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五》是统编教材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本课时学习第一、三、四板块。
第一个板块“交流平台”的主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对六年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归纳与总结,为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板块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
第三个板块“书写提示”编排了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对比、交流发现赵孟頫楷书作品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养成写好字的习惯。
第四个板块“日积月累”编排了四句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引导学生体会创新的价值,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名言的理解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一)分享自己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倾听其他同学分享的学习习惯,产生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热情。
(二)欣赏赵孟頫的《三门记》,通过与其他书法家作品的对比,了解赵孟頫楷书的特点。
(三)理解、运用四句关于创新的名言,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学准备:课件、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总结学习好习惯
1.走进“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看看这四位同学都提到了哪些好习惯。(相机板书:
浙江小学语文最新课例精选
良好的学习习惯)
(2)看文字、听录音、总结学习习惯。(相机板书:多读课外书、做批注、习作修改、勤学多问)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
(1)引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好处,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你肯定也受益匪浅,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了工具书。
预设二: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时候,我对书中提到的例子,很感兴趣,就上网查了资料。
预设三:在习作的时候,我先列提纲再写作文,提高了写作效率。
3.小组交流良好学习习惯。
(1)小组交流。每人分享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组长记录。
(2)小组派代表汇报,后面的小组补充汇报。
预设一:阅读时摘抄好词好句,运用到作文中,可以让作文更精彩。
预设二:坚持每天写日记,可以积累习作素材。
预设三: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记笔记,可以加深印象。
(相机板书:列提纲、写日记……)
(3)小结。原来我们已经养成了这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方面的习惯有摘抄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带着问题去读书等,写作方面的习惯有留心观察生活、坚持写日记、写完后修改等,课堂学习中的习惯有认真倾听、及时做课堂笔记等-这些好习惯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4.总结展望。
六年的小学生活,我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这些学习习惯能够一直伴随着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越来越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书写提示”,走进赵孟頫楷书
1.回顾认识的书法家。
(1)欣赏五年级上册介绍的欧阳询作品、五年级下册介绍的颜真卿作品、六年级上册介绍的柳公权作品。(出示书法作品)
(2)小结。欧阳询的书法用笔方正,结构严谨;颜真卿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柳公权的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他们的书法各有特色。
2.认识赵孟頫。
(1)简介赵孟頫。赵孟頫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一起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2)欣赏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三门记》。(出示赵孟頫的《三门记》)
(3)自主阅读《三门记》(局部),不认识的字对照教材右边的印刷体。
3.对比了解赵孟頫书法特点。
(1)整体对比。对比赵孟頫和其他三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同桌两人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气势方面说说有什么不同。
预设:赵孟頫的字看起来更秀丽、柔美。
(2)细节对比。找出赵孟頫作品和其他三位书法家作品中都有的一个字-“天”,进行对比。(出示“天”字)
预设:赵孟頫的字更加平正宽绰、稳健大方。
进一步对比赵孟頫的“玄”和柳公权的“玄”。(出示“玄”字)
预设:赵孟頫的字运笔自然,有行书的笔意。
(3)小结。赵孟頫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正,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4.欣赏赵孟頫的其他作品。
5.联系你平时的书写经验,交流从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赵孟頫的作品进行临摹。
(三)学习“日积月累”,培养创新精神
1.读顺名言。
(1)自由读。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音。
(3)齐读。
2.读懂名言。
(1)同桌之间试着说说句子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2)提出疑难,全班讨论解决。
预设一:引导学生联系“山穷水尽”的意思,知道“穷”是指事物达到了极点.
预设二:通过查工具书,知道“苟”是“假设、如果”的意思。
预设三:教师补充资料,告知学生“青”“蓝”分别是指“靛青”和“蓝草”-教师补充《荀子·劝学》原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整句话意思。
预设四:通过查工具书,知道“法”是动词“效法”的意思;学生通过组词
“周全”,理解“周”是指把事情做好。
(3)小结。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联系旧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相机板书:联系旧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4)揭示道理。这几句话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创新和变通)从每一句话的哪些词中读出了创新和变通?
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变通”“新”“青于蓝”“不必法古”“不必循旧”。
(5)小结。借助关键词,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板书:借助关键词)
3.积累名言。
小组内用接龙读、对读等形式反复诵读句子,并背诵。
4.运用名言。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读一读,填一填。(填序号)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1)梅兰芳8岁开始学艺,先后拜多位先生为师。他天赋异禀,加上勤奋好学,最终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这真是“___________”啊!
(2)这里原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如今已成了有名的富裕乡,正所谓“___________”。
(3)古人说:“___________。”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对社会有帮助,我们就应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
(2)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创新和变革的眼光。联系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选择一句名言,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四)课堂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欣赏了赵孟頫的书法作品,知道了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