ( )
叱骂 ( )
解剖 ( )
堕落 ( )
缉毒( ) 修葺( )
编辑( ) 作揖( )
舔舐 ( tiǎn shì) 舐犊(shì dú )情深
租赁 (zū lìn )
叱骂 (chì mà )
解剖 (jiě pōu )
堕落 (duò luò )
缉毒(jī dú ) 修葺(xiū qì )
编辑(jí ) 作揖(zuò yī )通读课文,梳文理脉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篇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并对各情节作简要概括。 引子 (1自然段)——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引出小狗包弟故事。
开端 (2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来历。
发展 (3—6自然段) ——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
结局 (7-9自然段)——小狗包弟惨遭厄运。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尾声(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请根据文章情节概述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
──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
──轻松(送走了包弟)
──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
──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的《背影》开头一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文眼,鲁迅的《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也是文眼。什么叫文眼?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要说: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提问:
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参考内容: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结合以上文句理解“歉意”的含义。
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作者产生“歉意”的原因是什么?(一)深入解读“歉意”的原因,从“狗性”与“人性”的角度去探究。(二)是否因巴金自以为曾有的人性缺失而去责备或原谅巴金?可不可以让这样的悲剧不上演? (三)巴金的自我认知。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如此看来,对于巴金,包弟不是一条普通的小狗。2-6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包弟的一些经历,请你根据这些经历的叙述,说说包弟是一只怎样的小狗。1)对陌生人吠,一声叫唤就跑开;
2)作揖讨糖果吃;
3)日本朋友对它很感兴趣,拍摄它的镜头;
4)由起女士非常喜欢包弟;
5)萧珊喜欢包弟,讨骨头喂它。
6)每天在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特点概括:
可爱、聪明、善解人意、有情有义。 对于这样一只可爱、聪明、善解人意、有情有义,而一家人都很喜欢的小狗,巴金最后是如何处理的?你怎样看待巴金把包弟送上解剖台这一行为?
因为文革抄“四旧”:一则养狗可能会被当做是小资情调;二则这只小狗的来历非同寻常,甚至可能被定为“里通外国”的罪名:为了保全全家人,不得不把包弟送上解剖台。故而巴金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出于无奈。(文革是包弟走上死路的根本原因) 文革简要回顾
文革资料: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刘少奇、彭德怀、老舍等,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盲从的所谓的革命浪潮声里,他们被打为“走资派”“反动派” 。那么巴金呢?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
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逝。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巴金69岁。
巴金曾在《病中》一文写道:“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 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政治是高压的政治,人性是扭曲的人性。十年文革,十年浩劫,给多少人留下了累累不可弥合的精神创伤。即使一条小狗,也可能摆脱不了“文革”无情的迫害,比如包弟,比如艺术家邻居的小狗。
历史的战车,带走了包弟。对于巴金,包弟的离去已经不可挽回,唯有对小狗包弟无尽的怀念和深深的歉意。作者表达“歉意”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
“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 (1)有人说他懦弱,他本可以活得更畅快些。可他却主动背上了精神包袱。有人说这正是他人性的闪光点。巴金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他自我反省的勇气和气度,对良知的坚守(对失去良知的悔恨,就是对坚守良知的呼唤),对责任的担当,对人性真善美回归的呼唤。
(2) 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歉疚与忏悔,不仅体现出他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更是对“文革”这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的揭露,进而警醒后世不要重演这样的灾难。巴金认为,他具有这样的责任。而这,或许正是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重要原因。(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 姑不论“文革”的动机是好是坏,单看“文革”的过程,残酷而又多么荒唐,可是竟然有那么多人盲从荒唐,足见当时许多人中了这种荒唐愚昧思想的流毒。故而,破除思想的禁锢极为重要。巴金的反省体现出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4) 巴金忏悔的意义:在文革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站出来忏悔,这既是忏悔,是反思,是鞭挞,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反省历史的呼号,对光辉人性的呼唤。烽火卢沟桥勃兰特的下跪漫天的“污云” 小泉、安倍“拜鬼”关注社会和人生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
——冯骥才认识自我——说出我的故事 巴金被中央电视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光荣称号,结合对《小狗包弟》中巴金的认识,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附: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秒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颁奖辞作业 选读巴金《随想录》中的篇章,并作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