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作业检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作业检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1:31:51

文档简介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作业检查试卷
一、积累(18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七年级已经悄①   (A.qiāo B.qiǎo)然离去,八年级的开篇里我们翘②   (A.qiáo B.qiào)首以待世界和自我的新变化。身边的 xuān xiāo ③   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方向。但一颗爱好生活和未来的心灵会带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qì yǔ xuān áng④   的姿态,是我们给予年轻的自我最好的新学年礼物。
2.诗文默写。
古诗文中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表现力。诗中设问,波澜起伏,情趣盎然。有人生哲理,“问君何能尔?①   ”(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浓浓乡思,“②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有孤独怅惘,“夕阳西下几时回?③   , _ ”(晏殊《浣溪沙》)。以典入诗,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王绩以“④   ,   ”(《野望》)写出自己精神得不到慰藉的苦闷;李贺以“⑤   ,   ”(《雁门太守行》),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3.(2023七下·抚顺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活板》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B.《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陋室铭》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D.《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4.下列选项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是古代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是唐时边塞的一个小国。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指冠礼,古代男子十八岁行此礼,表示成年。
5.根据下面“穷”字的字义演变过程,推测“穷”字的本义。
二、阅读(39分)
名著阅读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三项任务。
【任务一:把握采访行程】
6.阅读纪实作品,要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下面是同学整理的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期间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主要行程,请补全横线处的内容。
①   (填地名) ②   (填人名)
7.《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请你从下列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相关内容,参照示例,说说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A.极度匮乏的物资供应 B.部分少数民族的不理解
示例:我选择(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艰苦历程,沼泽地带经常大雨连绵不断,没有树木遮阴,红军风餐露宿,几乎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许多人陷入沼泽之中牺牲,但红军最后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靠的是坚 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我选   ,   
8.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对周恩来的评价是:“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请结合周恩来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学作品阅读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张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9.第②一④段从形、色方面刻画了木棉花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10.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11.第⑦段中“目光所及之内”和“目光所及之外”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12.有人认为文章量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②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③“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⑤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⑥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节选自《邓稼先》)
【材料二】
现今的初中生大多以哪些人作为偶像 某区教育部门分别在2018年和2023年,对辖区内初中生的偶像情况进行了调查,如图所示:
【材料三】
①偶像观,就是对于偶像崇拜的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崇拜什么样的人。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张超,训练时突遇飞机故障,在生死边缘的4.4秒仍试图挽救战机;大学生村官秦玥飞放弃“耶鲁毕业生”的优渥生活,毅然扎根乡村,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中的消防员们“明知山有火”,仍背上灭火装备走出“最美的逆行”……他们恪守和实践着宝贵的精神品质,成为社会中最温暖人心的力量,是我们最值得崇拜的偶像。
(节选自“学习强国”平台,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一】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问句表现作者对邓稼先的理解和关心、怀念和崇敬之情。
B.第③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富有感染力,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
C.第⑤段“要将只手撑天空”中“撑”字表现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的形象。
D.选段引用“五四”歌词,是为了突出“我”的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4.对【材料一】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深处,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B.暗示科研工作者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C.正面描写邓稼先工作的艰辛,烘托他为国献身的品质。
D.引用此文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恍若眼前。
15.【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请你联系三则材料,谈谈青少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偶像观。
古诗文阅读
这三篇短文都写于苏轼政治失意之时,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苏轼生活的一些真实细节。不管是随手记录的文字,还是写给友人的短笺,都那么饶有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陶诗》
【乙】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田家乐》
【丙】某①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②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注释】三篇短文为作者被贬黄州、汝州时所作。①某:与后文的“公”都是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②黑牡丹:牛的戏称。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方欲人求之 (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 田 五 十 亩 身 耕 妻 蚕 聊 以 卒 岁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19.阅读三篇短文,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苏轼形象。
