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川美景——《三峡》、《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2分)(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疾 趋 度 石 罅 瀑 见
2.(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良多趣味( )
(3)从山门右折( ) (4)虚空皆纬( )
3.(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4.(2分)请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特点。
(本题6分)(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引:延长
6.(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7.(2分)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题10分)(2023·重庆·重庆八中校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2分)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绝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C.良多趣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不知天上宫阙
9.(4分)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总体描绘了三峡的地形与地貌,写其高度又写其广度,为概貌性描写。
B.选文2、3、4段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C.选文语言简洁凝练,句式骈散结合,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D.选文尾段写高山上猿猴长啸和渔人歌谣,不仅突出秋天的凄凉又照应开头写山高水急。
11.(2分)选文多认为是为盛弘之《荆州记》做注(见材料一),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选文评价极高的原因。
材料一:
盛弘之《荆州记》: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一声泪沾裳。
材料二:
古人作文作诗,多仿鉴前人而作,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
辞句要精当……笔气要接顺,此行文要务。——崔学古《少学》
(本题11分)(2023·湖南常德·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2分)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 ②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
B.①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 ②沿溯阻绝 绝:隔断
C.①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 ②素湍绿潭 素:素雅
D.①林寒涧肃 肃:肃杀 ②属引凄异 引:延长
13.(2分)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14.(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3分)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 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 ”和“ ”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16.(2分)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本题12分)(2023·陕西安康·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①,辞意不周。
(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
【注】①草蹙(cù):仓猝,匆忙。
17.(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
(3)去亲为客( ) (4)诚足悲忧( )
18.(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其翼若垂天之云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
C.自康乐以来 徐以杓酌油沥之
D.勿我为念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9.(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恐欲知之,聊书所睹。
20.(2分)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其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本题8分)(2023·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1.(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万籁俱寂 一应俱全 声色俱厉
B.康乐以来 全力以赴 持之以恒 夜以继日
C.去国怀乡 忧国忧民 精忠报国 国泰民安
D.长烟一空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丝不苟
22.(2分)把选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3.(2分)两个文段在句式、节奏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4.(2分)“出世”是远离现实政治,逍遥处世;“入世”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两种人生态度在陶弘景和范仲淹身上得以充分地体现。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出世”和“入世”两种态度在谢安和白居易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谢安,字安石。初辟①司徒府,除②佐著作郎,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许询游处,出则渔弋③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拒绝之。
(取材于《晋书·谢安传》)
【材料二】四年,天子以早甚,下诏贩除灾沴④。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⑤,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⑥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⑦其水,溉田千顷。复浚⑧六井,民赖其汲。
(取材于《新唐书·白居易传》)
注:①辟:召,征召。②除:任命官职。③弋:泛指射猎。④沴(lì):灾气;恶气。⑤赋:旧指田地税。⑥丐:乞求。⑦钟泄:蓄水泄洪。⑧:疏通,挖深。
(本题11分)(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游惠山记
【明】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①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25.(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6.(2分)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7.(2分)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霜天黑月(下霜) B.皆素所属厌(向来)
C.余语方子公(说话) D.信宿始去(离开)
28.(2分)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29.(2分)两篇短文都写了大自然的美,试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
(本题10分)(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30.(2分)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31.(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2.(2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33.(4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本题6分)(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4.(2分)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C.怀民亦未寝 亦: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35.(2分)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A.所恶有甚于死者 B.告之于帝
C.骈死于槽之间 D.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
36.(2分)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文中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文中把庭院比作水,并用竹柏的影子进行衬托,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D.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达观自适。
(本题14分)(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①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石篑:陶望龄,作者朋友。下文“傅金”“张功甫”都是人名。②夕春:夕阳。
37.(3分)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38.(3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9.(4分)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石篑数为余言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40.(2分)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两处)。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41.(2分)【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除此以外还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川美景——《三峡》、《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2分)(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疾 趋 度 石 罅 瀑 见
2.(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良多趣味( )
(3)从山门右折( ) (4)虚空皆纬( )
3.(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4.(2分)请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特点。
