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游目骋怀——《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4分)(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④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文“元昊”,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句“举正”亦指此人。④固:坚持,执意。⑤除:拜官授职。
1.(2分)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
2.(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微斯人 微:
(3)遂改参知政事 遂: (4)命为陕西宣抚使 命:
3.(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4.(2分)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
5.(2分)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
(本题6分)(2023·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2分)解释加点词语。
(1)沙鸥翔集
(2)或异二者之为
7.(2分)翻译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2分)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信条,贬官在外的范仲淹本可以独善其身,可他却仍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和朋友。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范仲淹的政治情怀的,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6分)(2023·吉林长春·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幕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2分)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观夫巴陵胜状
(2)樯倾楫摧
10.(2分)下面对《岳阳楼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11.(2分)一切景语皆情语。选文的③④段所写之景折射出怎样的心境?有何用意?
(本题12分)(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13.(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14.(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5.(2分)“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16.(2分)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本题10分)(2023·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机阱:陷阱 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③便:安逸、安适。
17.(2分)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18.(2分)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9.(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0.(2分)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本题7分)(2023·北京·校考三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1.(2分)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连月不开 太守归而宾客从/喜从天降
B.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 四时之景不同/春和景明
C.往来而不绝者/身怀绝技 朝而往,暮而归/完璧归赵
D.渐闻水声潺潺/闻鸡起舞 而乐亦无穷也/理屈词穷
22.(2分)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理解:醉翁亭位于距离滁州城六七里的琅琊山上的酿泉之上。
【乙】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翻译: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造酒,泉水香甜,酒清亮。
理解:肥鱼、美酒和野味野菜,宴席丰盛,太守充分感受到了滁州百姓设宴招待他的热忱。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理解:看到滁州百姓过着安乐的日子,随从自己游山玩水,作者内心无比快乐。
23.(3分)根据《醉翁亭记》和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④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⑤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⑥,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撷(xié):摘取。 ⑤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⑥中:内心。
欧阳修和苏轼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寄情山水。“太守之乐”是① ,“子瞻之乐”是② ,子瞻感到快乐的原因是“③ ”。
(本题12分)(2023·湖南娄底·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4.(2分)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惟/长堤一痕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拉/余同饮 D.莫说相公/痴
25.(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毳衣炉火(拿) B.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但是,表转折)
26.(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湖中人鸟声俱绝”从正面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了雪后西湖之最清新雅致的特点,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勾勒了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C.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全文文笔简练,叙事、写景、抒情相交融,文情荡漾。文章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27.(4分)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8.(2分)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痴”字含义的理解。
(本题10分)(2023·青海海东·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9.(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0.(2分)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 B.是日/更定矣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拉余/同饮
31.(2分)翻译句子。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2.(2分)文段中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表现出 的性情。
33.(2分)文段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本题12分)(2023·云南红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34.(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 毳: (2)客此 客:
(3)竟为雨雪所阻 为: (4)任之而已 任:
35.(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36.(2分)【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 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写景,作用是 。
37.(2分)【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本题11分)(2023·安徽阜阳·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38.(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即棹小舟入湖 (4)山色如娥
39.(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40.(3分)同为写西湖的游记,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但是【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醉”,你是如何理解这“醉”与“痴”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游目骋怀——《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分值:100分 建议用时:80分钟)
(本题14分)(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王举正③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④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下文“元昊”,为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②枢密副使:官职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同句“举正”亦指此人。④固:坚持,执意。⑤除:拜官授职。
1.(2分)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平 时 讳 言 武 备 寇 至 而 专 责 守 臣 死 事 可 乎
2.(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微斯人 微:
(3)遂改参知政事 遂: (4)命为陕西宣抚使 命:
3.(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4.(2分)请简要概括【乙】文写了范仲淹的哪些事?
5.(2分)请结合【甲】【乙】两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内涵。
【答案】1.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2.(1)求:探求(2)微:如果没有(3)遂:于是(4)命:任命 3.(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4.(1)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
(2)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
(3)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
(4)直言敢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 5.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就像乙文中写他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
【解析】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平时忌讳讲完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能这样做吗?
