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 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
C.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
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H2O B.铜Cv
C.氯CL D.镁离子Mg+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液氢中,分子静止不动
C.液氢变成气态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均分为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
4.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符号是( )
A.H2 B.N C.H2O D.He
5.青少年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这里的“锌”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6.“Hg”的元素名称为( )
A.汞 B.贡 C.银 D.氢
7.下列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端午时节粽飘香一—分子不断运动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一—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一—氢氧化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物质的分子种类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把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一会后,乒乓球能鼓起来 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 水结冰后不能流动 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后,分子停止了运动
C 黑板上的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体积减小
A.A B.B C.C D.D
9.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
A. B.
C. D.
10.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冰水属于纯净物,从微观上看是因为只含有一种分子
D.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11.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 )
A.体积增大 B.间隔增大 C.质量增大 D.个数增多
12.华为5G技术引领全球,华为手机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半导体材料——硅。元素周期表中硅元素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硅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4
B.硅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D.硅元素与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最早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元素。碳元素在地球上虽然广泛分布,但其含量不足0.03%。
碳元素是一切有机体骨架的组成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约占18%。主要以有机含碳化合物形式存在,如糖类、蛋白质等。人体中的无机含碳化合物种类较少,在血浆中主要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H2CO3/HCO3-)的形式存在,人体细胞通过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碳元素在人体内的另一种无机形式。
迄今为止,发现了15种碳原子,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如图1所示的同一个“格”,其中C-12和C-13属于稳定型,考古研究中,通过测定C-14含量估算古物的年代。
20世纪起,人类对碳元素的认识突飞猛进。下表列出了与之相关的主要事件:
时间 40年代 1967年 1969 年 1985年 1991年 21世纪
事件 发现C-14 发现六角金刚石和单斜超硬碳 发现银白色的白炭 发现富勒烯的第一个成员C60(图2) 发现碳纳米管(图3) 从石墨中剥离出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石墨烯(图4)
碳的这些新型结构的发现和性能研究的发展,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有 种。
(2)关于图1所示的相关信息分析,错误的是 。
A 原子序数为6 B 电子数为12 C 元素符号为C
(3)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C-12和C-13的不同点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电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4)在20世纪有关碳的重大发现中,有一项与其它不同,它是 。
(5)C60的含义是 。
14.下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氯元素、钠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示意图D中的x=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 。
15.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探究】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1~2滴无色酚酞溶液,向试管口的脱脂棉上滴一些浓氨水,再用橡胶塞将试管口塞住(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了 。
【反思评价】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同学们的改进实验的优点有 (写一条)。
【继续探究】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内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胶塞(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NH3),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
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讨论交流】过一会儿后,实验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白烟最浓厚的位置在 (选填“a”、“b”或“c”)处。
【拓展延伸】实验中产生白烟的文字表达式为 。
16.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仔细观察后回答相关问题:
(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
(2)微粒 的符号为 。
(3)11、17号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填选“分子、原子、离子”)。
(4)上表中所列出的6种第三周期元素中共有 种非金属元素。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向右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5)C和Ar属于不同种元素,其根本原因是 。
(6)写出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一种阳离子符号 。
(7)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可能相似,下列各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
A.Mg和He B.F和Cl C.He和Ar
17.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始于一些学者对宏观现象的解释,从而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得出分子的有关性质。现将一个米粒大小的品红颗粒放入装有80mL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品红颗粒在静止的水中扩散,最终烧杯中的水全部变红且颜色均匀。通过上述现象说明学者得出的对应结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铈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2.【答案】A
【解析】【解答】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A正确;
B.铜元素符号为Cu,遵循“一大二小”的书写原则,则B错误;
C.氯元素符号为Cl,遵循“一大二小”的书写原则,则C错误;
D.镁离子的符号为 Mg2+,则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其分子;
B.元素符号的书写遵循“一大二小”的原则;
C.元素符号的书写遵循“一大二小”的原则;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3.【答案】D
【解析】【解答】A. 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不符合题意;
B.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液氢中氢分子也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故不符合题意;
C. 液氢变成气态,过程是物理变化,是氢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种类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D.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分析: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
4.【答案】D
【解析】【解答】A、H2表示氢气,一个氢分子,不能表示氢原子,A不符合题意;
B、N表示1个氮原子或氮元素,B不符合题意;
C、H2O表示水分子,C不符合题意;
D、He表示1个氦原子,氦元素,还能表示氦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做题时要熟记化学式的含义及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要能表示一种物质要求这种物质必须是由原子构成。
5.【答案】C
【解析】【解答】青少年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这里的“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素定义分析,青少年缺锌是指元素。
6.【答案】A
【解析】【解答】由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可知:元素符号Hg的元素名称是汞.
故答案为:A
【分析】“Hg”是“汞”的名称.
