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生活——《论语》十二章
(分值:95分 建议用时:70分钟)
(本题10分)(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分)《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 。它们都是 家经典著作。
2.(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 ( ) ②不知其旨也 ( )
3.(2分)翻译《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分)《虽有嘉肴》一文通过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教学相长”的?请简要说明。
5.(2分)请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三句中任选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本题14分)(2023·吉林松原·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②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①造次:急遽,仓促。②颠沛:流离困顿。
6.(2分)孔子名 ,字仲尼,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7.(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三十而立( )
8.(2分)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2分)把【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0.(2分)“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那么,你认为作为君子还应该有哪些风范?
11.(2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章,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其中哪种学习态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12.(2分)通过【甲】文中的相关语录和【乙】文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富贵观?它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本题10分)(2023·安徽芜湖·校联考模拟预测)【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取舍于其间。
(选自朱熹《训学斋规》)
【丙】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②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遽:匆忙,仓促。②比来:近来。③墙面:言以面向墙,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
13.(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 罔: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然后可以有得尔 得: (4)不能自执书卷 执:
14.(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15.(2分)【甲】语段中对于“学”与“思”的主张,在【乙】【丙】两个语段中都有体现,请简要分析。
16.(本题10分)(2023·山西朔州·校联考一模)在班级举办的“诗歌润人生 辞章慰心灵”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送东阳马生序
元末明初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辨其音 走进文本:与“同舍生皆被绮绣”中“被”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被甲枕戈 B.被宠若惊
(2)明其义 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悟其理 丰富思想:《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虚心求学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请从下面《<论语>十二章》(节选)中找出有此思想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句子:
赏析:
(4)取其精 学以致用:《送东阳马生序》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者将宋濂的① 和当前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引出“劝学”的主旨,意在② 刻苦学习。后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抒发了词人③ 的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本题8分)(2023·河南信阳·校考三模)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而》)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7.(2分)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习”是“按时温习”的意思,意在强调自觉学习,不幽实践。
B.“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用法相同,都是“快乐”的意思。
C.“思而不学则”中的“殆”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
D.“博学而笃志”中的“笃”是坚定的意思,“笃志”就是“坚定志向”的意思。
18.(2分)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解释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修身和别人的知不知没关系,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影响心境。
【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学习时,要抱定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提高。
【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坚定程度比一国军队的主帅都高,这突出了孔子对百姓志向的肯定。
19.(2分)孔子切闻而近思,请根据选文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分)儒家倡导修己以修身,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归纳如何才能做到修已。
【链接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节选自荀子《劝学》)
【链接材料二】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
(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注释】①蝡同“蠕”,泛指微动的样子。②禽犊:指馈赠的礼物。
(本题8分)(2023·黑龙江佳木斯·统考模拟预测)【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质讷:朴实敦厚。②苦渴:苦于。
21.(2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2)性质讷而好学 好:
22.(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3.(2分)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问题。其中,甲文第二章讲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第三章讲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则讲述要充分利用 学习。
(本题12分)(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丙】
与元九书(节选)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24.(3分)【甲】文中的“子”是指 (人物),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乙】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宋濂。
25.(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七十而从心所欲(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及五六岁( )
26.(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7.(2分)用【甲】的内容来印证【乙】【丙】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
B.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8.(2分)三篇选文都介绍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你从中汲取到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
(本题13分)(2023·广东汕头·校联考二模)【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29.(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甲】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
(2)我日三省我身( )
(3)思而不学则殆( )
30.(4分)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谈水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焯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渢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荀子·宥坐》)
31.(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乙】中的意思。
(1)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 )
(2)似善化( )
32.(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33.(2分)【甲】文中有“匹夫不可夺志也”,【乙】文中有“其万折也必东,似志”,两文都谈到“志”的内涵一样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10分)(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考一模)【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4.(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堪其忧 堪:
(3)益慕圣贤之道 益:
(4)腰白玉之环 腰:
35.(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6.(2分)【甲】【乙】两语段都提到了学习中应具备端正的态度,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生活——《论语》十二章
(分值:95分 建议用时:70分钟)
(本题10分)(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分)《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 。它们都是 家经典著作。
2.(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 ( ) ②不知其旨也 ( )
3.(2分)翻译《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分)《虽有嘉肴》一文通过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教学相长”的?请简要说明。
5.(2分)请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三句中任选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儒家 2. 坚定 味美 3.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类比论证(或设喻说理、比喻论证),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和“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教学相长)的论述。 5.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 学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们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②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择,选择。其,他们的。善者,优点。从,跟从,学习。而,表顺承。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联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本文运用类比论证,以嘉肴弗食就不知其旨来类比至道弗学就不知其善。进而引出后文对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得出观点:教学相长。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选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启示:在我们年幼的时候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学养,锻炼自己的才干。
示例二:选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启示:我们应该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示例三:选择“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启示:我们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这样才能进步。
【点睛】参考译文: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有嘉肴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 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本题14分)(2023·吉林松原·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②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①造次:急遽,仓促。②颠沛:流离困顿。
6.(2分)孔子名 ,字仲尼,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7.(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三十而立( )
8.(2分)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2分)把【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0.(2分)“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那么,你认为作为君子还应该有哪些风范?