三、作文(40分)
20.生命因为有过程越发坚强,生存因为有过程潜能无限,生活因为有过程绚丽多彩是一种享受,目送你到达更远的地方。
请以“享受这过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具有真情实感;⑵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⑶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A;喧嚣;器宇轩昂
【知识点】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1) 悄然拼音:qiǎo rán,释义是忧愁的样子;形容寂静无声。
(2)翘首以盼读音:qiáo shǒu yǐ pàn,意思是仰着脖子等待着出现,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某物的出现。比喻人们期待分别久了的亲人、朋友来到自己身边的急切心情。
(3)喧嚣拼音是:xuān xiāo,是指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吵闹、喧哗。
(4)器宇轩昂的读音为:qì yǔ xuān áng,该成语指风度气概高敞豁达,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样子;
故答案为:(1)B(2)A(3)喧嚣 (4)器宇轩昂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心远地自偏;日暮乡关何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报君黄金台上意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偏、暮、薇。
故答案为:心远地自偏 ;日暮乡关何处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报君黄金台上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辨析。《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出自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爱莲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历法;地理;礼俗
【解析】【分析】]ACD错误。
B正确,A项"元丰"是年号纪年法;C项"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这里指作者的使者身份; D项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5.【答案】本义:身居洞穴,身体弯曲,不自由。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穷”在古文字中都是写作一个人“躬”身在“六”中的形状,描绘出了穷困的生活环境。“躬”是弯身如弓,既是对他人的恭敬状,也是穷苦人的身形。因此“躬与穷”相通,都是穷困状。据此可推测"穷”造字本义为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后引申为物质上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又引申为追究、终结、尽、完等。
故答案为: 身居洞穴,身体弯曲,不自由。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根据已知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一般答案会在材料当中。
【答案】6.延安;彭德怀【任务二:感受红军精神】
7.B;彭德怀带领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红军病的病,饿的饿。当地农民鼓励红军,他们从地下挖出藏起来不让白军知道的粮食给红军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能在危机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务三:点评红军人物】
8.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在“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右派政变后,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他终于“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周恩来的人生经历就是知识分子投入革命斗争的实例。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史实分析。
6.本题考查对名著细节的把握。平时在阅读时,要注意书中的细节。斯诺于6月初从北京出发,坐火车到达西安府,离开西安府后,到达延安;于8月到达预旺堡,采访彭德怀。
故答案为:延安、彭德怀
7.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解题时,从三项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名著中的内容谈谈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例如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能克服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故答案为:B;彭德怀带领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红军病的病,饿的饿。当地农民鼓励红军,他们从地下挖出藏起来不让白军知道的粮食给红军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能在危机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故答案为: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在“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右派政变后,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他终于“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周恩来的人生经历就是知识分子投入革命斗争的实例。
【答案】9.形:俊逸挺拔、硕大肥厚;色:鲜红艳丽
10.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情感浓烈,讴歌金沙江边的木棉花无处不在的美丽与贡献、朴实、隐忍的精神气度。
11.目光所及之内:木棉花开花时赏心悦目,凋零后实用可口。
目光所及之外:木棉花给人以“张扬美好,摒弃丑陋”“勇敢绽放”的生命启示。
12.示例一:不能删。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第⑨段可以看成是“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结构上,删去第⑨段之后,文章在“陪伴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拟人;排比;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按照题意,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第②~④段主要从形、色两方面深入刻画了木兰花的特点.第②段描写了木棉花“俊逸挺拔”的身姿,第③段表现了木兰花“鲜红艳丽”的特点,第④段写出了木兰花“硕大肥厚”的花朵.其中“俊逸挺拔”和“硕大肥厚”都描写的是木棉花“形”上的特点,“鲜红艳丽”则描写出木棉花“色”上的特点。
故答案为:形:俊逸挺拔、硕大肥厚;色:鲜红艳丽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画线句子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用它的静默付出…”形成了强烈的排比效果,娓娓道来。该句也将木棉花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和神态,它“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静默付出”,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情感浓烈,讴歌金沙江边的木棉花无处不在的美丽与贡献、朴实、隐忍的精神气度。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中原句为: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紧接着,作者继续阐述道“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内,作者带我们看到开花时木棉花的俊俏大气,凋零后木棉花作为美食的实用可口.深入挖掘文章主旨,可以体会到作者不仅在文章中赞扬了木棉花外在上的美,更歌颂了它内在的品质,它不惧他人的眼光,勇敢绽放,并提出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木棉花的美,在目光之外,在我们视野所及之外,更多的是它张扬美好,勇敢绽放的生命启示。
