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文言文主题阅读(课内+课外+比较)6 情趣理趣:《北冥有鱼》《虽有佳肴》《马说》【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6文言文主题阅读(课内+课外+比较)6 情趣理趣:《北冥有鱼》《虽有佳肴》《马说》【2024湖北新中考语文新题型高效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5:13: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情趣理趣——《北冥有鱼》《虽有佳肴》《马说》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4分)(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斥鷃(yàn):亦作“斥鷃”,即鷃雀。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4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
②亦若是则已矣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
B.其名为鲲/其如土石何
C.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尔安敢轻吾射
D.是鸟也/斯是陋室
2.(2分)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4分)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4.(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道理。
B.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C.乙文以“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侧面写出希有鸟之大,以“伟哉鹏乎”正面写出大鹏之“伟”,以同登“寥廓”突出“二禽”为同类的特点。
D.甲乙两文都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2分)“大鹏”这个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一文脱化而来,在李白赋中完成。从此,“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彪炳于文学史册。但庄子和李白借此形象寄寓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别。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分析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答案】1.(1)①盘旋飞翔 ②像
(2)C 2.D 3.(1)(大鹏)用力鼓动翅膀飞翔,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于是(或“在这时”)大鹏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 4.C 5.庄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大鹏寄寓了万物皆有所凭借,自由是相对的道理(意思相近即可);李白以大鹏自比,以斥鷃等俗鸟形象作对比,寄托自己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他想要摆脱现实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抟,盘旋飞翔。
②句意为: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若,像。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助词,的/代词,指大鹏;
B.代词,它的/表疑问语气;
C.人称代词,你/人称代词,你;
D.代词,这/表判断,是;
故选C。
2.考查句式。
例句句意: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判断句式。
A.倒装句式,正确语序是:孔子云:有何陋之;
B.句意: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被动句式;
C.句意:村中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省略句式;
D.句意: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判断句式;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其,它的。若,好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2)于是,在这时。许,答应。欣然,高兴的样子。随,跟随。
4.考查内容赏析。
C.“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是正面写出希有鸟之大。
故选C。
5.考查比较阅读。
庄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手法。大鹏之大与野马尘埃之小形成了对比。联系“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庄子的思想是万物的运动都有所凭依,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
李白:乙文运用对比手法,大鹏“登于寥廓”与斥鷃之辈的“空见笑于藩篱”形成了对比。李白自比大鹏,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所抱负,以大鹏“登于寥廓”,表现了他想脱离现实的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
(本题6分)(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2分)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怒而飞 怒:振奋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B.①海运:或海水运动 ②鲲:大鱼名
C.①野马也:野外的马 ②去以六月息 息:呼吸
D.①抟扶摇而上者 抟:盘旋飞翔 ②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7.(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2分)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6.C 7.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8.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野马也:是山野中的雾气。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苍苍:湛蓝;其: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头。
8.本题考查形象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干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作者笔下的“鹏”硕大无比;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干里”可知“鹏”力大无穷;根据“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点睛】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巨大,不知道有几干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干里;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本题10分)(2023·山东滨州·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明】谢肇湍《五杂组》)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③淛(zhè):同“浙”,钱塘江的古称。
9.(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
D.亦若是则已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0.(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 安陵君其许寡人
B.鹏之徙于南冥也 常无以应之也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学而不思则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常无以应之也
11.(4分)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12.(2分)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借助哪些事物,具体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9.D 10.C 11.(1)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2)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12.示例:【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大鹏形象意在表现其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道理;【乙】文中借监司和吴江顾道行先生喜欢吃闽地便宜的带鱼,主要说明了人对事物的喜好与其贵贱无关的道理。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辨析。
A.形容词作动词,振翅/怒斥;
B.尽/到达;
C.记载/标记;
D.都是“这样”的意思;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A.代词,它的/表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B.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C.都是表顺承的连词,就;
D.连词,凭借/连词,用来;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翻译及特殊句式。注意:
(1)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这里指风。这句话是判断句。