【答案】1.疾趋/度石罅/瀑见。 2. 同“缺”,中断 很,甚 向右 都 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4.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又是按季节来写。描写山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乙文调动各种感官写水,如,听觉、视觉、触觉等。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疾趋”与“度石罅”是先后两个动作,“瀑见”表示结果。据此可以断句为:疾趋/度石罅/瀑见。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中断。
(2)句意为:的确有很多趣味(趣味无穷)。良,很,甚。
(3)句意为:从五泄寺大门往右拐。右,向右。
(4)句意为: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皆,都。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
(2)闻,听到。疾雷声,很响的打雷声。悸,害怕。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先写山,后写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对山的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山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山的连绵和高峻。写水按季节顺序来写,先写夏天,再写春冬之时,最后写秋天。“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对水的正面描写,“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对水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夏天江水的盛大与湍急。
乙文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写水。“数步,闻疾雷声,心悸”是听觉。“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是视觉。“以面受沫,乍若披丝”是触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从五泄寺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这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本题6分)(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沿溯阻绝 溯:顺流而下
C.清荣峻茂 荣:茂盛
D.属引凄异 引:延长
6.(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则素湍绿潭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故渔者歌曰 后遂无问津者
7.(2分)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C.本文写景语言精确凝练,如“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
D.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5.B 6.D 7.B
【解析】5.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有误,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故选B。
6.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在“如……何”前,表反问语气;
B.动词,认为/介词,用;
C.连词,就/连词,如果;
D.都是名词,“……的人”;
故选D。
7.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作者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并未运用“正侧面描写结合”手法;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本题10分)(2023·重庆·重庆八中校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2分)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绝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C.良多趣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不知天上宫阙
9.(4分)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总体描绘了三峡的地形与地貌,写其高度又写其广度,为概貌性描写。
B.选文2、3、4段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C.选文语言简洁凝练,句式骈散结合,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D.选文尾段写高山上猿猴长啸和渔人歌谣,不仅突出秋天的凄凉又照应开头写山高水急。
11.(2分)选文多认为是为盛弘之《荆州记》做注(见材料一),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选文评价极高的原因。
材料一:
盛弘之《荆州记》: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一声泪沾裳。
材料二:
古人作文作诗,多仿鉴前人而作,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
辞句要精当……笔气要接顺,此行文要务。——崔学古《少学》
【答案】8.B 9.(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10.D 11.(1)选文借鉴前人作品/“多仿鉴前人”,如选文借鉴材料一盛弘之作品,“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借鉴了“属引清远”(举出例子,例子还可以是“自三峡七百里中”、“猿鸣三声”、对三峡山高加入了侧面描写);(2)用词精炼恰当/“辞句精当”,如原文“属引凄异”比起“属引清远”,更加突出猿鸣的凄婉悲凉,从而突出三峡秋天的特色(例子,如仅仅指出原文何处精炼恰当,也可,如“清荣峻茂”四字,高度精炼概括地写出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植物的特点);(3)注意文脉贯通/“笔气接顺”,如原文写了山雄伟高峻后,打破了盛弘之接着写“高猿长啸”,而是紧接着写夏水峻急,文脉连接(例子,可以不和材料一比较)。
【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连词,如果;
B.动词,逆流而上/动词,逆流而上;
C.副词,甚,很/形容词,肥沃;
D.名词,同“缺”,空隙,缺口/名词,宫殿;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
(2)属引:接连不断;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仅突出秋天的凄凉又照应开头写山高水急”表述有误。依据“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这是烘托了三峡秋季凄凉的季节特点,烘托了人的悲凉心境。依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上述内容突出了三峡两岸山高岭连,峡谷连绵狭长,中间狭窄的地理特征,并不能突出三峡之水的湍急的特点。
故选D。
11.本题考查理解写法和语言特色得的能力。
依据《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语句内容可知,上述内容是由材料一盛弘之《荆州记》所描绘的内容转化而来的。两文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烘托了三峡两岸的山高峻耸立、陡峭笔直的特点,使描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而“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是从盛弘之《荆州记》相关内容转化而来的均烘托了三夏秋季的凄凉寂寥的环节氛围,侧面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境。同时依据材料二“辞句要精当……笔气要接顺,此行文要务”来分析郦道元的《三峡》全篇内容可知,《三峡》一文多用骈句,而且用词精炼,表现力强,充满生气。例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语言虽精练,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冬之时三峡之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一:盛弘之《荆州记》:峡谷长七百里,两岸山连着山,毫无空隙,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声音凄清,传向很远的地方,(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二:古人写文章做诗,大多是模仿前人的作品而做出的,(向前人)学习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达到熟练的程度了。——朱熹
言词要精确恰当……文章的风格气概要与内容衔接顺畅,这是写文章最重要的事情了。——崔学古《少学》
(本题11分)(2023·湖南常德·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2分)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 ②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
B.①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 ②沿溯阻绝 绝:隔断
C.①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 ②素湍绿潭 素:素雅
D.①林寒涧肃 肃:肃杀 ②属引凄异 引:延长
13.(2分)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14.(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3分)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 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 ”和“ ”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16.(2分)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答案】12.C 13.至于/夏水襄陵 14.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15. 水流湍急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16.【示例】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
【解析】12.考查词语释义。
C.①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②句意: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
故选C。
13.考查断句。
句意: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夏水襄陵”是“至于”的宾语;
故断句为:至于/夏水襄陵。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由第②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可知,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这里是说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写出了夏水水流湍急的特点。
