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文言文主题阅读(课内+课外+比较)2 修身正己:《陋室铭》、《爱莲说》【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2文言文主题阅读(课内+课外+比较)2 修身正己:《陋室铭》、《爱莲说》【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5:06: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修身正己——《陋室铭》、《爱莲说》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2分)(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1.(4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有仙则名:
(2)隐居不仕:
(3)吾窃喜焉:
(4)襄丘陵:
2.(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
3.(2分)在“设计自己的书房”活动中,小文同学一心追求:内部设施要“高大上”,书房名称要“博眼球”。请你依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小文写一段劝诫的话。
4.(2分)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
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
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
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
【答案】1. 出名 做官 暗自 漫上 2.(1)可以弹奏不加雕绘装饰的琴,阅读佛经。(2)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 3.示例:小文你好,书房是一间能反映主人内心世界的屋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完全表现为内部设施的“高大上”,而更应关注书房营造的氛围,如刘禹锡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取名方面,比起刻意“博眼球”,或许吴君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你觉得呢? 4.C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
(2)句意:吴君在此隐居不去做官。仕:做官。
(3)句意:我私下里很喜欢。窃:暗自。
(4)句意:漫上丘陵。襄:漫上。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调:调弄,这里是弹的意思。素:不加装饰的。阅:看。金经:指佛经。(2)子:你。于:在。亦:也。尝:曾经。于:表对象。
3.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针对题目中的“内部设施要‘高大上’”,结合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书房不能只追求内部设施的豪华,而应重视书房主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只要品德高尚,内心丰富,即使身处简陋的屋子,也能得到内心的愉悦与享受。
针对题目中的“书房名称要‘博眼球’”,结合乙文中的“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可知,书房取名,不用刻意引人注意,起一些特令独行,甚至是怪异的名字,可以像吴君那样,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
据此表述即可。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本项“富贵之家”有误;
B.联系乙文第二段中的“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可知,“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如此浩然的水势没有什么能阻挡;
D.甲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居室。乙文中的居室是吴君的居室,不是作者苏辙的居室。甲文隽秀工整,乙文粗犷豪放;
故选C。
【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吴君,有志于学问且在诗歌创作上有专长,家周围是让人悠乐的山林,吴君在此隐居不去做官,给他的屋子取名叫“浩然”,说:“孟子是我的老师,他说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私下里很喜欢,但不是很能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下其中的缘由。”
我回复他说:“你处在江上之时,也曾观察过江水吗?秋雨按时节下来,沟渠里装满了雨水,各路水流满溢,合聚在一起。便汪洋肆意,尽情地充斥着坑沟峡谷,之后又滂泊向东流去,轻快地越过洲岛,漫上丘陵,肆意前行,遇到木头折断木头,碰到石头,石头也被摧毁,如此浩然的水势没有什么能阻挡。你试着考察看看,它凭什么能像这样形成如此浩荡之势?如今那水不求太深,也无意奔向何方,遇到高的地方就停下来,遇到低的地方就顺势流下去,忘了自己,只会适应着外部环境,不因为容易表现勇敢,不因为危险而胆怯。所以,这水一旦聚集发动,就会浩浩荡荡驰骋开去直到大海。古代的君子,生活简易来滋养内心,从内心得到满足,对外部环境不抱期待,心胸开阔可以包容天地。停下来的时候外界揣测不到他的内心,行动起来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抗得了。处于富贵之中不放纵自己,处于贫贱之中也不忧虑,在蛮夷之地遭受患难不屈服,在生死得失面前不惧怕,如此这样也不可能不培养出浩然正气的品性。”
(本题14分)(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④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⑤可爱。
(节选自《项脊轩志》)
【注】①项脊轩:作者的书斋名。②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③栏楯(shǔn):栏杆。④偃仰:安居,休息。⑤珊珊:同“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5.(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有龙则灵 灵:
(2)谈笑有鸿儒 鸿:
(3)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4)顾视无可置者 顾:
6.(2分)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B.无丝竹之乱耳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旧南阁子也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以当南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7.(2分)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8.(2分)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这种文体常用来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甲文作者用此文体自述其志,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B.甲文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C.乙文善用叠词表达情感。如“庭阶寂寂”中的“寂寂”二字,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D.甲乙两文作者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都在对居室环境的描写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答案】5.(1)神异(或“神奇”“灵异”):(2)大:(3)官府文书;(4)看,视(只要表达出“看”的意思即可给分) 6.A 7.B 8.C 9.(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
【解析】5.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有龙则灵”的句意是:有了龙就会神异不凡。灵:神异,灵异。
(2)“谈笑有鸿儒”的句意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大。
(3)“无案牍之劳形”的句意是: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文书。
(4)“顾视无可置者”的句意是: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顾:看,视。
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则:都是“连词,就”;
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
C.也: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
