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9:0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本单元教材的三篇课文,就以“幽默和风趣”为主题进行编排,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杨氏之子》讲述了梁一国姓杨的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文章虽短,却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手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各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截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习作:漫画的启示”是以漫画的形式,在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同时,更能引发思考,从而获得生活的启示,耐人寻味。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表达的方式,通过对表达方法的学习来感受单元主题特点,通过抓重点的词句来体会风趣语言背后所表达的道理。
本单元课文虽然都围绕着“幽默和风趣”展开,但在表达上又各具特点。《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在九岁男孩与客人的笑谈中,孩子的机智巧妙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手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传神,尤其是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本课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突出特点。《童年的发现》全文语言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读起来,让人觉得仿佛就是在写自己,忽而会心一笑,忽而眼前一亮。
语言是一种艺术,语文的学习亦是对语言的学习。本单元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语言表达的魅力,把对语言特点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提倡学生活学活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单元总体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
4.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并加以积累。
5.领悟风趣幽默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三、单元重难点
22 杨氏之子
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 顿得当,从反复诵读中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能够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难点
能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
22手指
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幽默风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23童年的发现
重点
1.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
五年级学生基本具备独立学习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关于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但如果要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来体会风趣幽默语言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必不可少了。教学时,仍需教师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并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透过语言来品悟道理的教学目标。
五、单元课时分配
21杨氏之子 2/1
22手指 2/1
23童年的发现 1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1
习作:漫画的启示 2
语文园地八 1
课题 21杨氏之子 课时 1
学习目标 认识“诣、禽”等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学习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幽默的故事内容。
学习难点 能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 习 过 程 思路调整
学习任务:认识“诣、禽”等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明确单元主题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 明确单元语文要素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一、谈话导入 (出示《王戎不取道旁李》)同学们看这篇文言文熟悉吗?这是我们四年级上册学过的课文,这样一个短短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王戎,选自《世说新语》,谁来读一下对这本书的介绍?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能言善语、风趣幽默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氏之子》就是其中的一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预设:姓杨人家的儿子。 2.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习古文三部曲:一读,二译,三感悟。 任务一: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朗读) 朗读古文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什么呢?(预设:停顿)没错,朗读时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停顿。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谁来读? 评价标准自我评价能正确朗读小古文20分。我能得到多少分?
2.大家再来看这个词:“家禽”。这个词古义与今义是有区别。今义是指家养的禽类,如,鸡鸭鹅,在古代却是两个词,禽在这里是鸟的意思,家禽就是您家的鸟,我们读时要注意稍作停顿。谁再来读 来,我们一齐读。 任务二: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把小古文读出韵味,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来,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请你回忆一下理解文言文时,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呢?(指生回答)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我们在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还学过一种方法(出示第六单元语文园地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利用这些方法来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小组内交流解决。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我们组来交流“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预设: 聪:聪明。 惠:同“慧”,智慧。 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慧。(你理解文言文真有方法,先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也就非常容易了) 理解“甚”字。一个“甚”字就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指生读。 2.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哪个组来交流? 预设:诣:拜访。 乃:就;于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过渡: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哪个组再来展示? 预设:为设果,果有杨梅。 这句话是说,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 )为( )设果。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这是待客之道。请你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热情! 总结学法:同学们看,我们来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先结合注释,理解了一些字词的意思,又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完整了这句话的意思。哪个小组继续交流。 4.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预设:“曰”:说 示:给……看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每句话的意思都理解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评价标准同桌互评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20分。我能得到多少分?2.能理解整句古文的意思,10分 
