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品怡情养性——《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6分)(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
1.(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B.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C.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D.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2.(6分)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不失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1)失期:
人有奇志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奇:特异,罕见。(《古代汉语词典》) (2)奇:
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 (3)次:
3.(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说云天河与海通。
(2)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4.(4分)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本题10分)(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5.(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尝采药至衡山。
6.(4分)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有人迹,异之。
7.(4分)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
(本题6分)(2023·吉林长春·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2分)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桃花源人”)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9.(2分)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渔人“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0.(2分)时光流转,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请联系与陶渊明相关的诗文,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本题14分)(2023·陕西安康·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
11.(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屋舍俨然 ( ) (2)便要还家 ( )
(3)渐复旧制 ( ) (4)彼诚乏人牛 ( )
12.(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而为政宽简
B.召田主劳以酒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欲穷其林
D.出见田畴美者 后遂无问津者
13.(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14.(4分)甲文中的桃源人与乙文中的河南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本题9分)(2023·河南新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陈幼学,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①。给饥民粟,俾②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圮(pǐ):毁坏;倒塌。 ②俾(bǐ):使。
15.(2分)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 便舍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悉 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D.备 积粟二千石以备荒 左佩刀,右备容臭
16.(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2分)甲文段结尾写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有什么作用?
18.(3分)两个文段中百姓的生活都有保障,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能安居乐业的原因。
(本题6分)(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2分)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20.(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1.(2分)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本题10分)(2023·河南濮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②激注。佳③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⑤之胜境,静者⑥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⑦,俾⑧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欹嵌盘曲:倾斜嵌叠、回旋盘曲的样子。②洞悬:水流受阻后腾空回旋。③佳:美丽。④逸民退士: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⑤都邑:都会城镇。⑥静者:喜欢清静之人。⑦芜秽:乱石、荒草、杂树等。⑧俾:以便,准备。⑨裨:增益,增添好处。
22.(2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尤”是格外的意思,表明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澈,与下文相呼应。
B.“参差披拂”中的“披拂”指披覆、遮盖之意,表明小石潭周边的藤蔓茂盛。
C.“日光下澈”中的“澈”可理解为穿透,从侧面体现了小石潭之水的清澈。
D.“悉皆怪石”中的“悉”是全都、全部之意,表明右溪两岸怪石之多,交代了水流“洄悬激注”的原因。
23.(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4.(2分)请简要分析甲文段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的作用。
25.(4分)阅读两个文段,按照提示完成填空。
两个文段均对自己治下的自然景物进行了描写。两处风景都具有① 、② 的特点;不过,两文的作者在游玩后所行之事又有所不同,柳宗元是③ ,而元结是④ 。
(本题13分)(2023·陕西咸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廿二日①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②罍(léi):这里指端着酒杯。
26.(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往来翕忽 ( )
(3)波色乍明 ( ) (4)风力虽尚劲 ( )
27.(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全石以为底 山峦为晴雪所洗
B.似与游者相乐 选贤与能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乃记之而去
D.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8.(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9.(3分)阅读文章,请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本题16分)(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30.(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
③俶尔远逝 ④而犹不忍去
31.(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 闻疾雷声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模棱两可
C.暮归,各赋诗 朝思暮想 D.潭西南而望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
32.(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3.(2分)根据对联的特点,将下面句子改成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上联: ;
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
34.(4分)【甲】文作者面对美景,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邃?(用自己的话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品怡情养性——《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6分)(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西晋张华《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岛。②槎:木筏。③赍:携带。
1.(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B.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C.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D.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2.(6分)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不失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1)失期:
人有奇志 根据词典推断词义 奇:特异,罕见。(《古代汉语词典》) (2)奇:
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次:①等次。②次数。③近旁。(《汉语大词典》) (3)次:
3.(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说云天河与海通。
(2)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4.(4分)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课文《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A 2. (1)误期 (2)不平凡 (3)近旁 3.(1)往昔的传闻说银河与大海相连通。
(2)这个人详细说明了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 4.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解析】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的意思是: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故选A。
2.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1)“不失期”的句意是: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失期:误期。这与“度已失期”中的“失期”意思相同。
(2)“人有奇志”的句意是:有人有个不同寻常的想法。奇:本义是奇异;不同寻常,这里是不平凡。