7.【答案】C
【解析】【解答】A、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为氧分子,故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D、氧气和液氧都是有氧分子构成,故都支持燃烧,说明分子种类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分子分成原子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分析;
D、根据同种分子性质相同分析。
8.【答案】C
【解析】【解答】A、把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一会后,乒乓球能鼓起来,微观解释是分子受热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则水结冰后不能流动,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后,分子仍然在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黑板上的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故C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存在间隔,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占据分子之间间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很小,热胀冷缩或物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隔的改变,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9.【答案】B
【解析】【解答】A、质子数小于电子数,A错误;
B、质子数=电子数,是原子,B正确;
C、质子数大于电子数,C错误;
D、质子数大于电子数,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原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大于电子数。
10.【答案】D
【解析】【解答】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水和过氧化氢是不同种分子,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分子运动到缉毒犬鼻子,缉毒犬闻到了气味。不符合题意。
C、冰是固态的水,从微观上看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1种水分子,所以是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分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11.【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气体分子体积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气体分子质量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气体分子个数增多,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2.【答案】D
【解析】【解答】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14,故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4,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B、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O、Si、Al、Fe、Ca,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D、硅元素的核外电子数是14,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是6,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13.【答案】(1)两
(2)B
(3)C
(4)发现C-14
(5)这种富勒烯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解析】【解答】(1)碳在人体中以有机含碳化合物形式存在,如糖类、蛋白质等,也有无机含碳化合物,存在形式有两种。(2)A 原子序数为6,说法正确;
B 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6,说法不正确;
C 元素符号为C,说法正确;
故填:B。(3)A 、C-12和C-13质子数均为6,说法不正确;
B 、C-12和C-13质子数相同,故电子数相同,说法不正确;
C 、C-12和C-13质子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中子数不同,说法正确;
故填:C。(4)在20世纪有关碳的重大发现中,有一项与其它不同,它是:发现C-14。(5) C60的含义是:这种富勒烯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分析】(1)人体中含有18%的碳元素,是一切有机体骨架的组成元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碳元素在人体内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无机形式,在血浆中主要以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的形式存在;
(2)图一是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由此可知碳元素的原子序数是6,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碳元素的元素符号是C;
(3)C-12和C-13都属于碳元素,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中子数不同;
(4)20世纪有关碳的重大发现中,C-14的发现与其它发现不同,通过测定C-14的含量可以估算古物的年代;
(5)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原子的个数。C60是指一个富勒烯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14.【答案】11;35.45;8;B 和C;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解析】【解答】(1)由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可知,方格的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序数,最下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填:11,35.45;
(2)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中可知,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由示意图D可知,该元素为氩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得失电子,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2+8+X,解得X=8;
(3)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A、B、C、D中只有B、C的质子数相同,故二者属于同种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A和B两种粒子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个,既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分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5.【答案】C、B、A处的无色酚酞溶液依次变为红色(合理即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环保(节约药品)(合理即可);c;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解析】【解答】实验结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1~2滴无色酚酞溶液,向试管口的脱脂棉上滴一些浓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C、B、A处的无色酚酞溶液依次变为红色(合理即可),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反思评价: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同学们的改进实验密封、所用药品量更小,故优点有环保(节约药品)(合理即可)。
讨论交流: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小,故分子运动速率更快,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白烟最浓厚的位置在c处。
拓展延伸: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文字表达式:氯化氢+氨气→氯化铵。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色。
16.【答案】(1);得到
(2)S2-
(3)离子
(4)四种;最外层电子数由1~8(1~2)依次增多
(5)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6)Na+(或Mg2+、Al3+)
(7)B;C
【解析】【解答】 (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2)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为16,是硫元素,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2个,即得到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故该微粒表示的符号为:S2-;(3)11元素是钠元素,17号元素是氯元素,故11、17号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氯化钠由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所以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氯离子和钠离子;(4) 表中所列出的6种第三周期元素的名称分别是:镁、铝、硅、磷、氯、氩。由名称可知,共有4种非金属元素。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向右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由1~8依次增多;(5)C和Ar属于不同种元素,其根本原因是质子数不同;(6) 氖原子核外电子第一层有两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一种阳离子符号为:Na+(或Mg2+、Al3+);(7) A、Mg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H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为2,虽然两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完全不同。He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而Mg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 B、F和Cl位于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C、He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稳定结构,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Ar质子数为18,最外层电子达8电子稳定结构,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故答案为:BC。
【分析】元素周期数为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元素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17.【答案】品红颗粒在静止的水中扩散,证明品红颗粒可分,说明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最终烧杯中的水全部变红且颜色均匀,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解析】【解答】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具有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隔的特点。所以品红颗粒在静止的水中扩散,证明品红颗粒可分,说明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最终烧杯中的水全部变红且颜色均匀,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