故答案为:目光所及之内:木棉花开花时赏心悦目,凋零后实用可口。目光所及之外:木棉花给人以“张扬美好,摒弃丑陋”“勇敢绽放”的生命启示。
12.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结构和重要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列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自己的观点,从文章结构、对于主题深化的作用等方面分析该段在全文的作用,从而佐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不能删。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可以删。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第⑨段可以看成是“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结构上,删去第⑨段之后,文章在“陪伴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答案】13.D
14.C
15.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更多地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的偶像。(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偶像的人数比例大幅上升,将明星作为自己偶像人数比例大幅下降),联系三则材料,青少年的偶像观应该是崇拜心系国家、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有责任担当的人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邓稼先;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3.ABC.正确。
D.错误,选文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D
14.ABD.正确。
C错误,侧面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的艰辛,烘托他为国献身的品质。
故答案为:C
15.联系三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按照要求作答即可。 【材料二】反映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某区初中生对偶像的选择发生了显著变化。与2018年相比,2023年的初中生更多地将科学家、教师、医生等职业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这表明他们开始更加关注那些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
故答案为: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更多地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的偶像。(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偶像的人数比例大幅上升,将明星作为自己偶像人数比例大幅下降),联系三则材料,青少年的偶像观应该是崇拜心系国家、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有责任担当的人。
【答案】16.正、刚刚;考虑(想到);只是
17.有田五十亩 / 身耕妻蚕 / 聊以卒岁
18.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②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取出来读读,遗憾的是只有一篇,只是恐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
19.苏轼被贬谪之时,还能自得其乐,自我慰藉,可见其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读陶诗》译文
我听说江东东林寺收藏有陶渊明的诗集,正打算求取来看看,李江州忽然送了陶渊明的一篇文章给予我,上面的字写的很大,纸张又很厚实,我非常喜欢。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取出来读读,遗憾的是只有一篇,只是恐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
《田家乐》译文
章惇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是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黑牡丹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②句意: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③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干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的清闲的人罢了。④句意:不要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过得不如意)。
故答案为:正、刚刚;考虑(想到);只是 。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句句子的意思是“有五十亩田地,我亲自耕种,妻子养蚕,以此来勉强维持生计” 。
故答案为:有田五十亩 / 身耕妻蚕 / 聊以卒岁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①重点词: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共同;步,散步;中庭,庭院。②重点词:也,表判断;法,按照方法;当,应当;以,用;啖,给……吃。故答案为: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②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取出来读读,遗憾的是只有一篇,只是恐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甲]文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虽然处在贬官境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从[乙]文中“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可知,苏轼在被贬之后,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所以,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故答案为:苏轼被贬谪之时,还能自得其乐,自我慰藉,可见其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0.【答案】范文示例:
享受这过程
有人曾对我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懂得享受,享受幸福,更要享受烦恼。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享受克服它的过程,就不会留有遗憾。但是多年以后,我才感悟出其中的道理。
小时候的我期待寒假的放松,却不喜欢过年走亲访友的奔波和人声嘈杂的宴请。张灯结彩的节日记忆里,除了鲜艳喜庆的红色,还有我紧锁的眉头和不耐烦的情绪。然而当我面对临近中考,整个春节都鲜少出门的情况时,竟开始怀念起那碎碎的相互寒暄声,和时不时冒出的大笑声了。也许因着这种怀念,当妈妈问我是否去吃顿团圆饭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照例是十几个人围成一桌,我却感到了格外温暖的氛围;照例是那样的相互询问,一样的语气,一样的问题,我却觉得那样亲切。墙壁刷成了大红色,写着吉利话的春联贴在了门口。坐在桌前,我心头一动,好像被谁紧紧抱住:大家都在一起,真好。
桌前有几代人。在和长辈聊天时,我端详着他们的面庞。每一位都那么慈祥,却又各自有不同的沧桑。在言谈之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候的活力,也看到了岁月留下的沉淀。我听到了他们对晚辈的殷殷期待,也听到了他们对过去的释怀。老人家总有念念叨叨的习惯,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这一刻,我衷心地为自己能在他们人生的这一阶段走入他们的生活,带给他们少年的新鲜感,而感到荣幸。
不知不觉地,看到桌上的饭菜所剩无几,我才发觉已到了散席的时刻。这是我第一次觉得筵席的时间过得这么快,也第一次感受到欢聚的快乐。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席间长辈们的笑脸,我自己也不禁微笑起来。
由此我想到了开头的那句话,也明白了它的一个意义。这一次,我是真正地享受了欢聚的过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请以“享受这过程”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为我们提供几种写作思路,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但重点要突出“过程”,而且是写正能量的“过程”,因为前面有一个限制性词语:享受。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关键词语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关键词语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作业检查试卷
