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品格与志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6分)(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1.(2分)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皆以美于徐公
C.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2分)翻译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2分)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答案】1.B 2.所以君子要么不去发动战争,要发动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3.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文王姬吕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面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弊送了商朝。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离开/动词,离开。意思和用法相同。
B.介词,凭借/动词/动词,认为。意思和用法不同。
C.名词,外城/名词,外城。意思和用法相同。
D.代词,这,这样/代词,这,这样。意思和用法相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故:所以;必:一定;胜:取得胜利。
3.本题考查理解主旨的能力。
依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可知,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据此,组织答案语言即可。
示例: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圈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本题13分)(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减)
4.(5分)按要求完善下面字词积累表。
字词积累表
分类收集 加点字词 词义理解
通假字 亲戚畔之 (1)畔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域
一词多义 A.汝心之固(顽固)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必,一定) (3)错误的一项是 ,应解释为 。
课外字词 A.诸侯以此益疏(更加,越发) B.乃强谏纣(尽力,极力) C.乃详狂为奴(详尽,仔细) D.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投奔) (4)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5.(4分)将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费 中 善 谀 好 利 殷 人 弗 亲
7.(2分)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因。
【答案】4. 同“叛”,背叛 限制,使……定居 B 巩固 C 5.(1)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6.费 中 善 谀/ 好 利 /般 人 弗 亲 7.甲文强调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和”。而乙文中的商纣王忠奸不分,专横暴政,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因此亡国。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表格提示来具体分析。
(1)“亲戚畔之”句意为:(连)族内族外的人(都会)背叛他。根据句意可知通假字“畔”是“背叛”的意思。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句意为: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根据表格提示可知,“域”是活用为动词,“限制”或“使……定居”的意思。域:限制,使……定居。
(3)A句,“汝心之固”句意为:你的思想这样顽固。固:顽固;B句,句意为: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固:巩固。根据“固”的一词多义现象可知,B句的“固”为“巩固”而不是“必,一定”的意思,应解释为巩固。
故选B。
(4)C.“乃详狂为奴”句意为: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详:同“佯”,假装。
故选C。
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有:
(1)得道:施行仁政;失道:不施行仁政;者:……的人,这里指君主;寡:少;助:帮助。
(2)故:所以;君子:行仁政的人;必:一定。
6.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本句句意为:费中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根据主谓结构断句原则可断“费中善谀”;根据动宾结构断句原则可断“好利”,据此,断句为: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由[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仁和”以及“得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由[乙]文从“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剖比干,观其心”可知商纣王施行暴政,因而“寡助”;从“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可知商纣王忠奸不分;从“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可知商纣王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因而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纣任用费中掌管国家政事。费中善于奉承,贪图财利,殷人不亲近他。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说别人的坏话,诸侯们因此更加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进谏,不听。商容是一位有才能的人,百姓爱戴它,纣王黜免了他。微子屡次劝诫,他都不听,于是微子与大师、少师谋划,最终离开了他。比干说:“做臣下的,不能不以死规劝。”于是力进忠言于纣。纣发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纣)便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观看。箕子害怕了,就假装疯癫成为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殷朝的大师、少师便携带着祭器和乐器逃奔到周国。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讨伐纣。甲子那天,纣兵大败。
(本题10分)(2023·江苏宿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①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①恶(wū)乎:怎样,如何。
8.(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
(2)出语人曰 语:
(3)孰能一之 一:
(4)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是:
9.(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文言句。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10.(2分)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11.(2分)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孟子向梁惠王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链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8. 靠近,走近 告诉 统一天下 这样 9.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 10.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如果国君实行仁政,百姓就会一起归附他,国家也就会兴盛强大的道理。 11.实行仁政。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就:靠近,走近。
(2)句意为:出来后,告诉人说。语:告诉。
(3)句意为:谁能统一天下呢?一:统一天下。
(4)句意为:像这样的话。如是:这样。
9.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则,那么。皆,都。领,即脖子。望,期待。
10.本题考查句段赏析。
结合划线句可知,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据此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如果国君实行仁政,百姓就会流水一样去归附他,他的国家会不可阻挡的兴盛强大。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结合文本“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和链接材料“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分析可知,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了实行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点睛】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链接】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本题8分)(2023·河南洛阳·统考三模)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2.(2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中,“畔”同“叛”,是背叛的意思。
B.文章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攻城一方占优势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C.本文中“之”一词多义:“三里之城”中的“之”意思是“的”;“寡助之至”中的“之”意思是“到”。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13.(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4.(2分)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15.(2分)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节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
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案】12.B 13.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4.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先从攻城方论证,“环而攻之", 说明占有“天时”,最后却"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从守城方论证,守城方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经过层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由论战争巧妙过渡到论治国道理,突出“行仁政"的重要性。 15.得道多助