(2)自是:从此;欲:想;去:离开;思:想着;置:放下。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写了鹏体型巨大、志向高远,“去以六月息者也”写出鹏善于借风。鹏因为背与翼的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才能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情,写出大鹏振翅高飞,表现其志向高远;【乙】文,通读全文可知,对于带鱼,由于“无鱗而腥”,因此闵地人轻贱它,“献客不以登俎”;但带鱼“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因此它的香味吸引了监司,令监司念念不忘;“人之嗜好无常如此”这就说明,对于同一个东西,人们对它喜爱与否与它的贵贱是无关系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乙】闽地有一种带鱼,长约一丈多,没有鳞甲,味道很腥,是众多鱼类中的价格最便宜的,献给客人上不了台面,但是普通人家,用油煎着吃,也还是芳香扑鼻的。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饿得很,在道路边闻到很浓的香气,问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大称味道好,并且恼怒以前为什么不给他买。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一个人对事物的好竟然像这样。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欢所做的煎带鱼,通过探子前往去索要,但闽地的人轻视这种味道,常常没有人来回应他。
(本题10分)(2023·河南新乡·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①,而似无能;引援②而飞,迫胁③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④。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翂(fēn)翂翐(zhì)翐:飞行迟缓的样子。②引援:有其他鸟引领。③迫胁:形容挤在一起栖息。④绪:残余。
13.(2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垂天之云”意思是悬挂在天空的云,写出了鹏的形体之大。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一词点明了大鹏南徙的条件——借助海运时的大潮。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抟”是盘旋飞翔的意思,表现出了大鹏飞翔的姿态。
D.乙文段中加点的三个“不敢”构成了排比,突出了意怠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
14.(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5.(2分)甲文段描绘出了怎样的图景?请简要概括。
16.(4分)甲文段中的大鹏与乙文段中的意怠各是怎样的形象?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中的大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善借长风,是 、 的人的象征;乙文段中的意怠③ 、不争不抢、毫不起眼,是 的人的象征。
【答案】13.B 14.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15.甲文段描绘出了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16. 志存高远 一飞冲天 行动迟缓 善于处世
【解析】13.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意为: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海运”一词点明了大鹏南徙的条件——借助大风吹动海水的力量;
故选B。
14.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5.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鲲体型巨大,变为鹏时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借助海水运动前往南方的大海,由此可知,【甲】文描绘了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观景象。
16.考查内容理解及形象分析。
结合【甲】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文段中的大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善借长风,是朝气蓬勃、志存高远、一飞冲天的人的象征;
结合【乙】文“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可知,文中的意怠行动迟缓、不争不抢、毫不起眼,象征善于处世、淡泊名利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空气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天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东海上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这种鸟飞得又低又慢,好像无能的样子;要别的鸟引导协助而后起飞,与众鸟偎依在一起栖息;前进时不敢在前面,后退时不敢殿后;吃东西不敢先尝,一定要吃剩余的。因此在行列中不被排斥,而外人终不能相害,所以得免于患难。
(本题15分)(2023·江苏常州·统考二模)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②,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③。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⑤也。”有间,有所黯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⑥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注释)①失:过失;②易:轻视;③进:继续学(新内容)。④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⑤为人:作曲的人。⑥《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7.(5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可以益矣
(5)丘未得其志也
18.(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19.(2分)【甲】、【乙】两文都谈到“教”与“学”,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文章 核心观点(用原文作答) 议论角度(10字以内概括)
【甲】 教学相长也 (1)
【乙】 (2) 教育的目的
20.(2分)用“/”给【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节奏(限3处)。
黑 而 长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21.(2分)对【甲】、【乙】、【丙】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三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乙】两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B.【甲】、【乙】两文均出自《礼记》,《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乙文则没有。
C.【乙】、【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性的文章。【乙】文采用排比的手法,气势强烈地论证了教学的原则;【丙】文列举了孔子的事例论证了学习应有的态度。
D.【丙】文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这一观点,因为孔子从起初的只熟悉曲子到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答案】17. 味美 困惑 增长或发扬(擅长) 增加或加深 意境或志趣 18.(1)《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补救他的过失。 19. 教与学的关系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0.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1.C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长,增长、发扬;
(4)句意:可以继续了。益,增加、加深;
(5)句意: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志,意境或志趣。
1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2)重点词有:知,知道,了解;救,补救;失,缺点、过失。
1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论述的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根据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知,乙文的核心观点在于“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远望,像一个王者一样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
故停顿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有误,【乙】是议论性的文章,【丙】是叙事性的文章;【乙】文采用排比的手法,气势强烈地论证了教学的原则与目的,【丙】文通过对孔子事例的讲述,论证了学习应该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与态度;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继续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我虽然已经能将整首曲子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已经把握了曲子的韵致,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知晓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本题8分)(2023·山东东营·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2.(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3.(2分)甲乙两文分别讲了怎样的道理?