一、积累(18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七年级已经悄①   (A.qiāo B.qiǎo)然离去,八年级的开篇里我们翘②   (A.qiáo B.qiào)首以待世界和自我的新变化。身边的 xuān xiāo ③   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方向。但一颗爱好生活和未来的心灵会带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qì yǔ xuān áng④   的姿态,是我们给予年轻的自我最好的新学年礼物。
【答案】B;A;喧嚣;器宇轩昂
【知识点】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1) 悄然拼音:qiǎo rán,释义是忧愁的样子;形容寂静无声。
(2)翘首以盼读音:qiáo shǒu yǐ pàn,意思是仰着脖子等待着出现,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某物的出现。比喻人们期待分别久了的亲人、朋友来到自己身边的急切心情。
(3)喧嚣拼音是:xuān xiāo,是指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吵闹、喧哗。
(4)器宇轩昂的读音为:qì yǔ xuān áng,该成语指风度气概高敞豁达,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样子;
故答案为:(1)B(2)A(3)喧嚣 (4)器宇轩昂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诗文默写。
古诗文中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表现力。诗中设问,波澜起伏,情趣盎然。有人生哲理,“问君何能尔?①   ”(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浓浓乡思,“②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有孤独怅惘,“夕阳西下几时回?③   , _ ”(晏殊《浣溪沙》)。以典入诗,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王绩以“④   ,   ”(《野望》)写出自己精神得不到慰藉的苦闷;李贺以“⑤   ,   ”(《雁门太守行》),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答案】心远地自偏;日暮乡关何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报君黄金台上意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偏、暮、薇。
故答案为:心远地自偏 ;日暮乡关何处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报君黄金台上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2023七下·抚顺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活板》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B.《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陋室铭》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D.《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辨析。《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出自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爱莲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选项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是古代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是唐时边塞的一个小国。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指冠礼,古代男子十八岁行此礼,表示成年。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历法;地理;礼俗
【解析】【分析】]ACD错误。
B正确,A项"元丰"是年号纪年法;C项"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这里指作者的使者身份; D项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5.根据下面“穷”字的字义演变过程,推测“穷”字的本义。
【答案】本义:身居洞穴,身体弯曲,不自由。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穷”在古文字中都是写作一个人“躬”身在“六”中的形状,描绘出了穷困的生活环境。“躬”是弯身如弓,既是对他人的恭敬状,也是穷苦人的身形。因此“躬与穷”相通,都是穷困状。据此可推测"穷”造字本义为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后引申为物质上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又引申为追究、终结、尽、完等。
故答案为: 身居洞穴,身体弯曲,不自由。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根据已知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一般答案会在材料当中。
二、阅读(39分)
名著阅读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三项任务。
【任务一:把握采访行程】
6.阅读纪实作品,要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下面是同学整理的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期间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主要行程,请补全横线处的内容。
①   (填地名) ②   (填人名)
7.《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请你从下列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相关内容,参照示例,说说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A.极度匮乏的物资供应 B.部分少数民族的不理解
示例:我选择(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艰苦历程,沼泽地带经常大雨连绵不断,没有树木遮阴,红军风餐露宿,几乎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许多人陷入沼泽之中牺牲,但红军最后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靠的是坚 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我选   ,   
8.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对周恩来的评价是:“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请结合周恩来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延安;彭德怀【任务二:感受红军精神】
7.B;彭德怀带领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红军病的病,饿的饿。当地农民鼓励红军,他们从地下挖出藏起来不让白军知道的粮食给红军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能在危机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务三:点评红军人物】
8.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在“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右派政变后,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他终于“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周恩来的人生经历就是知识分子投入革命斗争的实例。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史实分析。
6.本题考查对名著细节的把握。平时在阅读时,要注意书中的细节。斯诺于6月初从北京出发,坐火车到达西安府,离开西安府后,到达延安;于8月到达预旺堡,采访彭德怀。
故答案为:延安、彭德怀