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排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解析】12.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文章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攻城一方占优势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域:管辖,限制;以:凭借,依靠;封:划定;疆:边疆;固:巩固;险:险要;威:震慑;利:锐利。
14.此题考查论证过程。
作者首先在开头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接着先从攻城方进行论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说明“必有得天时者矣”,最后却“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再从守城方进行论证,守城方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由论战争巧妙过渡到论治国道理,经过层层论证,最后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突出“行仁政”的重要性。
1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链接材料】中“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排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是说勾践取信于民,采取了各种利民、富民的措施,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综上所述,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
【点睛】参考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啊,粮食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链接材料】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欢送要远出的人民,欢迎回家的人民;除去人民讨厌的,补充人民缺乏的……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足够三年吃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本题10分)(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在德不在险
C.若君不修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顾而谓吴起曰/元方入门不顾
17.(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甲文体现了这一点。
C.从乙文可以看出,名将吴起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
D.乙文画线部分的正确断句是: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18.(4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19.(2分)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小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
【答案】16.D 17.D 18.(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险固的山河(是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 19.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乙文首先通过吴起提出“在德不在险”的论点,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在德不在险”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举出历史上的三个反面事例(三苗氏、夏桀、殷纣)对魏武侯进行劝谏,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最后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甲乙两文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
【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池,护城河/池塘;
B.险,险要/山河的险要;
C.若,如果/你;
D.顾,都是指回头看;
故选D。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划线句句意为: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
故根据句意即可断为: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所以,表述有误;
故选D。
1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重点词: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2)重点词:美,壮美;哉乎,语气词,“啊”;固,险固;宝,瑰宝。
19.本题考查论点和论证思路。
论点:
甲文: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作者认为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乙文:根据吴起对魏武侯讲的“在德不在险”可以看出,吴起指出“在德不在险”的治国思想。吴起认为,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
由此可知,乙文印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论证思路:
根据“在德不在险”可知,吴起提出论点,即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根据“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可知,吴起通过列举三苗氏部落不修好仁德礼义,被大禹所灭;夏桀治理国政不仁,成汤起兵将他放诼;殷纣王修政不仁,被周武王杀死这三个反面事例论证这种思想;
根据“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可知,吴起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这是在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修德行,这小舟中的人都会是敌国的人。”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本题13分)(2023·内蒙古通辽·模拟预测)文言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20.(4分)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被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21.(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2.(2分)【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23.(3分)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
【答案】20. 真正,确实 标准,准则 同“披”,披散 于是,就 21.①(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22.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23. 不得志,独行其道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示例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示例二:苏武持节牧羊终归汉
【解析】20.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正:标准,准则。
③句意: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被:通假字,通“披”,披散。
④句意: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遂:于是,就。
21.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重点词: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句意:(他们)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②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的开始,不译。而,表转折关系。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或者: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够随时势变化改变(自己)
2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语句概括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根据(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概括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根据(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概括为:大丈夫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2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屈原生活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保持自己的节操志向。所以,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志,独行其道。他自投汨罗而死的行为也印证了孟子的“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在列举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时,要注意人物与事件对应起来,准确无误。如:夏明翰拒绝诱惑,誓死不变节。
【点睛】(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诵。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了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都是沉醉的,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能够随世俗的变化而改变。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能随大流而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他的酒糟喝他的薄酒呢?为什么怀抱着美玉一般的品质而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的头,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谁又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遭受外物的污染呢?宁愿前往长流的江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洁白的身躯被俗世蒙上尘渣呢?”就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投汨罗江而死了。
