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5年秋高一必修1语文课件:《烛之武退秦师》(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5年秋高一必修1语文课件:《烛之武退秦师》(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8 08:1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介绍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左传》简介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简介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于《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春秋时期形势图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与郑人盟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 zhuìquē秦军氾( )南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qǐpáng字词注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以:因为。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扎。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重要实词例释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有二心。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使:派“言于郑伯”相当于“于郑伯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但是辞:推辞犹:
尚且而:
表顺承(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2、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约数。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而:表顺承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而:表修饰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来,表目的。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古今异义。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越:越过。其:这
件事厚:增强薄:削弱3、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
而:表顺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阙:
侵损,
削减焉:从哪里以:表目的,来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之:指秦军。而:表转折。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及:达到其:代词,自己的之:代郑国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戍:守卫。说:通“悦”,高兴。乃:于是。6、敝?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敝帚自珍)?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重要虚词例释1、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⑤舍鱼而取熊掌也
⑥广起,夺而杀尉(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⑦出淤泥而不染
⑧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⑦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⑨屠惧,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⑩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辱之,以激怒其众介词,依靠介词,把/用连词,表目的,来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亡郑无利,有小害舍郑无害,有小利亡郑将有大害(表面)(深入)高妙的劝说艺术有理——
有利——
有节——
有体——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不卑不亢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结局:晋军亦退师晋文公——
将其与“子犯”相比,看其一代霸主之气塑造人物的方法1.环境烘托(疾风知劲草)
2.他人的陪衬
3.个性化的语言
4.细节描写“夜缒而出”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