24.(2分)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答案】22.①味美 ②自我反思 ③以……为耻 ④使……学习 23.甲文: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乙文:批判了耻于从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从师的必要性。 24.甲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类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乙文:反面举耻于从师、看不起百工技人的例子,正面举圣人无常师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解析】22.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耻”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习”是使用用法,意思是“使……学习”。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两篇文言文,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分析作答。甲文通过对教和学的论述,说明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正所谓“教学相长”。乙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在写法上,甲文先提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由此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这是类比的手法,由此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后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乙文通过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了人应该虚心广泛地学习。据此分析比较作答即可,
(甲)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选自《昌黎先生集》 作者:韩愈 年代:唐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大概是这个意思。
(乙)(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本题13分)(2023·广东·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5.(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食马者 (2)策之不以其道 (3) 执策而临之
26.(2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 ”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①,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②,王之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骐麟、騄耳:古代骏马。②东郭逡、庐氏之狗:古代名狗。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27.(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王闻之过 人恒过 B.当今之世无士 子之不知鱼之乐
C.王驷已备矣 犹得备晨炊 D.于是举士五人任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8.(2分)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昔 先 君 桓 公 所 好 者 五 九 合 诸 侯 一 匡 天 下 今 王 有 四 焉
29.(4分)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统治者的什么不足
(2)为揭示统治者的不足,韩愈和王斗分别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25.(1)同“饲”,喂。(2)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3)面对。 26.(千里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旦行千里呢 27.D 28.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 29.(1)揭露了统治者不会赏识人才,不重用人才的问题。
(2)韩愈用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方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人才,阐述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王斗用贤明的先主与宣王作对比,指出宜王的不足之处,顺势批评他唯独“不好士”再用一系列的类比,戳穿了宣王“天下无士”的谎言。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喂养马的人。食,同“饲”,喂。
(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3)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祗:同“衹”,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7.考查一词多义。
A.错\犯过错;
B.助词,的\主谓之间,不译;
C.具备\准备;
D.选择\选择;
故选D。
28.考查断句。
句意:先主桓公,有五样爱好,后来九合诸侯,匡扶周室,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与先主相同。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
29.考查比较阅读。
(1)甲文运用象征手法,以千里马象征人才,以食马者象征统治者。根据甲文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可知,本文揭露了统治者不会赏识人才,不重用人才的问题。
乙文运用类比手法,根据“先君好士,王不好士”“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可知,宣王作为统治者,认为天下不同有人才,反而喜欢那些声色犬马之类的东西。同样揭露了统治者不会赏识人才,不重用人才的问题。
(2)甲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千里马象征人才,用伯乐象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用食马者象征统治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和“其真不知马也”分别点出了千里马,即人才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人才得不到重用。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识人才。从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根据乙文中的“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可知,王斗用用贤明的先主与宣王作对比。“先君好士,王不好士”直接指明了宣王的不足之处。“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王之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运用类比手法,直接戳穿了宣王“当今之世无士”的说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王斗先生登门造访,求见宣王。宣王说:“寡人有幸得以事奉先王宗庙,管理社稷,我平时听说先生能直言进谏,无所讳言。”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于乱世,事奉昏君,怎么能直言进谏?”宣王极为不快,不禁忿然作色。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先主桓公,有五样爱好,后来九合诸侯,匡扶周室,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与先主相同。”宣王高兴了,但仍极力谦辞:“寡人才识疏浅,治国安邦还担心力有不及,又怎能有先主的四样爱好?”王斗说:“当然有。先主好马,王也好马;先主好狗,王也好狗;先主好酒,王也好酒;先君好色,王也好色;先主好士,王却不是那样。”宣王勉强说:“当今世上没有优秀的人才,寡人如何喜爱他们?”王斗说:“当世没有骐骥、王驷这样的骏马,卢氏那样的良犬,大王的马匹、猎狗已经够多的了;当世没有毛嫱、西施一类的美女,可大王的后宫俱已充盈。大王只是不喜欢贤士而已,那里是因为当世无贤士?”