(本题14分)(2023·浙江温州·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①方饭五坡岭,张弘范②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③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④。天祥曰:“吾不能捍⑤父母⑥,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⑦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女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而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释]①天祥:文天祥,南宋宰相,著名爱国将领。②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千户:一种军职。④张世杰: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部下。⑤捍:保卫。⑥父母:这里指皇帝和国家。
⑦上:元朝皇帝。
24.(6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父命之
②以顺为正者
③天祥方饭五坡岭
④女何愿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A、以天下之所顺(《〈孟子〉三章》)
B、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不以疾也(《三峡》)
D、以刀劈狼首(《狼》)
25.(2分)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弘 范 遂 以 客 礼 见 之
2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27.(2分)文天祥哪些行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结合选文具体说明。
【答案】24.(1)①教导,训诲 ②准则,标准 ③ 正④同“汝”,你 (2)D 2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6.(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共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 (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诗《过零丁洋》交给张弘范。 27.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文天祥做了俘虏,拒绝向敌方下拜,体现了“威武不能屈”。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敌人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体现了“威武不能屈”。③“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体现了他“威武不能屈”。
【解析】24.①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命:教导,训诲。方:正。通假字词,女:同“汝”,你。
②A.凭、凭借。
B.相当于“来”。
C.认为,觉得。
D.与例句都是介词,“用”。
故选D。
25.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故句子划分为: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乃:于是。书:动词,写。与:给。之:代词,指张弘范。
2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理解。首先理解“威武不能屈”,即任何威逼利诱都不能使之屈服,然后结合文中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事例进行作答。如,乙文中“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这些都体现了文天祥的“威武不能屈”。
【点睛】译文
甲文,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文,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文天祥)逃到南岭。他正在五坡岭吃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追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被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和国家,还教唆别人背叛皇上和国家,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诗《过零丁洋》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元大都共有三年,元世租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又有诏书阻止处死文天祥,(可是)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
(本题10分)(2023·安徽·模拟预测)【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乙】
律①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②。”武③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苏武传》节选,有删减)
【注】①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②相坐:连带治罪。③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④弥山:满山。⑤膏:使……肥美滋润。
28.(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往之女家 女:
(2)富贵不能淫 淫:
(3)后虽欲复见我 虽:
(4)明日复然 然:
2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30.(2分)【乙】文中的苏武具备【甲】文中孟子提出的作为大丈夫的哪些标准?(用原文语句回答)请概括【乙】文中表现苏武“大丈夫”品行的两件事。
【答案】28.(1)同“汝”,你;(2)使……惑乱或使……迷惑(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3)即使;(4)这样 29.(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恩义),背叛君主、背弃亲人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①卫律举剑威胁苏武,苏武岿然不动。②卫律以自己投降而称王享受荣华来劝说苏武投降,苏武毫不理会。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到了你家。女:同“汝”,你;
(2)句意为: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淫:使……迷惑;
(3)句意为:以后即使你想再见我。虽:即使;
(4)句意为:明日也是这样。然:这样。
2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有:
(1)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2)汝,你;畔,背叛。
30.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
依据“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可以看出苏武不为武力所屈服;
依据“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可知,可以看出苏武具有“富贵不能淫”的坚贞个性;
依据“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可知,可以看出苏武具有“贫贱不能移”的品质。
所以,苏武具备【甲】文中孟子提出的作为大丈夫应具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
依据“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可以概括为:卫律举剑威胁苏武,苏武岿然不动。
依据“‘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可以概括为:卫律以自己投降而称王享受荣华来劝说苏武投降,苏武毫不理会。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本题10分)(2023·辽宁鞍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札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注释】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31.(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 (2)往之女家 女:
(3)或败奔 或: (4)适同敞自灵川至 适:
32.(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3.(2分)[乙]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31. (1)行冠礼 (2)同“汝”,你 (3)有时 (4)恰逢 32.(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经过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3.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
(2)句意为:到了你家。女:同“汝”,你。
(3)句意为: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或:有时。
(4)句意为: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适:恰逢。
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阅,经过。余,多。就,接近。刃,刀。颜色,脸色。
33.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先表达观点,能作为事实论据。“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形容不畏强暴,是大丈夫的表现。从【乙】文“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可以看出,张同敞在兵败后没有逃跑,而是愿意留下来赴死;被捕后,坚决不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甲文“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之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式耜。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四十多天后,(二人)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本题6分)(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4.(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B.人恒过 过:过错
C.而后喻 喻:明白
D.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35.(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安陵君其许寡人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言和而色夷
D.入则无法家拂士 淫慢则不能励精
36.(2分)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一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C.第二段对“生于忧患”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闲发,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
D.选文善用排比,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34.B 35.C 36.B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人常常犯错。过:动词,犯错误;
故选B。
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代词,他,他们/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B.介词,在/比;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