7.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解题时,从三项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名著中的内容谈谈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例如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能克服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故答案为:B;彭德怀带领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红军病的病,饿的饿。当地农民鼓励红军,他们从地下挖出藏起来不让白军知道的粮食给红军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能在危机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故答案为: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在“五四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右派政变后,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他终于“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周恩来的人生经历就是知识分子投入革命斗争的实例。
文学作品阅读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张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9.第②一④段从形、色方面刻画了木棉花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10.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11.第⑦段中“目光所及之内”和“目光所及之外”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12.有人认为文章量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答案】9.形:俊逸挺拔、硕大肥厚;色:鲜红艳丽
10.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情感浓烈,讴歌金沙江边的木棉花无处不在的美丽与贡献、朴实、隐忍的精神气度。
11.目光所及之内:木棉花开花时赏心悦目,凋零后实用可口。
目光所及之外:木棉花给人以“张扬美好,摒弃丑陋”“勇敢绽放”的生命启示。
12.示例一:不能删。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第⑨段可以看成是“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结构上,删去第⑨段之后,文章在“陪伴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拟人;排比;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按照题意,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第②~④段主要从形、色两方面深入刻画了木兰花的特点.第②段描写了木棉花“俊逸挺拔”的身姿,第③段表现了木兰花“鲜红艳丽”的特点,第④段写出了木兰花“硕大肥厚”的花朵.其中“俊逸挺拔”和“硕大肥厚”都描写的是木棉花“形”上的特点,“鲜红艳丽”则描写出木棉花“色”上的特点。
故答案为:形:俊逸挺拔、硕大肥厚;色:鲜红艳丽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画线句子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用它的静默付出…”形成了强烈的排比效果,娓娓道来。该句也将木棉花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和神态,它“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静默付出”,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情感浓烈,讴歌金沙江边的木棉花无处不在的美丽与贡献、朴实、隐忍的精神气度。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中原句为: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紧接着,作者继续阐述道“当它们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内,作者带我们看到开花时木棉花的俊俏大气,凋零后木棉花作为美食的实用可口.深入挖掘文章主旨,可以体会到作者不仅在文章中赞扬了木棉花外在上的美,更歌颂了它内在的品质,它不惧他人的眼光,勇敢绽放,并提出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木棉花的美,在目光之外,在我们视野所及之外,更多的是它张扬美好,勇敢绽放的生命启示。
故答案为:目光所及之内:木棉花开花时赏心悦目,凋零后实用可口。目光所及之外:木棉花给人以“张扬美好,摒弃丑陋”“勇敢绽放”的生命启示。
12.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结构和重要段落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列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自己的观点,从文章结构、对于主题深化的作用等方面分析该段在全文的作用,从而佐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不能删。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可以删。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第⑨段可以看成是“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结构上,删去第⑨段之后,文章在“陪伴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②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③“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④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⑤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⑥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节选自《邓稼先》)
【材料二】
现今的初中生大多以哪些人作为偶像 某区教育部门分别在2018年和2023年,对辖区内初中生的偶像情况进行了调查,如图所示:
【材料三】
①偶像观,就是对于偶像崇拜的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崇拜什么样的人。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载机飞行员张超,训练时突遇飞机故障,在生死边缘的4.4秒仍试图挽救战机;大学生村官秦玥飞放弃“耶鲁毕业生”的优渥生活,毅然扎根乡村,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中的消防员们“明知山有火”,仍背上灭火装备走出“最美的逆行”……他们恪守和实践着宝贵的精神品质,成为社会中最温暖人心的力量,是我们最值得崇拜的偶像。
(节选自“学习强国”平台,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一】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问句表现作者对邓稼先的理解和关心、怀念和崇敬之情。
B.第③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富有感染力,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
C.第⑤段“要将只手撑天空”中“撑”字表现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的形象。
D.选段引用“五四”歌词,是为了突出“我”的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4.对【材料一】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深处,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B.暗示科研工作者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C.正面描写邓稼先工作的艰辛,烘托他为国献身的品质。
D.引用此文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恍若眼前。
15.【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请你联系三则材料,谈谈青少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偶像观。
【答案】13.D
14.C
15.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更多地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的偶像。(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偶像的人数比例大幅上升,将明星作为自己偶像人数比例大幅下降),联系三则材料,青少年的偶像观应该是崇拜心系国家、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有责任担当的人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邓稼先;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3.ABC.正确。
D.错误,选文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D