宣王谢罪道:“寡人于国有罪。”于是,选拔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天下平定。
(本题8分)(2023·山东德州·统考三模)阅读《马说》,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30.(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见异思迁
B.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临危不惧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初极狭才通人 中通外直
D.策之不以其道 益慕圣贤之道 道听途说
31.(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而山不加增
B.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D.其真无马邪?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2.(2分)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3.(2分)后人对韩愈作品的艺术特点形象概括为“韩如潮”。“韩如潮”指的是韩愈文章感情澎湃、纵横捭因的豪壮气势,像潮水一样浩荡奔腾。请结合作品中的3处画线句,阐述其“似连天潮涌”的丰富情感。
【答案】30.B 31.A 32.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3.第①处以陈述的语气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痛惜;第②处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摧残和埋没千里马行径的强烈谴责和不平愤藏;第③处则以猜测的语气表达作者对食马者愚昧蛮横的讽刺和鞭挞。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见:同“现”,显现/拜见/看见;
B.临:都是面对;
C.通:懂得/通过/贯通;
D.道:方法/学说/道路;
故选B。
3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是;
B.之:助词,的/助词,用在动词或时间副词之后,补足音节,不译;
C.以:介词,按照/介词,因为;
D.其:副词,难道/代词,它的;
故选A。
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处“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也”表陈述语气,表达了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痛惜;
②处“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疑问副词,“也”表疑问语气,此处“安”“也”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摧残和埋没千里马行径的强烈谴责和不平愤藏;
③处“其真不知马也”意思是:其真不知马也。“其……也”语气舒缓,表揣测,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愚昧蛮横的讽刺和鞭挞。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真不知马也!
(本题8分)(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丞①之职所以贰②令,其下主薄、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③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骛④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 ”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警⑤。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节选自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注释】①丞:指县丞,用以辅佐县令的官职。②贰:辅佐。③吏:即吏胥,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④鹜:鸭子。⑤訾警:谩骂诋毁。
34.(2分)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祗”同“祇(只)”是“只、仅”的意思。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与“或异二者之为”中“或”的意思相同,均译作“有时”
C.“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可以翻译为“用马鞭驱赶”。
D.“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翻译为“让……竭尽”。
35.(2分)把【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6.(2分)有人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相马的伯乐。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呢?请阐述你的理由。
37.(2分)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韩愈。
【答案】34.B 35.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他日行千里呢? 36.示例一:赞同。伯乐是相马高手,没有千里马怎么可能有相马的伯乐,所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有疑义。
示例二:不赞同。作者故意这样颠倒事实顺序,目的在于突出伯乐之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这样表述才能顺理成章地引发后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表达作者对识马的伯乐的深切期待和呼唤。 37.在【甲】文中,面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韩愈进行绝妙的讽刺与批判。在【乙】文中,面对县丞有职无权、备受轻视的现象,韩愈以细腻的笔触进行揭露与批判。由此我读出了一个不平则鸣、有责任担当与正义感的韩愈。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或’的意思相同,均译作‘有时’”表述有误。一食或尽粟一石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也许。故两个“或”的意思不一致;
故选B。
3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36.本题考查观点表达。可赞同也可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赞同,可围绕千里马的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伯乐的出不出现而改变,千里马是诞生伯乐的物质基础,是必要条件等方面阐述理由。如果不赞同,可围绕伯乐对千里马起绝对性的作用,没有伯乐也就没有千里马;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命运,改变了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悲惨现状,却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表达千里马对伯乐的深切呼唤与期盼等方面进行理由阐述即可。
示例一:我不赞同。“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命运,改变了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悲惨现状,却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更是当务之急。
示例二:我赞同。千里马就是千里马,千里马的能力是日行千里,这个能力始终存在,不因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当千里马跑起来的时候,大家都能够看见,于是对其产生敬佩,认识到了这就是千里马。金子到哪里都是发光的,千里马到哪里都是千里马。在伯乐认识到千里马之前,它的能力就已经存在,是千里马的出现才造就了伯乐。
3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根据“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并结合韩愈的经历可知,韩愈谴责了那些虚妄无知的“食马者”,批判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根据“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警。丞之设,岂端使然哉?”可知,韩愈对于“县丞”这一职位的有职无权、备受轻视的现象进行了批判。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韩愈是一个不平则鸣、敢于直言、有正义感、有担当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其下是主簿、尉,主簿和尉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簿、尉而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免嫌疑对公事不明确表态,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抱着已拟成的案卷到县丞那里,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像雁和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你要署名。”县丞拿笔望着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吏胥,问:“可以了吗?”吏胥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县丞作为相互谩骂诋毁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