“平时讳,言武备”讲了平时情况,“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是现在追责,具有转折的意思,应断开。“可乎”表示反问,应断开。
故断句为: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求,探求;
(2)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句意为: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遂,于是,就;
(4)句意为:任命为陕西宣抚使。命,任命。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该句用了互文手法,翻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重点词:故,所以;贼,这里指金人;亦,也;辄,总是,动不动就,这里指“轻易”;犯,侵犯;境,边境。
4.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
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可知,这里主要写了,范仲淹赏罚分明,爱护部属;
根据乙文“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可知,范仲淹治军、治边有方,使外敌不敢犯其境,人心安定;
根据乙文“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可知,主要写了范仲淹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不合规矩的升职;
根据乙文“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可知,范仲淹愿为朝廷分忧,巡视边关
根据“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可知,范仲淹为州县官吏敢于进谏,使没守住城池的州县官吏免受处决,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
根据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其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根据范仲淹的生平来看,范仲淹把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可知,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
根据乙文“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等可知,范仲淹治军、治边有方,巡视边关为朝廷分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哎!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进也忧虑,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范仲淹说: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
(本题6分)(2023·黑龙江绥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2分)解释加点词语。
(1)沙鸥翔集
(2)或异二者之为
7.(2分)翻译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2分)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信条,贬官在外的范仲淹本可以独善其身,可他却仍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和朋友。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范仲淹的政治情怀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1)停息;(2)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7.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8.示例:我认为范仲淹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2)句意: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谈看法,正确看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联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不因外物与自己的境遇或喜或悲,而是时刻将百姓、国家放在首位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他以治国安邦为己任。范仲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向其学习。范仲淹先忧后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为了百姓、国家而“苦”自己,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点睛】参考译文: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本题6分)(2023·吉林长春·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幕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2分)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观夫巴陵胜状
(2)樯倾楫摧
10.(2分)下面对《岳阳楼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11.(2分)一切景语皆情语。选文的③④段所写之景折射出怎样的心境?有何用意?
【答案】9.(1)美好(2)倒下 10.D 11.“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体现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美好的。
(2)句意为:船桅倒下。倾:倒下。
10.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写法。
D.根据末段中的“居庙堂之高侧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本文倡导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关心天下百姓的儒家入世之人生态度。
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示第③段写览物而悲者。淫雨、阴风、浊浪,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折射出因被贬谪而产生的悲凉心境;第④段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洞庭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折射出忘却宠辱的乐观豁达心境。一悲一喜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迁客强人的悲喜情感,既照应了上文的“巴陵胜状”“楼之大观”,也与下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先忧后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先人后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①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②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③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④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⑤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本题12分)(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13.(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14.(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5.(2分)“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16.(2分)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案】12.A 13.C 14.(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
(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15.自豪、自得 16.甲文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在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以……为乐”的意思;
B.为,是/认为;
C.所以/原因,缘故;
D.对待、相待/遇到;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但,却;
B.代词,他们/表反问语气,难道;
C.代词,代指百姓/代词,代指愚公;都可翻译为“他,他们”;
D.治理/对、向;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乐:欢乐;述:记述;以:用。
(2)饥寒:指遭受饥寒;哀:感到哀伤;悲:感到伤悲。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前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虽然被贬,却能够造福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能够与百姓共同饮酒作乐,同时还能够在清醒后用自己的文字记述这件事。文章全篇只在结尾处采用设问,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太守就是自己,表明其补单陶醉于山水美景、宴酣之乐,更沉醉于自己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感。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欧阳修遭到贬谪后,以民为本,使得滁州政事修明,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够外出游玩,其中他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些都体现了朴素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根据乙文“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可知,乙文认为要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根据“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可知,乙文提出治国者对待子民,要如同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般,对百姓的饥寒与劳苦感同身受。这些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周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怎么去爱子民罢了。”周武王说:“怎么样爱子民?”姜太公说:“给子民利益不加害他们,让他们成功而非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是抢夺他们的东西,给予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本题10分)(2023·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机阱:陷阱 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③便:安逸、安适。
