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三.各美其美:当代中国的文化崛起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
开始传入中国
日趋兴盛
渐趋本土化
形成不同宗派
完成本土化
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一)佛教的中国化
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
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
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禅宗 达摩 “禅”即“坐禅”或“禅定”,是静坐沉思。
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材料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2. 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三武一宗灭佛原因?
(1)传播原因:
①时代背景: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②教义: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因果报应、轮回之说,给现实生活中受尽折磨灾难的人民以企望。
③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④名士:党锢之祸后,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质疑儒学,崇尚玄学和佛学。
⑤民众:痛苦无奈,求佛慰藉。
(2)灭佛原因:
①士兵官吏浮于人事;
②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
③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④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一)佛教的中国化
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涛、
北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帝李炎、
后周世宗柴荣
(1)积极: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的影响,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消极:
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一)佛教的中国化
①隋唐时期是宗派佛教独立自主发展阶段,禅宗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华文化的特性,合乎中国的理论和中国的习惯,所以至宋朝,禅宗便完全变作中国的本位理学。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整合的过程。
佛教中国化的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
(一)佛教的中国化
4.你对佛教的中国化有哪些认识?
明末清初
"西学东来"
帝国时代
晚清(近代以来)
真正意义上的
“西学东渐”
转型时代
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利玛窦
“西学东渐”第一人
汤若望
南怀仁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派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概念】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1)表现: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共同翻译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
汤若望
南怀仁
科普
著作
(2)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扩张;
②罗马教会致力于复兴罗马教廷势力,努力向海外发展;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④皇帝的支持。
材料: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积极:①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局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3)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影响: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2)表现:
鸦片战争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甲午战争后 20世纪初 1915年后 俄国十月革命
和五四运动后--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翻译西方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曾国藩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
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创立民国
颁布约法
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李大钊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
2.19世纪中叶or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器物层
制度层
思想文化层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教育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
2.19世纪中期or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3)19世纪中叶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推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革命和改革)的层层深入;
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
思想文化上冲击了传统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以及
近代教育的发展。
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⑤总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思考】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晚清民初西学东渐有何差异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小结: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的西学东渐:
(二)西学东渐
(一)佛教的中国化
↘指出中华文化交流发展的特点?
特点: 阶段性明显; 突出的包容性; 主动→被动→主动.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
(二)中学西传:对欧洲的影响
韩国谚文
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
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
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
越南喃字
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时间:前4世纪—公元3世纪
概况: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
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
1.汉字:
时间:公元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概况: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儒学成为官学。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
材料: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 《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
2.儒学:
时间:大约4世纪以后
概况: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
鉴真东渡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 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
3.佛教:
朝鲜: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越南 河内文庙——国子监
材料: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唐朝 日本
政治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郡县制 制定律令,神化天皇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国、郡、县
经济 均田制、租庸调制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
4.社会制度:
5.其他(社会生活):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唐长安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
日本、朝鲜等国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
受唐文化的影响。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
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类别 时间 中学东传·史实概况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文化传播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朝鲜—彦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
4世纪以后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3-5世纪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7世纪
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
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的影响
四 大 发 明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其他 8世纪后(唐朝),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欧洲人借鉴中国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科技、文
学等成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二)中学西传:对欧洲的影响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大国辐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史实
前4-3世纪 3-5世纪 隋唐 宋代 14-15世纪 16-18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汉字基础上,各国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朝鲜:彦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
儒学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4世纪后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制度: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造纸术西传:唐朝时间8世纪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四大发明: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传入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明成祖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联系。
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科技、文学等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三.各美其美:当代中国的文化崛起
截止2019年12月,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为上中国空间站欧洲宇航员苦学中文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一份他签名的中文贺信中表示:“我很欣喜地看到中国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作出了重要贡献。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让我们继续将这种不朽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集思广益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杨文,等.战疫让东方智慧绽放新魅力[N]中国青年网,2020-11-24.
美国纽约曼哈顿上西区巴诺书店,一名读者在中国图书专柜挑选书籍
A
A
A
B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鉴往知来
第2课小结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