(2)第③段中,作者用“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三峡春冬之际,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第④段中,由“林寒涧肃”可知,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三峡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据此概括即可。
16.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分析,引渔歌为证。写渔歌也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揭示三峡一带渔民的艰苦生活,对他们表示同情。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题12分)(2023·陕西安康·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①,辞意不周。
(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
【注】①草蹙(cù):仓猝,匆忙。
17.(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
(3)去亲为客( ) (4)诚足悲忧( )
18.(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其翼若垂天之云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
C.自康乐以来 徐以杓酌油沥之
D.勿我为念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9.(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恐欲知之,聊书所睹。
20.(2分)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其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7. 具有 消散 离开 实在,确实 18.A 19.(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况,姑且写下所见所感。 20.不相同。甲文借写晨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通过“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等意象,渲染了一幅萧索的画面,烘托出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和对妹妹的关爱。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
(1)句意:四季常存。备,具有;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3)句意: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去,离开;
(4)句意: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诚,实在,确实。
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都译为“的”;
B.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通“举”,举荐;
C.连词,以后/介词,用;
D.“勿我为念”是宾语前置,为/相当于关系词“是”,表示肯定判断;
故选A。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词:夕日,太阳;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2)重点词:恐,恐怕;欲,想;之,代词,指我旅中的情况;聊,姑且;书,名词作动词,书写,写下;所睹,所见所感。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分析。
不相同。结合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借写晨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结合乙文“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意思是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飞鸿在远处哀吟,通过“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等意象,渲染了一幅萧索的画面,结合乙文“诚足悲忧,不可说也”意思是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烘托出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结合乙文“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意思是冷暖变换难以适应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表现出对妹妹的关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司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自从我冒寒雨出发以来,整个行程中很少见到太阳,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怆。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弥漫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飞鸿在远处哀吟,樵夫一声叹息,船夫又一次哭泣。游子的心实在非常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冷暖变换难以适应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不要为我挂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况,姑且写下所见所感。途中仓促草就,措辞达意恐或不周。
(本题8分)(2023·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1.(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万籁俱寂 一应俱全 声色俱厉
B.康乐以来 全力以赴 持之以恒 夜以继日
C.去国怀乡 忧国忧民 精忠报国 国泰民安
D.长烟一空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丝不苟
22.(2分)把选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3.(2分)两个文段在句式、节奏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4.(2分)“出世”是远离现实政治,逍遥处世;“入世”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两种人生态度在陶弘景和范仲淹身上得以充分地体现。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出世”和“入世”两种态度在谢安和白居易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谢安,字安石。初辟①司徒府,除②佐著作郎,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许询游处,出则渔弋③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拒绝之。
(取材于《晋书·谢安传》)
【材料二】四年,天子以早甚,下诏贩除灾沴④。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⑤,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⑥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⑦其水,溉田千顷。复浚⑧六井,民赖其汲。
(取材于《新唐书·白居易传》)
注:①辟:召,征召。②除:任命官职。③弋:泛指射猎。④沴(lì):灾气;恶气。⑤赋:旧指田地税。⑥丐:乞求。⑦钟泄:蓄水泄洪。⑧:疏通,挖深。
【答案】21.A 2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23.①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②间用散句,句式长短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 24.谢安借病辞官,流连山水,拒绝征召,体现出他无意为官的出世态度。白居易心系灾民,上疏免赋,被贬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体现出他勤政爱民的入世态度。
【解析】21.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全,都”的意思;
B.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间/连词,无意义/用/连词,无意义;
C.国都/国家/国家/国家;
D.全/数词,一/数词/数词;
故选A。
22.考查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晓,早上;将,将要;歇,消散;乱鸣,胡乱的鸣叫。
23.本题考查句式特点。根据文段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文段二“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可知,两个文段文多用四字句形成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根据文段一“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段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知,本文长短句相结合,整散句相结合,于整齐中有变化,富有变化的美感。
2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阅读拓展。根据材料一中的句子“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以疾辞”“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安以书拒绝之”,可看出谢安用生病作托辞不去就任,和友人流连山水,用书信拒绝好友的举荐,可见他无意为官的出世态度之坚决。
根据材料二“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六井,民赖其汲”,看出白居易在朝廷为官心系灾民,上疏建言请求免赋;建言不被采纳外迁在杭州为官时,主持修筑湖堤、疏浚水井,造福百姓。这些表现了他勤政爱民的入世态度。
【点睛】译文
(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材料一:谢安,字安石。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用生病作托辞不去就任。寄居在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交游相处,出门就游山玩水捕鱼打猎,回屋就吟咏诗赋写作文章,无入世为官的想法。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担任吏部郎,谢安用书信拒绝了他。
材料二: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请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
(本题11分)(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游惠山记
【明】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①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25.(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6.(2分)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7.(2分)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霜天黑月(下霜) B.皆素所属厌(向来)