D.连词,如果/副词,就;
故选C。
36.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和分析。
B.错误。第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述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不是“对比论证”;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品格与志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6分)(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1.(2分)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皆以美于徐公
C.七里之郭 出郭相扶将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2分)翻译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2分)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本题13分)(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减)
4.(5分)按要求完善下面字词积累表。
字词积累表
分类收集 加点字词 词义理解
通假字 亲戚畔之 (1)畔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域
一词多义 A.汝心之固(顽固)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必,一定) (3)错误的一项是 ,应解释为 。
课外字词 A.诸侯以此益疏(更加,越发) B.乃强谏纣(尽力,极力) C.乃详狂为奴(详尽,仔细) D.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投奔) (4)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5.(4分)将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费 中 善 谀 好 利 殷 人 弗 亲
7.(2分)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因。
(本题10分)(2023·江苏宿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①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①恶(wū)乎:怎样,如何。
8.(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
(2)出语人曰 语:
(3)孰能一之 一:
(4)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是:
9.(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文言句。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10.(2分)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11.(2分)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孟子向梁惠王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链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题8分)(2023·河南洛阳·统考三模)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2.(2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中,“畔”同“叛”,是背叛的意思。
B.文章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攻城一方占优势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C.本文中“之”一词多义:“三里之城”中的“之”意思是“的”;“寡助之至”中的“之”意思是“到”。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13.(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4.(2分)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15.(2分)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节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
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本题10分)(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在德不在险
C.若君不修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顾而谓吴起曰/元方入门不顾
17.(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甲文体现了这一点。
C.从乙文可以看出,名将吴起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
D.乙文画线部分的正确断句是: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18.(4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19.(2分)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小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
(本题13分)(2023·内蒙古通辽·模拟预测)文言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白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
20.(4分)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正者
③被发行吟泽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21.(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2.(2分)【甲】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23.(3分)屈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在“举世混浊”时却独自“怀瑾握瑜”,正如孟子所说“ ”(用甲文中的语句作答),最后因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自投汨罗而死,这也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 ”。请你另举一例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例 。
(本题14分)(2023·浙江温州·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①方饭五坡岭,张弘范②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③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④。天祥曰:“吾不能捍⑤父母⑥,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⑦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女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而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释]①天祥:文天祥,南宋宰相,著名爱国将领。②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千户:一种军职。④张世杰: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部下。⑤捍:保卫。⑥父母:这里指皇帝和国家。
⑦上:元朝皇帝。
24.(6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父命之
②以顺为正者
③天祥方饭五坡岭
④女何愿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A、以天下之所顺(《〈孟子〉三章》)
B、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不以疾也(《三峡》)
D、以刀劈狼首(《狼》)
25.(2分)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弘 范 遂 以 客 礼 见 之
2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27.(2分)文天祥哪些行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结合选文具体说明。
(本题10分)(2023·安徽·模拟预测)【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乙】
律①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②。”武③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苏武传》节选,有删减)
【注】①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②相坐:连带治罪。③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④弥山:满山。⑤膏:使……肥美滋润。
28.(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往之女家 女:
(2)富贵不能淫 淫:
(3)后虽欲复见我 虽:
(4)明日复然 然:
2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30.(2分)【乙】文中的苏武具备【甲】文中孟子提出的作为大丈夫的哪些标准?(用原文语句回答)请概括【乙】文中表现苏武“大丈夫”品行的两件事。
(本题10分)(2023·辽宁鞍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札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注释】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31.(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 (2)往之女家 女:
(3)或败奔 或: (4)适同敞自灵川至 适:
32.(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3.(2分)[乙]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本题6分)(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4.(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B.人恒过 过:过错
C.而后喻 喻:明白
D.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35.(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安陵君其许寡人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言和而色夷
D.入则无法家拂士 淫慢则不能励精
36.(2分)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一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C.第二段对“生于忧患”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闲发,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
D.选文善用排比,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