(3)“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的句意是: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到小岛旁边饮水。次:近旁。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旧(过去)、天河(银河)、通(相通)”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具(详细,详尽)、此(这)、何处(什么地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桃花源记》作者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本文则虚构了有人在乘坐木筏遨游星际的经历,勾勒出一个房屋整齐、男耕女织的理想境地,也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渔人和本文中的“有人”看,又都体现着对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旧时传说天河与大海相连通,近代有个住在海岛上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着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错过预定的时间。有人有个不同寻常的想法,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阁楼,又带足了干粮,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时间里,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后来则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整齐。远远望去,只见宫里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到小岛旁边饮水。牵牛的人吃惊地问:“你怎么来到此处的?”这个人详细的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说:“你回去后到蜀郡,寻访严君平便知道了。”最终他没有上岸,于是按时回来。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起这件事,严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牵牛星宿。”计算年月,正是他到银河见到牵牛人的时间。
(本题10分)(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5.(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尝采药至衡山。
6.(4分)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有人迹,异之。
7.(4分)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
【答案】5. 整齐的样子 曾经 6.(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7.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5.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句意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尝采药至衡山”的句意是: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迹(踪迹)、异(对……感到奇怪)”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省略了主语“他们两人”。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理解。
从【甲】文看,刘子骥“欣然规往”的地方是渔人所说的“桃花源”;从【乙】文刘子骥“欲更寻素”的地方是山涧石门谷仓。结果却“未果”“欲更寻素,不复知处”,这让世人感受到所要找寻的地方的神秘,暗示了这神秘美好的地方(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作者这样的安排,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本题6分)(2023·吉林长春·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2分)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桃花源人”)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9.(2分)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渔人“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0.(2分)时光流转,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请联系与陶渊明相关的诗文,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8.B 9.C 10.示例:陶渊明是“田园诗”鼻祖,从《饮酒》《归园田居》可以看出向往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他“独爱菊”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桃花源记》表现出他志向远大,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他创作大量的诗文说明他很有才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陶渊明“但使愿无违”而归隐田园,不违逆自己本性,是率性天真,淳朴真诚。
【解析】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B.寻:动词,寻找/副词,不久;理解有误;
故选B。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C.根据“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其意思是: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由此可知,表现了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破他们的安定和平的世界;而非“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理解有误;
故选C。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根据《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这里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根据《陶潜传》“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可知,陶渊明心怀高尚,知识渊博,洒脱大方不拘谨,有真性情;根据“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陶渊明为人节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洁志趣;
根据《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可知,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
根据《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可知,陶渊明是“田园诗”鼻祖,表达陶渊明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据此表述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追求,来体现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本题14分)(2023·陕西安康·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
11.(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屋舍俨然 ( ) (2)便要还家 ( )
(3)渐复旧制 ( ) (4)彼诚乏人牛 ( )
12.(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而为政宽简
B.召田主劳以酒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欲穷其林
D.出见田畴美者 后遂无问津者
13.(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14.(4分)甲文中的桃源人与乙文中的河南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答案】11. 整齐的样子 同“邀”,邀请 规模 确实 12.D 13.(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 14.桃源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河南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是因为张全义重视农桑、政治清明、为政以简。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制:规模。
(4)句意: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诚:确实。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给,把/动词,治理;
B.介词,用/介词,凭借;
C.代词,自己的/代词,这;
D.代词,……的人/代词,……的人;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蔚然:茂盛的样子;旷土:指没有被耕种的土地。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能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桃花源与世隔绝;
根据乙文“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可知,河南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张全义重视农桑、政治清明、为政以简。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唐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居民不到一百户,城四郊看不到有耕田的人。全义招流民安置,劝他们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全义每外出,看到有的田地庄稼生长好的人家,便下马和随从人等共同观看,召见田主用酒饭进行慰劳。有的人家,田地荒芜草多,全义便将此家人召集到一起,用杖责打。假如被打人申诉说“田荒,是因缺乏人力牛力”,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直到众人都承认错误,才放他们离开。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互相帮助,所以家家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河南府)从此变成富足的地方。
(本题9分)(2023·河南新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陈幼学,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①。给饥民粟,俾②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有删改)
【注释】①圮(pǐ):毁坏;倒塌。 ②俾(bǐ):使。
15.(2分)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 便舍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悉 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D.备 积粟二千石以备荒 左佩刀,右备容臭
16.(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7.(2分)甲文段结尾写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有什么作用?