(本题8分)(2023·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臣朔年十三学书,三冬①,文史足用②。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③,诵二十二万言④。十九学孙吴兵法,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已诵四十四万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⑤,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东方朔《上书自荐》)
【注释】①三冬:三个冬天,指三年。②足用:运用自如。③诗书:指的是《诗经》《尚书》。④言:名句。⑤孟贲、庆忌、鲍叔、尾生,均为人名。
38.(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信若尾生 信: (4)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再:
3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答案】38. (1)有时 (2)同“现”,显现,显露 (3)诚信 (4)第二次,又一次 39.(1)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像这样,(我)就可以(凭借这些)成为天子的大臣了。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显露。
(3)句意:诚信像尾生。信:诚信。
(4)句意:臣东方朔冒死再次拜向皇上禀奏。再:第二次,又一次。
3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同“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尽:竭尽,发挥出。材:同“才”,才能。
(2)若此:像这样。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十三岁开始学习书法,三年时间文史知识都可以运用自如了。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剑法。十六岁时开始学习《诗经》《尚书》,熟读了二十二万名句,十九岁时开始学习孙吴兵法,里面的用兵之法,也熟读了二十二万名句,臣总共熟读四十四万句。又时常佩服子路说的道理,臣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我的眼睛像珍珠一样明亮,牙齿像编贝一样整齐洁白,勇敢像不避狼虎的孟贲,奔跑的速度像骑马也追不上的庆忌,廉洁像古代非妻所织衣服不穿的廉士鲍叔,诚信像与女子约会而河水上涨女子未来也仍不离去的尾生。正因为这样,才可以成为天子的大臣。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禀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情趣理趣——《北冥有鱼》《虽有佳肴》《马说》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4分)(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斥鷃(yàn):亦作“斥鷃”,即鷃雀。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4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
②亦若是则已矣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
B.其名为鲲/其如土石何
C.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尔安敢轻吾射
D.是鸟也/斯是陋室
2.(2分)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4分)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4.(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道理。
B.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C.乙文以“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侧面写出希有鸟之大,以“伟哉鹏乎”正面写出大鹏之“伟”,以同登“寥廓”突出“二禽”为同类的特点。
D.甲乙两文都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2分)“大鹏”这个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一文脱化而来,在李白赋中完成。从此,“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彪炳于文学史册。但庄子和李白借此形象寄寓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别。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分析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本题6分)(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2分)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怒而飞 怒:振奋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B.①海运:或海水运动 ②鲲:大鱼名
C.①野马也:野外的马 ②去以六月息 息:呼吸
D.①抟扶摇而上者 抟:盘旋飞翔 ②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7.(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2分)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本题10分)(2023·山东滨州·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明】谢肇湍《五杂组》)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③淛(zhè):同“浙”,钱塘江的古称。
9.(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
D.亦若是则已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0.(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 安陵君其许寡人
B.鹏之徙于南冥也 常无以应之也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学而不思则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常无以应之也
11.(4分)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12.(2分)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借助哪些事物,具体阐述了什么道理。
(本题10分)(2023·河南新乡·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①,而似无能;引援②而飞,迫胁③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④。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翂(fēn)翂翐(zhì)翐:飞行迟缓的样子。②引援:有其他鸟引领。③迫胁:形容挤在一起栖息。④绪:残余。
13.(2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垂天之云”意思是悬挂在天空的云,写出了鹏的形体之大。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一词点明了大鹏南徙的条件——借助海运时的大潮。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抟”是盘旋飞翔的意思,表现出了大鹏飞翔的姿态。
D.乙文段中加点的三个“不敢”构成了排比,突出了意怠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
14.(2分)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5.(2分)甲文段描绘出了怎样的图景?请简要概括。
16.(4分)甲文段中的大鹏与乙文段中的意怠各是怎样的形象?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中的大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善借长风,是 、 的人的象征;乙文段中的意怠③ 、不争不抢、毫不起眼,是 的人的象征。