14.ABD.正确。
C错误,侧面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的艰辛,烘托他为国献身的品质。
故答案为:C
15.联系三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按照要求作答即可。 【材料二】反映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某区初中生对偶像的选择发生了显著变化。与2018年相比,2023年的初中生更多地将科学家、教师、医生等职业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这表明他们开始更加关注那些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
故答案为: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更多地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的偶像。(2023年与2018年相比,某区初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作为自己偶像的人数比例大幅上升,将明星作为自己偶像人数比例大幅下降),联系三则材料,青少年的偶像观应该是崇拜心系国家、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有责任担当的人。
古诗文阅读
这三篇短文都写于苏轼政治失意之时,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苏轼生活的一些真实细节。不管是随手记录的文字,还是写给友人的短笺,都那么饶有情趣,令人玩味不尽。
《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陶诗》
【乙】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田家乐》
【丙】某①启。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②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注释】三篇短文为作者被贬黄州、汝州时所作。①某:与后文的“公”都是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②黑牡丹:牛的戏称。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方欲人求之 (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 田 五 十 亩 身 耕 妻 蚕 聊 以 卒 岁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19.阅读三篇短文,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苏轼形象。
【答案】16.正、刚刚;考虑(想到);只是
17.有田五十亩 / 身耕妻蚕 / 聊以卒岁
18.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②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取出来读读,遗憾的是只有一篇,只是恐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
19.苏轼被贬谪之时,还能自得其乐,自我慰藉,可见其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读陶诗》译文
我听说江东东林寺收藏有陶渊明的诗集,正打算求取来看看,李江州忽然送了陶渊明的一篇文章给予我,上面的字写的很大,纸张又很厚实,我非常喜欢。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取出来读读,遗憾的是只有一篇,只是恐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
《田家乐》译文
章惇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是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黑牡丹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②句意: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③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干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的清闲的人罢了。④句意:不要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过得不如意)。
故答案为:正、刚刚;考虑(想到);只是 。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句句子的意思是“有五十亩田地,我亲自耕种,妻子养蚕,以此来勉强维持生计” 。
故答案为:有田五十亩 / 身耕妻蚕 / 聊以卒岁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①重点词: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共同;步,散步;中庭,庭院。②重点词:也,表判断;法,按照方法;当,应当;以,用;啖,给……吃。故答案为: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②每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取出来读读,遗憾的是只有一篇,只是恐怕读完后再也没有可以让我自娱自乐的东西了。
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甲]文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虽然处在贬官境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从[乙]文中“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可知,苏轼在被贬之后,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所以,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故答案为:苏轼被贬谪之时,还能自得其乐,自我慰藉,可见其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作文(40分)
20.生命因为有过程越发坚强,生存因为有过程潜能无限,生活因为有过程绚丽多彩是一种享受,目送你到达更远的地方。
请以“享受这过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具有真情实感;⑵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⑶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示例:
享受这过程
有人曾对我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懂得享受,享受幸福,更要享受烦恼。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享受克服它的过程,就不会留有遗憾。但是多年以后,我才感悟出其中的道理。
小时候的我期待寒假的放松,却不喜欢过年走亲访友的奔波和人声嘈杂的宴请。张灯结彩的节日记忆里,除了鲜艳喜庆的红色,还有我紧锁的眉头和不耐烦的情绪。然而当我面对临近中考,整个春节都鲜少出门的情况时,竟开始怀念起那碎碎的相互寒暄声,和时不时冒出的大笑声了。也许因着这种怀念,当妈妈问我是否去吃顿团圆饭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照例是十几个人围成一桌,我却感到了格外温暖的氛围;照例是那样的相互询问,一样的语气,一样的问题,我却觉得那样亲切。墙壁刷成了大红色,写着吉利话的春联贴在了门口。坐在桌前,我心头一动,好像被谁紧紧抱住:大家都在一起,真好。
桌前有几代人。在和长辈聊天时,我端详着他们的面庞。每一位都那么慈祥,却又各自有不同的沧桑。在言谈之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候的活力,也看到了岁月留下的沉淀。我听到了他们对晚辈的殷殷期待,也听到了他们对过去的释怀。老人家总有念念叨叨的习惯,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这一刻,我衷心地为自己能在他们人生的这一阶段走入他们的生活,带给他们少年的新鲜感,而感到荣幸。
不知不觉地,看到桌上的饭菜所剩无几,我才发觉已到了散席的时刻。这是我第一次觉得筵席的时间过得这么快,也第一次感受到欢聚的快乐。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席间长辈们的笑脸,我自己也不禁微笑起来。
由此我想到了开头的那句话,也明白了它的一个意义。这一次,我是真正地享受了欢聚的过程。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请以“享受这过程”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为我们提供几种写作思路,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但重点要突出“过程”,而且是写正能量的“过程”,因为前面有一个限制性词语:享受。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关键词语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关键词语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