D.以:表目的,用来/介词,因为;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的意思是:再加上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故选B。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表述错误,“寂寂”二字突显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作者身处书斋的惬意之情。
故选C。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斯(这)、陋(简陋)、惟(只)、德馨(品德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时(有时等)、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本题12分)(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2分)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比较辨析词义,“有仙则名”的“名”,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的“名”语义相同,都解释为“命名”。
B.借助偏旁释义,“馨”偏旁为“香”,意为能散布很远的香气,以“馨”来修饰“德”,指德行美好。
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由此可以推出上文的“鸿儒”是指当官的人。
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素颜”在今天意为没有经过化妆、不施脂粉的脸,那么“素琴”则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
11.(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2.(4分)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
13.(2分)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链接材料】
铭,名也,记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陋室铭》一文曰:“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
(创编自《古文笔法百篇》《康熙字典》等)
注: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
【答案】10.B 11.(1)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2.C 13.①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解析】10.本题考查词义理解。
A.“有仙则名”意为: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其中“名”是名词作动词,出名。而“名之者谁”意为:给它起名的是谁。其中“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选项理解有误;
C.“谈笑有鸿儒”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儒”旧指读书人,所以“鸿儒”在这里指博学的人。选项中“‘鸿儒’是指当官的人”有误;
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意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素”在文言文中可指不加修饰的,故“素琴”意为“不加装饰的琴”。选项“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理解有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上:长到;入:映入。
(2)句重点词:丝竹:指弦乐器与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使……劳累。
12.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采用比兴的手法,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其中“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即指“陋室”,而“仙”与“龙”指的是美好的品德。选项中“以‘仙’‘龙’比陋室”有误;
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及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进而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文中并未突显作者的杰出才能,选项理解有误;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选项中“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理解有误;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探究。解答此题,抓住链接材料中关于“铭”的特点的叙述,联系本文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叙述即可。
根据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作者在开头采用比兴的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德馨,引入自然,不显突兀;
阅读文章可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陋室周围环境景色的描写,淡雅素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屋主人交往人物不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则表现了生活情趣的高雅。这三者共同表现了主人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有层次感;
文末“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引用了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中的后半句,使文章意味无穷。同时,藏起前半句“君子居之”,简介表明了自己就是真正的君子,能够居在陋室。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链接材料:
铭,就是名,记述它的功德。又:叙述其功绩之高,让其可以扬名。(铭)多是用来警诫自己,陈述功业和恩德。清代的李扶九评论解释《陋室铭》一文说:“小小的短文,方法无不具备。凡是铭,多数是警示自己,这篇铭却自得自夸,体格稍有变化。”
(本题11分)(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4.(2分)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15.(2分)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
1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17.(3分)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答案】14.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15.C 16.(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 17.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
1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从文中分析:
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正直;
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
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
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
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能。
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
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点睛】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
(本题10分)(2023·河南周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①,舆②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大湖之中,游屐③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
(节选自归庄④《洞庭山看梅花记》
【注释】①杂沓:聚集的样子 ②舆:车 ③游屐:指游人。 ④归庄: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代学者归有光曾孙,明亡后抗清。事败逃亡隐居江苏昆山一带。
18.(2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是很、非常的意思,写出了牡丹的受欢迎程度。
