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梅岭三章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14:13: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4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梅岭三章
了解作者
陈毅(1901.8.26—1972.1.6),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了解背景
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十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这三首带有绝笔性质的诗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本文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6年冬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因担心不能脱险,在危急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
生字词
词语解释
1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2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3
旌旗: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4
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作“腥风血雨”。
5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本文关联知识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或是主题相同,或是内容相关,或是空间、时间上的相近),目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文体知识 组诗
课文分层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展望未来—将来
勉励战友—现在
回首征程—过去
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诗人以诗明志、革命到底的决心。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01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02
设问、借代、比喻
03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断头:写出了诗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招:体现了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
斩: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
诗中哪些关键词能体现这种精神?
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哪个典故?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这里活用了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崇高品质。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第一首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首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首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革乐观主义精神。
D
课堂笔记
教师总结
这三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