C.余语方子公(说话) D.信宿始去(离开)
28.(2分)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29.(2分)两篇短文都写了大自然的美,试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25. 消散 坠落 参与,这里指欣赏。 2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7.C 28.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29.甲文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的秀美(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也可以);乙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既正面描写惠山之美,又写了自己游览的心情,侧面衬托惠山之美;作者说看书和听书,久了,也会饱足,与游览惠山的愉悦,形成对比,突出了惠山之美。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2)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3)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注意关键词:五色,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
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我对方子公说。语:告诉。故选C。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句意: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故断为: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29.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描写景物;“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的秀美;“高峰入云”“五色交辉。青林翠竹”“猿鸟乱鸣”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
乙文“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采用正面描写,“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采用侧面描写,二者结合,既正面描写惠山之美,又写了自己游览的心情,侧面衬托惠山之美;“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说看书和听书,久了,也会饱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写游览惠山的愉悦,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了惠山之美。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不幸又有着与东坡和半山一样的嗜好。每当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气里,面对纷乱庞杂的事务时,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杂剧等令人心意畅快的书,又已经再熟悉不过而不想读了,再说大病初愈之人,能有多少精神和眼力去认真勤勉地长久握着一部书?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他说书和世俗的说法很不一样,听了令人心脾健旺,精神大增。所以,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本题10分)(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30.(2分)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31.(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2.(2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33.(4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答案】30.C 31.A 32.B 33.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句子中“庭下”是主语,故停顿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B.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句子中“盖”是句首发语词,“竹柏影”是句子主体,故停顿为:盖/竹柏影也;
D.句意为: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句子中“不知走海者”是主语,“者”表示句中停顿,故停顿为: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故选C。
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寻:动词,寻找/动词,寻找;
B.之:代词,指代老书生/结构助词,的;
C.归:动词,回去/名词,归宿;
D.而:助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故选A。
3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夸张”表述不正确;
C.有误,根据乙文“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可知,乙文中苏轼是被邀请的一方;
D.根据乙文“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苏轼借韩愈的诗歌内容表示不赞同他强求多得的做法,“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表述有误;
故选B。
3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亦,也;相与,一起;
(2)重点词有:良,美好的;嘉,美好的;一,一起;出,外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已卯年上元之夜,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响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醒来)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本题6分)(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4.(2分)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C.怀民亦未寝 亦: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35.(2分)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A.所恶有甚于死者 B.告之于帝
C.骈死于槽之间 D.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
36.(2分)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文中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文中把庭院比作水,并用竹柏的影子进行衬托,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D.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达观自适。
【答案】34.B 35.C 36.C
【解析】34.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念无与为乐者”的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不是“想念”。
故选B。
35.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例句“相与步于中庭”的“于”是介词,在。
A.介词,比;
B.介词,向;
C.介词,在;
D.介词,从;
故选C。
3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语句是把“月光”比作“水”,而不是“庭院”。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本题14分)(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①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石篑:陶望龄,作者朋友。下文“傅金”“张功甫”都是人名。②夕春:夕阳。
37.(3分)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38.(3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9.(4分)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石篑数为余言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40.(2分)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两处)。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41.(2分)【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除此以外还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答案】37.(1)门 (2)考虑 (3)共同,一起 38.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9.①屡次,多次 ②说,讲 40.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41.甲:①遭贬谪,内心愁闷,②空灵自在、安闲自适的心境,表现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作者知音难觅的落寞之情以及处事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解析】3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1)句意: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2)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
(3)句意: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
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3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为:石篑多次告诉我。数:屡次,多次。
②句意为: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道:说,讲。
4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为: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时。
故断句为: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4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甲】文内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寂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结合【乙】文的内容“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消;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