B.“不蔓不枝”中的“蔓”“枝”指生藤蔓,长枝节,写出了莲挺拔秀丽的姿态。
C.“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指少,感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叹息真正的隐士大少。
D.“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中的“胜”在这里有盛开的意思,表现了玄墓、光复二山梅花盛开的美景。
19.(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0.(2分)根据甲文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21.(4分)两文段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用陶渊明“独爱菊”、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 ,表达了作者 。乙文段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 ,表现了作者 。
【答案】18.D 19.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0.①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②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④美好的姿态、气质。 21. “独爱莲”( “爱莲、对莲花的喜爱等,大致意思对即可)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慕名利,或对追名逐利的厌恶”) 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 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D.句意:要数玄墓、光复两座山最为出名。胜:出名;指玄墓、光复两座山上的梅花很有名;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焉,语气词。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出淤泥而不染”可知,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表现其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
根据“濯清涟而不妖”可知,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妖艳,展现自己;表现其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表现其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根据“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莲花香气远播,笔直洁净;可见其有美好的姿态、气质。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知,甲文段用陶渊明“独爱菊”、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只喜欢莲花(对莲花的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乙文“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可知,乙文段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不追求大家喜爱的景致,而失去洞庭湖中观赏梅花,芳香盈袖,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
【点睛】【甲】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参考译文:
江苏吴中的梅花,要数玄墓、光复两座山最为出名,刚进入春天的时候游人便会纷纷而至,车马中的人都可以相互看到。洞庭梅花不必这两座山差,而且又在偏远的洞庭湖之中,很少有游人到达那里。所以啊,我会避开玄墓、光复这两个地方,专门到洞庭湖中观赏梅花。花园中有梅花百余株,一眼看去如雪一般,芬芳的花香就飘荡在袖间。
(本题12分)(2023·广西南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任:被任用。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22.(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23.(2分)下面对《爱莲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题中的“说”明确了此文为议论性文章,作者借说爱莲的缘由来表明人生志趣。
B.文章以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为下文要说到的对三种花的爱张本,做入题准备。
C.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由此塑造莲的形象。
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句、短句相间,读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24.(4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25.(2分)【甲】文篇首强调“可爱者甚蕃”,文末分评三花。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作者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衬托呢?
26.(2分)请联系以上两个文段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22.A 23.C 24.(1)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周敦颐于是丢下手版回家,打算弃官离开。 25.选材上,“菊”“牡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强,与“莲”更具可比性。内容上,菊花是“隐逸者”,逃避现实;牡丹是“富贵者”,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能为“莲”做衬托。效果上,能凸显“莲”的君子品质,寄予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意对即可) 26.周敦颐崇尚莲之品质,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君子;他明断积案,处事公正、果断,德才兼备;他不愿杀人以媚人,正直不苟。(意对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都是“只”的意思;
B.自从/如果;
C.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指王逵;
D.语气助词/哪里;
故选A。
2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 “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故选C。
2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予(我),谓(认为)”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乃(于是,就),委(丢下),去(离开)”要理解正确。
2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写作意图。
结合【甲】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所以,写菊花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花,写菊花是为了正面烘托,以隐士衬君子;写牡丹是为了对比反映,用世俗之人贪图富贵、追名逐利,反衬莲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据此可知,周敦颐崇尚莲之品质,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君子;
结合【乙】文“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可知,周敦颐明断积案,处事公正、果断,德才兼备;结合“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周敦颐不愿杀人以媚人,可见他是一个正直不苟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7.(本题9分)(2023·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君子比德于玉①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②,知也;廉③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④,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⑤,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⑦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注:①选自《礼记 聘义》,有删改。题目是临时加上的。②栗:坚硬。③廉:有棱角。④队:同“坠”。⑤诎(qū)然:指声音戛然而止。⑥孚尹:指玉的光彩。⑦圭璋(guī zhāng):一种用做凭信的玉器。