(本题15分)(2023·江苏常州·统考二模)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②,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③。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⑤也。”有间,有所黯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⑥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注释)①失:过失;②易:轻视;③进:继续学(新内容)。④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⑤为人:作曲的人。⑥《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7.(5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可以益矣
(5)丘未得其志也
18.(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19.(2分)【甲】、【乙】两文都谈到“教”与“学”,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文章 核心观点(用原文作答) 议论角度(10字以内概括)
【甲】 教学相长也 (1)
【乙】 (2) 教育的目的
20.(2分)用“/”给【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节奏(限3处)。
黑 而 长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21.(2分)对【甲】、【乙】、【丙】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三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乙】两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B.【甲】、【乙】两文均出自《礼记》,《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乙文则没有。
C.【乙】、【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性的文章。【乙】文采用排比的手法,气势强烈地论证了教学的原则;【丙】文列举了孔子的事例论证了学习应有的态度。
D.【丙】文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这一观点,因为孔子从起初的只熟悉曲子到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本题8分)(2023·山东东营·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2.(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反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3.(2分)甲乙两文分别讲了怎样的道理?
24.(2分)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本题13分)(2023·广东·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5.(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食马者 (2)策之不以其道 (3) 执策而临之
26.(2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 ”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①,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②,王之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骐麟、騄耳:古代骏马。②东郭逡、庐氏之狗:古代名狗。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27.(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王闻之过 人恒过 B.当今之世无士 子之不知鱼之乐
C.王驷已备矣 犹得备晨炊 D.于是举士五人任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8.(2分)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昔 先 君 桓 公 所 好 者 五 九 合 诸 侯 一 匡 天 下 今 王 有 四 焉
29.(4分)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统治者的什么不足
(2)为揭示统治者的不足,韩愈和王斗分别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请简要分析。
(本题8分)(2023·山东德州·统考三模)阅读《马说》,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30.(2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见异思迁
B.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临危不惧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初极狭才通人 中通外直
D.策之不以其道 益慕圣贤之道 道听途说
31.(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而山不加增
B.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D.其真无马邪?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2.(2分)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3.(2分)后人对韩愈作品的艺术特点形象概括为“韩如潮”。“韩如潮”指的是韩愈文章感情澎湃、纵横捭因的豪壮气势,像潮水一样浩荡奔腾。请结合作品中的3处画线句,阐述其“似连天潮涌”的丰富情感。
(本题8分)(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丞①之职所以贰②令,其下主薄、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③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骛④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 ”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警⑤。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节选自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注释】①丞:指县丞,用以辅佐县令的官职。②贰:辅佐。③吏:即吏胥,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④鹜:鸭子。⑤訾警:谩骂诋毁。
34.(2分)对下面句子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祗”同“祇(只)”是“只、仅”的意思。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与“或异二者之为”中“或”的意思相同,均译作“有时”
C.“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可以翻译为“用马鞭驱赶”。
D.“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翻译为“让……竭尽”。
35.(2分)把【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6.(2分)有人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相马的伯乐。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呢?请阐述你的理由。
37.(2分)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韩愈。
(本题8分)(2023·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臣朔年十三学书,三冬①,文史足用②。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③,诵二十二万言④。十九学孙吴兵法,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已诵四十四万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⑤,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东方朔《上书自荐》)
【注释】①三冬:三个冬天,指三年。②足用:运用自如。③诗书:指的是《诗经》《尚书》。④言:名句。⑤孟贲、庆忌、鲍叔、尾生,均为人名。
38.(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信若尾生 信: (4)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再:
3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