17.(2分)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18.(2分)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9.(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0.(2分)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答案】17.为政宽简/而事不驰废/何也 18.B 19.①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②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 20.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醉翁亭记》中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处理政事不废驰。宽简有度,张弛适宜,治国安民,实为明智之举。(意思对即可)
【解析】17.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的意思是: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而”表示转折标志性词语,“何也”,有疑而问。据此断句为:为政宽简/而事不驰废/何也。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数量词,几个/动词,计算
B.介词,把/介词,把
C.名词,害处/形容词,败,疲困
D.形容词,简明/动词,挑选
故选B。
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l)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往来:来来往往;绝:断。
(2)无:没有;遗:消遣;因:因此;取:拿;旧案:以前的案件、档案;反覆:反复;观:察看。
20.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从【甲】文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醉能同其乐”可以看出,文章侧重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从政理念。
从【乙】文“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等语句中可知,欧阳修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政事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态度。可知,欧阳修以民为本,侧重宽简的从政理念。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文:欧阳修生性刚毅,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陷阱,也不惜触发。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凡是去做过官的几个地方,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安逸生活。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而让人民受害。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本题7分)(2023·北京·校考三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1.(2分)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连月不开 太守归而宾客从/喜从天降
B.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 四时之景不同/春和景明
C.往来而不绝者/身怀绝技 朝而往,暮而归/完璧归赵
D.渐闻水声潺潺/闻鸡起舞 而乐亦无穷也/理屈词穷
22.(2分)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理解:醉翁亭位于距离滁州城六七里的琅琊山上的酿泉之上。
【乙】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翻译: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造酒,泉水香甜,酒清亮。
理解:肥鱼、美酒和野味野菜,宴席丰盛,太守充分感受到了滁州百姓设宴招待他的热忱。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理解:看到滁州百姓过着安乐的日子,随从自己游山玩水,作者内心无比快乐。
23.(3分)根据《醉翁亭记》和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④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⑤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⑥,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 ②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撷(xié):摘取。 ⑤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⑥中:内心。
欧阳修和苏轼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寄情山水。“太守之乐”是① ,“子瞻之乐”是② ,子瞻感到快乐的原因是“③ ”。
【答案】21.D 22.丙 23. 答案示例:“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 “子瞻之乐”是问心无愧,寄情山水; 子瞻感到快乐的原因是“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解析】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消散/放晴,跟从/自;
B.陈列/陈旧,景色/日光;
C.断绝/绝妙,回家/归还;
D.听见/听见,穷尽/穷尽;
故选D。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根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可知,到了琅琊山再顺着山路走六七里路;而非“距离滁州城六七里的琅琊山上”;
【乙】根据“太守宴也”可知,是太守设宴招待滁州百姓;“太守充分感受到了滁州百姓设宴招待他的热忱”有误;
故选【丙】。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表面上太守因出游之乐,宴酣之乐而内心愉悦,实际上太守的快乐是建立在游人之乐的基础上的,展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
根据链接材料“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可知,“子瞻之乐”是问心无愧,寄情山水;感到快乐的原因是“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即心中无愧,在外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链接材料】子瞻被贬到齐安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本题12分)(2023·湖南娄底·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4.(2分)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惟/长堤一痕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拉/余同饮 D.莫说相公/痴
25.(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毳衣炉火(拿) B.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但是,表转折)
26.(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湖中人鸟声俱绝”从正面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了雪后西湖之最清新雅致的特点,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勾勒了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C.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全文文笔简练,叙事、写景、抒情相交融,文情荡漾。文章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27.(4分)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8.(2分)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痴”字含义的理解。
【答案】24.A 25.B 26.D 27.(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舟子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8.作者的“痴”表现为: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随心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流露出作者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解析】24.本题考查朗读节奏。
B.句意: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独往湖心亭”是行动,“看雪”是目的,故断为:独往湖心亭/看雪;
C.句意: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拉余”“同饮”是两个动作,故断为:拉余/同饮;
D.句意:不要说相公您痴。“莫说”是谓语,前面省略了主语;“相公痴”是宾语;故断为:莫说/相公痴;
故选A。
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句意: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
C.句意: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更:还;
D.句意:而:表顺接,然后;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文章分析。
A.有误,“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并非“正面”;
B.有误,写景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本项说法颠倒;
C.有误,《湖心亭看雪》中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文中并未体现“与民同乐”的情怀;
故选D。
2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雾淞,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
(2)喃喃,嘟哝;莫,不要;更,还;似,像;者,……的人。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作者用舟子的话来表现自己的“痴”,这属于侧面描写。
从《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选择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观雪,故作者痴的是湖心亭的雪,表现其特立独行;
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这处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天地茫然一色(大雪无痕),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的是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只有两人,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情怀;