(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卡”。
文中加点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释义
廉而不刿 字形推断:“刿”形声字,从“刂”。意义与刀有关语境推断:“而”表转折,与“不”连用。 ①
孚尹旁达,信也 联系课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学而》) ②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比较甲乙两文,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用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答案】(1)①割伤。②诚信。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3)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①都有正直的品性。甲文提到“外直”“亭亭净植”,乙文提到“坚刚”“廉”。②都有美好的声名。甲文“香远益清”,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刿:割伤。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句意: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通,贯通;直,挺立的样子;蔓,生蔓;枝,长枝。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意思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通过对莲的爱人少和对牡丹的爱人多,表达了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从【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周敦颐笔下的“君子”有正直的品性。
从【乙】文“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可知,孔子所说的“君子”有正直的品性。所以,他们都有美好的声名。
从【甲】文“香远益清”和【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可知,他们都有美好的声名。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孔子说:“从前君子将玉的品质与人的美德相比。玉温润而有光泽,像仁;细密而又坚实,像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像义;悬垂就下坠,像礼;敲击它,声音清脆而悠长,最后夏然而止,像乐;玉上的瑕疵掩盖不住它的美好,玉的美好也掩盖不了它的瑕疵,像忠;玉色晶莹发亮,光彩四溢,像信;玉的光气如白色长虹,像天;玉的精气显现于山川之间,像地; 朝聘时用玉制的理璋单独通达情意,像德;天下人没有不珍视玉的,像尊重道。《诗经》 说:‘每想起那位君子,他温和的如同美玉。'”
(本题10分)(2023·河南信阳·统考一模)阅读《陋室铭》,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8.(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名正言顺
B.斯是陋室 登斯楼也 逝者如斯
C.苔痕上阶绿 上下天光 锦上添花
D.可以调素琴 素湍绿潭 银装素裹
29.(2分)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0.(2分)从全文看,作者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用意是什么?
31.(4分)刘禹锡不仅能以陋室明志,还能力行教育。请结合链接材料概括刘禹锡针对教育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链接材料】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①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②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③圮废④,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⑤,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⑥,则古时之风,桑然可复。”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注释】①郁堙:湮灭。②廪庾:粮仓。③室庐:居室,房舍。④圮废:毁弃,荒废。⑤四时祭: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⑥稍食:每月给予的官俸。
【答案】28.B 29.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30.用自己远离嘈杂的音乐和伤神的公务的生活与官场频繁宴饮、公务繁重的生活相对比,表现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1.刘禹锡针对教育提出的观点:当世不缺少人才,而是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解决办法: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教育,增加教育投资。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名:出名/命名/名义或名分;
B.斯:都是这;
C.上:漫上/上方/上面;
D.素:不加装饰/白色/白色;
故选B。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意思是: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结合“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等可知,用自己远离嘈杂的音乐和伤神的公务的生活与官场频繁宴饮、公务繁重的生活相对比,表现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链接材料】“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可知,刘禹锡针对教育提出的观点是:当世不缺少人才,而是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
根据【链接材料】“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桑然可复”(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增添旧制,来准备雇用使唤的人,教书的官员各自稍微增加一些俸禄,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可知,刘禹锡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教育,增加教育投资。
【点睛】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子云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链接材料】
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增添旧制,来准备雇用使唤的人,教书的官员各自稍微增加一些俸禄,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
(本题10分)(2023·河南商丘·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君子亭记①(节选)
王守仁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闻,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③,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也;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也。”
【注】①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正德元年,被贬贵州,在此建造了一座何陋轩,后又建了君子亭。②蛰:惊蛰。出:春笋破土而出。③珊然:珮玉相击,音节舒级。
32.(2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名】A.而名之曰“君子”( ) B.有仙则名( )(《陋室铭》)
33.(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4.(4分)自古以来,君子常将个人的志趣寄托与外物上,这种表现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小语根据甲、乙内容设计了下面表格,请你补充相关内容。
“物”之特点 “物”之象征
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象征着君子谦虚、通达的品行
(1) 象征着君子有审时度势的睿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
35.(2分)虚词不虚,文言虚词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小语邀请你一起结合乙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妙处。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也;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也。