11.(2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章,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其中哪种学习态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12.(2分)通过【甲】文中的相关语录和【乙】文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富贵观?它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6. 丘 春秋 7. 按时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8.B 9.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按仁德去办事。(意对即可) 10.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11.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12.①孔子的富贵观实际上就是义利观。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承认富贵是人的合理欲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反对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贵的取得要合乎道义,遵循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仁义高于富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把奉行仁义的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时:按时。
(2)句意: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士志于道”与“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转折关系,中间停顿;“未足与议也”句意完整。
因此断句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违仁:背离仁德;造次:匆忙;于是:在这种(紧迫)情况下;颠沛:颠沛流离时。
10.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示例: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内容可知,君子应常自我反省、安贫乐道和意志坚定。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据此可知,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结合【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等内容可知,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每个人合理欲望,但孔子反对用不正当的方式追求富贵。
第二问,结合“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可知,孔子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更重要,仁义要高于富贵。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疑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本题10分)(2023·安徽芜湖·校联考模拟预测)【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取舍于其间。
(选自朱熹《训学斋规》)
【丙】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②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遽:匆忙,仓促。②比来:近来。③墙面:言以面向墙,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
13.(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 罔: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然后可以有得尔 得: (4)不能自执书卷 执:
14.(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15.(2分)【甲】语段中对于“学”与“思”的主张,在【乙】【丙】两个语段中都有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收获 拿着 14.(1)大概读书首先要熟读,让书里的话都好像从我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一样)。(2)亲自参与战事,没有空闲读书。 15.【乙】语段强调首先要熟读书,然后对书中的内容精心思考,领悟其中道理;对于书中道理有疑惑时,静心思考,不仓促下结论。【丙】语段强调通过学习可以领悟到书中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道理;同时要以读书所得反思之前的行为,发现不对之处。(意思对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
(3)句意: 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得,收获。
(4)句意: 不能亲自拿着书卷;执,拿着。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使,让;若,好像;之,的。
(2)躬,亲自;暇,空闲。
1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根据乙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知,语段强调首先要熟读书,然后对书中的内容精心思考,领悟其中道理;根据丙文“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可知,作者认为,对于书中道理有疑惑时,静心思考,不仓促下结论。根据“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可知,丙文语段强调通过学习可以领悟到书中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道理,根据“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可知,要以读书所得反思之前的行为,发现不对之处。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乙】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
【丙】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16.(本题10分)(2023·山西朔州·校联考一模)在班级举办的“诗歌润人生 辞章慰心灵”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送东阳马生序
元末明初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辨其音 走进文本:与“同舍生皆被绮绣”中“被”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被甲枕戈 B.被宠若惊
(2)明其义 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悟其理 丰富思想:《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虚心求学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请从下面《<论语>十二章》(节选)中找出有此思想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句子:
赏析:
(4)取其精 学以致用:《送东阳马生序》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者将宋濂的① 和当前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引出“劝学”的主旨,意在② 刻苦学习。后者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中,抒发了词人③ 的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案】(1)A
(2)①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②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4) 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 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 实现收复中原。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同舍生皆被绮绣”中“被”的读音和词义:pī,同“披”,穿着。
A.句意: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被,pī,同“披”,穿着;
B.句意: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被,bèi,遭受;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盖,发语词,大概。之,的。若此,像这样。
②以是,因此。多,大多。以,把。假,借。余,我。因得,因此得以。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是: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由此可选择的句子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体现了虚心求学的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句可知,作者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句写出了诗人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本题8分)(2023·河南信阳·校考三模)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而》)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7.(2分)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习”是“按时温习”的意思,意在强调自觉学习,不幽实践。
B.“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用法相同,都是“快乐”的意思。
C.“思而不学则”中的“殆”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
D.“博学而笃志”中的“笃”是坚定的意思,“笃志”就是“坚定志向”的意思。
18.(2分)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解释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修身和别人的知不知没关系,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影响心境。