“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年号记事,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问其姓氏”回答的却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点明身份、经历,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聚欢愉之后,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进而表现出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离别的惆怅。因为“金陵人”来自前朝旧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难相见,这从侧面写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本题10分)(2023·青海海东·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9.(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0.(2分)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 B.是日/更定矣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拉余/同饮
31.(2分)翻译句子。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2.(2分)文段中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表现出 的性情。
33.(2分)文段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9. 还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0.C 31.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2.特立独行、率性纯真 33.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词语,把长堤、湖心亭、小舟及舟中人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水墨画,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意对即可)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2)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C.句意: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一童子烧酒”为主谓短语,主语为“一童子”; “炉正沸”为另一主谓短语,主语为“炉”,二者之间停顿。因此正确停顿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故选C。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拏: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独往:独自前往。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中“痴”字,道出作者不止痴情于山水,更痴于坚守内心操守,特立独行。在“大雪三日”后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表现出其率性洒脱、遗世独立的个性。
3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练的语言将景物的特点直接表现出来,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加烘托,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句中量词的运用很生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准确地写出了茫茫雪景中人、物之微小,体现了人和物在辽阔天地间的渺小感;将天湖相接的阔大境界,万籁俱寂气氛,全都传达出来,表现作者天人合一,体会天地精神的志趣。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本题12分)(2023·云南红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34.(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衣炉火 毳: (2)客此 客:
(3)竟为雨雪所阻 为: (4)任之而已 任:
35.(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36.(2分)【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 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写景,作用是 。
37.(2分)【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34. 鸟兽的细毛 客居 被 任凭 35.(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自己感叹(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实现。 36. 天寒地冻 反衬夜的寂静 37.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为雨雪所阻仍悠闲自得地读书。(各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鸟兽的细毛。
(2)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句意: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为:被。
(4)句意:任凭它吧。任:任凭。
3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焉得:哪能。更:还。此:这样。
(2)叹:感叹、叹息。每:每次。欲往:想去的地方。辄复:总是。不遂:不能实现。
3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①空:“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意思是: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结合【甲】文“大雪三日”可知,因为下大雪,天气寒冷,所以没有人来西湖。因此“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的意境。
②空:“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的意思是:听着雪珠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结合【乙】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可知,此时是夜晚,且下着大雪,夜晚宁静,落雪无声,周围的环境应是寂静的,此时竹林发出的声音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安静,以动衬静,因此“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写景,作用是反衬夜的寂静。
37.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的夜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因此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体现了作者的雅趣;结合“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当作者前往湖心亭,看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便与其畅饮,把酒言欢,这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因此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体现了作者的雅趣。
结合【乙】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可知,当作者的行程被大学所耽误,他并没有因此而苦恼,而是被雪击打竹林的声音所吸引,便欣然聆听大雪敲击竹子的声音,并在这样的夜晚还能悠闲地看书,因此作者被雨雪所阻,仍在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的声音和悠闲自得地读书体现了他的雅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夜间下起了大雪。当时原本是准备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大雪所阻挡了。然而听着雪珠击打着竹林发出的铮铮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浏览一些书,还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实现。然而是行是止,任凭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本题11分)(2023·安徽阜阳·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38.(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即棹小舟入湖 (4)山色如娥
39.(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40.(3分)同为写西湖的游记,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但是【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醉”,你是如何理解这“醉”与“痴”的?
【答案】38. 撑(船)。 尽力,竭力。 就,便(立即,马上)。 眉(眉毛)。 39.(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 40.袁宏道的一个“醉”字,把赏景的欣喜、游湖的悠闲感情都包含其中;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2)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竭力。
(3)句意: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即:就,便(立即,马上)。
(4)句意: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娥:眉(眉毛)。
3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焉得:哪能;更:还;
(2)才:刚;举头:抬头;目酣神醉:指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及时间的提示“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可知,乙文描绘的是春天时的西湖,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动人,柔和的春风袭面,展现了春天的温馨美好,生机盎然,不禁使作者“醉”了起来,这其中蕴含着赏景的欣喜、游湖的悠闲。
从《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选择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观雪,故作者痴的是湖心亭的雪;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这处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故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上下全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容颜,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