【答案】32. 取名,命名 出名,有名 33.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4.(1)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2)象征着君子志趣高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品格。(意对即可) 35.“也”加强语气;前者强调了竹子不愧为“君子”的称呼,表达对竹子有君子之风(即德、操、时、容等)的赞赏之情;后者强调亭因围种竹后不愧于“君子亭”的称呼,两者相得益彰,表达对亭子的喜爱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保持君子之道的高尚人格。(意对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取其名为“君子”。名:取名,命名。
(2)句意: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名:出名,有名。
3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丝竹,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乙】文“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闻,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可知,王阳明从四方面提出了“竹君四德”:品行,节操,睿智,气度。对应表格提示筛选辨析填写即可。
结合提示语“象征着君子有审时度势的睿智”可知,这里指竹子的“审时度势的睿智”,即“君子之时”,因此一空相对应的内容是: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意思是: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作者从交往之雅和生活情趣两方面表现自己志趣高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品格。
35.本题考查虚词的表达效果。“也”属于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表示委婉的语气,也表示强调的语气。
第一个“也”:“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意思是: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这里表强调,结合“中虚而静,通而有闻,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可知,“也”字表达了作者对竹子有君子之风(即德、操、时、容等)的赞赏之情。
第二个“也”:“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意思是: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是无愧于这个亭名的。强调亭因围种竹子不愧于“君子亭”的称呼,两者相得益彰,表达对亭子的喜爱之情。结合【注】①“正德元年,被贬贵州,在此建造了一座何陋轩,后又建了君子亭”可知,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保持君子之道的高尚人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得神异。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阳明子建起何陋轩后,又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说:“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不屈不挠,有着君子的仪容。竹子有这四个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是无愧于这个亭名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修身正己——《陋室铭》、《爱莲说》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2分)(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1.(4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有仙则名:
(2)隐居不仕:
(3)吾窃喜焉:
(4)襄丘陵:
2.(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
3.(2分)在“设计自己的书房”活动中,小文同学一心追求:内部设施要“高大上”,书房名称要“博眼球”。请你依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小文写一段劝诫的话。
4.(2分)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
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
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
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
(本题14分)(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④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⑤可爱。
(节选自《项脊轩志》)
【注】①项脊轩:作者的书斋名。②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③栏楯(shǔn):栏杆。④偃仰:安居,休息。⑤珊珊:同“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5.(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有龙则灵 灵:
(2)谈笑有鸿儒 鸿:
(3)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4)顾视无可置者 顾:
6.(2分)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B.无丝竹之乱耳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旧南阁子也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以当南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7.(2分)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8.(2分)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这种文体常用来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甲文作者用此文体自述其志,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B.甲文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C.乙文善用叠词表达情感。如“庭阶寂寂”中的“寂寂”二字,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D.甲乙两文作者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都在对居室环境的描写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本题12分)(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2分)关于词义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比较辨析词义,“有仙则名”的“名”,与《醉翁亭记》中“名之者谁”的“名”语义相同,都解释为“命名”。
B.借助偏旁释义,“馨”偏旁为“香”,意为能散布很远的香气,以“馨”来修饰“德”,指德行美好。
C.通过语境推导词义,“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由此可以推出上文的“鸿儒”是指当官的人。
D.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素颜”在今天意为没有经过化妆、不施脂粉的脸,那么“素琴”则可理解为能弹奏出本色乐曲的琴。
11.(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2.(4分)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
13.(2分)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链接材料】
铭,名也,记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陋室铭》一文曰:“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
(创编自《古文笔法百篇》《康熙字典》等)
注: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
(本题11分)(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4.(2分)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15.(2分)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