【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学习时,要抱定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提高。
【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坚定程度比一国军队的主帅都高,这突出了孔子对百姓志向的肯定。
19.(2分)孔子切闻而近思,请根据选文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分)儒家倡导修己以修身,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归纳如何才能做到修已。
【链接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节选自荀子《劝学》)
【链接材料二】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
(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注释】①蝡同“蠕”,泛指微动的样子。②禽犊:指馈赠的礼物。
【答案】17.B 18.丙 19.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和“知新"。要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20.①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②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善于思考;③用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卖弄学问;④明白义理,先完善自我后推及旁人;⑤广泛学习,要熟读经典,并深思熟虑,加以问辩。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B.“不亦乐乎”中的“乐”是形容词,“快乐”的意思,“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快乐”的意思。两个“乐”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解有误。理解应是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自己,而不是突出孔子对于百姓志向的肯定。
故选丙。
19.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类梳理和理解。
“切闻而近思”的意思是“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题目已明确聚焦“重视思考”。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从所选七章语录中筛选出与思考相关的内容,即第②③章。第②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虽然没有“思”这个词,但想要“知新”就离不开独立思考,因此这一章也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温故”的过程就是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的过程,“知新”就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第③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因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借助文言文阅读积累疏通选文和链接材料的文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与“修己”“修身”相关的信息。
根据选文第⑤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由选文第⑦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发问,善于思考;
由链接材料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可知,要用自己的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卖弄和哗众取宠;
由链接材料二“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要先明白义理,然后以修其身,再推及旁人;由“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可知,熟读经典,应深思熟虑并进行问辩。
(本题8分)(2023·黑龙江佳木斯·统考模拟预测)【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质讷:朴实敦厚。②苦渴:苦于。
21.(2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2)性质讷而好学 好:
22.(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3.(2分)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问题。其中,甲文第二章讲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第三章讲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则讲述要充分利用 学习。
【答案】21.(1)以……为快乐;(2)喜爱。 22.(1)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2)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23. 兴趣 时间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乐:以……为快乐。
②句意: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好,喜欢。
2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温:温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为(wéi):动词,做,担任。矣:语气词,表陈述。
(2)见:同“现”,表露出来。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结合乙文“苦渴无日”可知,从学者认为没有时间读书。结合原文“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董遇告诉他们要抓紧空余时间,如冬天、夜间、雨天的时候读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乙】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要先读百遍。”说:“读书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是平日中的空闲时间。”
(本题12分)(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脉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丙】
与元九书(节选)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24.(3分)【甲】文中的“子”是指 (人物),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乙】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宋濂。
25.(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七十而从心所欲(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及五六岁( )
26.(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7.(2分)用【甲】的内容来印证【乙】【丙】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
B.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8.(2分)三篇选文都介绍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你从中汲取到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
【答案】24. 孔子 儒(家) 明代(元末明初) 25. 跟从 拿着 等到 26.因为内心有足以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穿不如人。 27.D 28.孔子: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要早立志。学习要循序渐进。
宋濂:学习要勤奋刻苦。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专注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白居易:学习要早立志。学习要勤奋刻苦。
【解析】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这里的“子”指的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到七十岁做事才能跟从内心的想法,不会越过规矩。从:跟从。
(2)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持:拿着。
(3)句意:等到五六岁。及:等到。
2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以:因为。中:心中。足乐者: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不知:不觉得。口体之奉:吃穿的享受。不若:不如。
2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内涵。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意思是: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这里体现的是求学之艰辛。“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这体现的是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这两句搭配不恰当;
B.“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意思是: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体现的是我求学追求精神的满足,不在乎物质的富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这体现的是获得荣华富贵需要用正当的手段。因此这两句搭配不当;
C.“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的意思是: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这体现的是我生来与文字有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这里体现的是爱好学习的意义。因此这两句搭配不当;