18.(3分)两个文段中百姓的生活都有保障,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能安居乐业的原因。
【答案】15.C 16.(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17.①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具有神秘色彩。②说明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作者想象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18.甲文段中桃花源的百姓是因为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所以生活幸福安宁。乙文段中确山县、中牟县的百姓是因为有陈幼学做他们的知县,政务惠民,采取存粮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分给百姓土地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的生活得以保障。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离开/停止/;
B.类/通“嘱”,嘱托、嘱咐;
C.都,全/都,全;
D.为……准备/佩戴;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
17.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
依据“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知,他是当时一个高尚的人士;依据“未果,寻病终”可知,这交代了他离奇的结局,令人生疑。上述内容,给读者亦真亦幻的感觉,使寻找桃花源这件事具有神秘色彩。依据“后遂无问津者”不仅,给人想象的空间,而且说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1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甲】文,依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这里生活富足,和平安定;依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剥削。
【乙】文,依据“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可知,这里人们能安居乐业的原因是陈幼学做到了政务惠民,能存粮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分给百姓土地。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陈幼学,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予确山县知县。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调幼学到中牟县。秋季果实成熟时节,蝗虫飞满天蔽天。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供给饥民粮食,,让他们修筑城墙。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给贫困百姓提供牛种,贫穷的妇女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过了五年,政绩非常显著。
(本题6分)(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2分)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20.(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1.(2分)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9.B 20.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1.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解析】19.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的的“可”是大约,不是“可以”;“日光下澈”的“澈”是穿透,不是“清澈”。
故选B。
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清(冷清)、居(停留)、去(离开)”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而探山访水。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叙写作者初见小石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因此,作者写清潭中的游鱼,抒发了作者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本题10分)(2023·河南濮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②激注。佳③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⑤之胜境,静者⑥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⑦,俾⑧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欹嵌盘曲:倾斜嵌叠、回旋盘曲的样子。②洞悬:水流受阻后腾空回旋。③佳:美丽。④逸民退士: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⑤都邑:都会城镇。⑥静者:喜欢清静之人。⑦芜秽:乱石、荒草、杂树等。⑧俾:以便,准备。⑨裨:增益,增添好处。
22.(2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尤”是格外的意思,表明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澈,与下文相呼应。
B.“参差披拂”中的“披拂”指披覆、遮盖之意,表明小石潭周边的藤蔓茂盛。
C.“日光下澈”中的“澈”可理解为穿透,从侧面体现了小石潭之水的清澈。
D.“悉皆怪石”中的“悉”是全都、全部之意,表明右溪两岸怪石之多,交代了水流“洄悬激注”的原因。
23.(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4.(2分)请简要分析甲文段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的作用。
25.(4分)阅读两个文段,按照提示完成填空。
两个文段均对自己治下的自然景物进行了描写。两处风景都具有① 、② 的特点;不过,两文的作者在游玩后所行之事又有所不同,柳宗元是③ ,而元结是④ 。
【答案】22.B 23.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24.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氛围和环境清幽的特点,同时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寂寞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 25. 幽静 优美 为小石潭作记后就离开了 对右溪大加整饰,并为之命名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理解。
B.“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摇曳,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故选B。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源:源头。
2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寂寥无人”写小石潭上景物的幽僻凄清,结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由景生情,浏览到最后时心情凄凉。分析原因要结合写作背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潭)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水清;“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溪流曲折,“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环境凄美的特点,由此可知,小石潭周围环境具有幽静、凄美的特点;
乙文通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写出右溪周围多怪石的特点;“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溪水清澈湍急的特点;“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描写右溪周围草木葱郁的特点;“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描写右溪少有人来的特点,综合分析可知,乙文描写了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的特点;
甲文根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可知,作者因为小潭周围环境凄清,记下小潭周围的景色之后就离开了;
乙文根据“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可知,作者在看到小溪无人赏爱,于是疏导开通小溪,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还给小溪命名右溪,所以乙文作者对于对右溪大加整饰,并为之命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本题13分)(2023·陕西咸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廿二日①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②罍(léi):这里指端着酒杯。
26.(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往来翕忽 ( )
(3)波色乍明 ( ) (4)风力虽尚劲 ( )
27.(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全石以为底 山峦为晴雪所洗
B.似与游者相乐 选贤与能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乃记之而去
D.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8.(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9.(3分)阅读文章,请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26. 水中的高地 轻快迅疾的样子 初,始 猛,强有力 27.D 28.(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 29.【甲】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乙】文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突出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的高地。
(2)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3)句意: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乍:初,始。
(4)句意: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劲:猛,强有力。
2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动词,作为/介词,被;
B.连词,和/动词,同“举”,推举;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D.都是代词,“……的人”;
故选D。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高柳:高高的柳树;土膏:肥沃的土地;望,看。
29.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根据【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结合作者被贬经历,可知,借小石潭的清幽之景,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根据【乙】文“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可知,描绘了满井看到的早春蓬勃生机的景色,突出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结合“大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可知,蕴含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凡是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
(本题16分)(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30.(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
③俶尔远逝 ④而犹不忍去
31.(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 闻疾雷声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模棱两可
C.暮归,各赋诗 朝思暮想 D.潭西南而望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
32.(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3.(2分)根据对联的特点,将下面句子改成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上联: ;
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
34.(4分)【甲】文作者面对美景,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邃?(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30. 格外 穿透 忽然 离开 31.B 3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33.示例:小石潭上,凄神寒骨 34.柳宗元遭贬,心情悲伤,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意对即可)
【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②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句意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④句意为: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
3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B.不同,可:大约/可以;
C.相同,暮:都是“晚上”的意思;
D.相同,望:都是“远看”的意思;
故选B。
3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时隐时现;
②重点词:态,气势;愈,更加;极,最;观,景象。
33.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
根据下联,再联系上联的意思可知,前半句“醉翁亭中”可对“小石潭上”;后半句上联意思是“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可用“凄神寒骨”来概括,正好可以与下联并列短语“赏心悦目”相对。
3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
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由“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的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