1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17.(3分)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本题10分)(2023·河南周口·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①,舆②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大湖之中,游屐③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
(节选自归庄④《洞庭山看梅花记》
【注释】①杂沓:聚集的样子 ②舆:车 ③游屐:指游人。 ④归庄: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代学者归有光曾孙,明亡后抗清。事败逃亡隐居江苏昆山一带。
18.(2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是很、非常的意思,写出了牡丹的受欢迎程度。
B.“不蔓不枝”中的“蔓”“枝”指生藤蔓,长枝节,写出了莲挺拔秀丽的姿态。
C.“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指少,感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叹息真正的隐士大少。
D.“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中的“胜”在这里有盛开的意思,表现了玄墓、光复二山梅花盛开的美景。
19.(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0.(2分)根据甲文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21.(4分)两文段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用陶渊明“独爱菊”、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 ,表达了作者 。乙文段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 ,表现了作者 。
(本题12分)(2023·广西南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任:被任用。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22.(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23.(2分)下面对《爱莲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题中的“说”明确了此文为议论性文章,作者借说爱莲的缘由来表明人生志趣。
B.文章以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为下文要说到的对三种花的爱张本,做入题准备。
C.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由此塑造莲的形象。
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句、短句相间,读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24.(4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25.(2分)【甲】文篇首强调“可爱者甚蕃”,文末分评三花。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作者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衬托呢?
26.(2分)请联系以上两个文段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27.(本题9分)(2023·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君子比德于玉①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②,知也;廉③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④,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⑤,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⑦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注:①选自《礼记 聘义》,有删改。题目是临时加上的。②栗:坚硬。③廉:有棱角。④队:同“坠”。⑤诎(qū)然:指声音戛然而止。⑥孚尹:指玉的光彩。⑦圭璋(guī zhāng):一种用做凭信的玉器。
(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卡”。
文中加点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释义
廉而不刿 字形推断:“刿”形声字,从“刂”。意义与刀有关语境推断:“而”表转折,与“不”连用。 ①
孚尹旁达,信也 联系课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学而》) ②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比较甲乙两文,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用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本题10分)(2023·河南信阳·统考一模)阅读《陋室铭》,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8.(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名正言顺
B.斯是陋室 登斯楼也 逝者如斯
C.苔痕上阶绿 上下天光 锦上添花
D.可以调素琴 素湍绿潭 银装素裹
29.(2分)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0.(2分)从全文看,作者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用意是什么?
31.(4分)刘禹锡不仅能以陋室明志,还能力行教育。请结合链接材料概括刘禹锡针对教育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链接材料】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①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②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③圮废④,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⑤,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⑥,则古时之风,桑然可复。”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注释】①郁堙:湮灭。②廪庾:粮仓。③室庐:居室,房舍。④圮废:毁弃,荒废。⑤四时祭: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⑥稍食:每月给予的官俸。
(本题10分)(2023·河南商丘·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君子亭记①(节选)
王守仁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闻,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③,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也;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也。”
【注】①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正德元年,被贬贵州,在此建造了一座何陋轩,后又建了君子亭。②蛰:惊蛰。出:春笋破土而出。③珊然:珮玉相击,音节舒级。
32.(2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名】A.而名之曰“君子”( ) B.有仙则名( )(《陋室铭》)
33.(2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4.(4分)自古以来,君子常将个人的志趣寄托与外物上,这种表现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小语根据甲、乙内容设计了下面表格,请你补充相关内容。
“物”之特点 “物”之象征
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象征着君子谦虚、通达的品行
(1) 象征着君子有审时度势的睿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
35.(2分)虚词不虚,文言虚词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小语邀请你一起结合乙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妙处。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也;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