D.“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的意思是: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这里体现的是年少就有志向,且学习刻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这里也是体现年少就有志向,刻苦学习。这两句体现的观点一致,搭配恰当;
故选D。
28.本题考查谈启示。可从人物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来分析。
例如:从【甲】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在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应早立志,活到老,学到老;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我们应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从【乙】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学习贵在勤奋刻苦,外在环境再艰苦也不应影响到学习,而应专注学习。
从【丙】文“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可知,学习应勤奋刻苦,年少就应确立志向。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乙】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丙】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等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作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作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
(本题13分)(2023·广东汕头·校联考二模)【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29.(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甲】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
(2)我日三省我身( )
(3)思而不学则殆( )
30.(4分)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谈水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焯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渢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荀子·宥坐》)
31.(2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乙】中的意思。
(1)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 )
(2)似善化( )
32.(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33.(2分)【甲】文中有“匹夫不可夺志也”,【乙】文中有“其万折也必东,似志”,两文都谈到“志”的内涵一样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9. 生气、恼怒 自我检查 疑惑 30.(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2)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31. 与:同“予”,给予 善化:善于教化 32.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33.【甲】文中的“志”,是“志向、理想”的意思,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乙】文中的“志”,是“意志”的意思,赞扬了水历经千曲万折却一定东流的顽强意志。
【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别人不了解我,我去不生气。愠,生气、恼怒。
(2)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
(3)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
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故,旧的短语。而,表顺承,就。可以,可以凭借。为,做。
(2)择,选择。善者,优点。其,他的。
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水广泛地哺育各种生物,而没有自己的目的。与,同“予”,给予。
(2)句意: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善化,善于教化。
32.考查断句。句意:如果掘开堤岸,使水流通,水就会奔腾而流,好像回响应声而起一样。水流往百仞深的山谷而不害怕,就好像君子的勇敢坚毅。断句为: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33.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匹夫不可夺志也”意为: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志”是志向,理想的意思。作者认为,三军的主帅可以改变,但普通的人志向却不可改变。一个人立定志向比三军确定主帅还要重要。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
乙文“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意为: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志”的意思是意志、信念。水虽然历经千折万转,却始终向东,表现了作者对水顽强意志的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孔子看向东流去的水。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水广泛地哺育各种生物,而没有自己的目的,就好像君子高尚的道德。水流向下,曲折变化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好像君子的高义。水流汹涌不竭尽,就好像君子做事有根本的原则。如果掘开堤岸,使水流通,水就会奔腾而流,好像回响应声而起一样。水流往百仞深的山谷而不害怕,就好像君子的勇敢坚毅。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本题10分)(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考一模)【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4.(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堪其忧 堪:
(3)益慕圣贤之道 益:
(4)腰白玉之环 腰:
35.(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6.(2分)【甲】【乙】两语段都提到了学习中应具备端正的态度,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答案】34. 同“悦”,愉快 能忍受 更加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35.(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养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36.(1)学习要勤奋刻苦。甲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按时复习,及时温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体现学习要立下坚定志向,不为难怕苦。乙文:借书、抄书,天气寒冷依然坚持按时归还,不讲究吃穿。
(2)学习要热爱。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学习要热爱,最好能够以学习为乐。乙文:学习要苦中悟乐,虽然生活艰苦,条件简陋,但宋濂依然认为学习有足够的快乐。
(3)学习要虚心请教。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乙文:学习要诚恳踏实,请教老师,态度恭敬,站在老师旁边,弯腰侧耳。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②句意: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③句意: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益:更加;
④句意:腰间佩戴着 环。腰: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罔:迷惑;殆:疑惑;
②寓:寄居;日:每天;鲜肥:新鲜肥美。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文“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以及“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知学习上一定要勤奋刻苦,立下目标;结合乙文中作者借书和抄书,而且抄写完后按时归还,这样日积月累,勤奋刻苦,可得出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上要勤奋刻苦;
结合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可知学习一定要热爱,并且从中培养兴趣;结合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作者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同学,但是他却能在学习中感悟到快乐,也就不去计较物质上的贫困了,可得出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要热爱,培养自己的兴趣;
结合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可知学习时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好处,进行学习;结合乙文中作者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态度谨慎,虚心好学,这样才最终有了一些收获,可得出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要虚心请教他人,让自己变得更好。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乙】我年幼时就爱学习。……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 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