任务三:品读的孩子聪慧与幽默 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那这个九岁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板书:聪慧)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1.“儿应声答曰”,体会到他思维敏捷反应很快。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他回答的很巧妙。 3.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师:聪慧的杨氏子怎么回答的?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进行应答。) 师:(课件)杨梅-杨氏子 孔雀——孔君平,两人都在姓上做文章!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点在语文园地中也有所总结.(出示语文园地页,生自由读: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你来我往,真是巧妙。) 4.学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谁能用成语来夸夸他?——聪明机智,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幽默风趣,思维敏捷…… 来,我们一齐读。 5.如果孔君平不姓孔,姓李,杨氏子会怎样应答呢?(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那姓汤呢?(未闻汤圆是夫子家食) 看来,你们也非常的幽默风趣(板书)。 古人用了短短的五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在背之前,老师教你一个小妙招(课件)自己练习背一背吧!谁来填? 评价标准自我评价能正确完成背诵,30分。我能得到多少分?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慧,机敏,善对的杨氏子,也感受到了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在本单元其余的课文中继续感受语言的风趣。(出示《手指》《有趣的发现》》 任务四:分层作业 1.讲一讲: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如果加上表情和动作就更棒了!(出示《口语交际页》) 2.写一写:请你用现代语言写一写这个故事,最好能加上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3.画一画:把这个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出示习作《漫画的启示》页) 4.读一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
板书设计 很有礼貌,聪明机智 ↑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21.杨氏之子 孔君平--孔雀--父子家禽 ↓ 幽默风趣,思维敏捷
教学反思
课 题 22 手指 课时 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弦、揿、憎”等生字,能正确书写“庸”字,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窈窕、秽物、附庸”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读准易错字的音,理解“窈窕、秽物、附庸”等词语。
学习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学 习 过 程 思路调整
学习任务 能正确认读“弦、揿、憎”等生字,能正确书写“庸”字,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窈窕、秽物、附庸”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通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出五指的特点,并能借助关键词简要介绍五指。 回顾单元主题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 回顾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谜语激趣: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器官) 2.谈话: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一起说说五根手指的名称,这是——依次认识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3.导入:这些天天陪伴着我们的手指,你留心观察过它们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板书:手指)大家一起读。 4.了解作者 丰子恺: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多篇被录入小学课本。今天学习的《手指》就是其中的一篇。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一):爱憎 强弱 美丑 关羽 关平 周仓 谁来读?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个字?(憎,读第一声) 憎是形声字,竖心旁表示字义,表示一种心情或感情,右边的“曾”表字音,表示讨厌,嫌弃,厌恶,可组成词语爱憎分明,憎恶等。 ②简介三人的关系。关平是关羽的长子,周仓是帮关羽扛刀的头号扛手。 生齐读词语。 (2)出示词语二: 拇指 窈窕 渺小 秽物 轧伤 相貌 享受 附庸 指名读。 ②理解词语 出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讲解:窈窕形容女子安静美好的样子。 把这个词语读得美一点,齐读。 秽物:肮脏的东西。 附庸:引导生用握笔姿势体会附庸的意思,就是依附他人存在的附属物,没有太大的作用的意思。 (3)出示词语三: 搔痒 按弦 揿电铃 拧螺丝 解纽扣 ①揿电铃就是——按(摁)电铃的意思。 ②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手指做的事情的,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你会填空吗 ③出示: ( )枪机 ( )算盘 ( )脂粉 ( )药末 ( )戒指 ( )耳朵 ( ) 鼻涕 指名填空,依次出示答案,生齐读。 评价标准同桌互评1.能正确地认读词语,10分。我能得到( )分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20分。我能得到( )分
3.梳理课文大意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课文的结构是?(板书:总分总) 任务二: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 学生读帖,小组内交流易错字。 指导书写“庸”字。生描红临写。评议。 评价标准自我评价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词,20分。我能得到多少分?
任务三:当堂训练 1.听写:拇指 瘙痒 秽物 拧螺丝 纽扣 附庸 2.同桌对照互改,纠错写两个。 任务四:分层作业 1.读一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幽默的语言。 2.写一写:把本课生字写正确、美观。
板书设计 22 手指 总分总
备课反思
课 题 22 手指 课时 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学习重点 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学 习 过 程 思路调整
学习任务 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回顾单元主题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 回顾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每根手指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幽默。 任务一:理解课文,了解特点 1.五指分别有哪些不同的姿态、性格和作用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并尝试填写下表。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内汇报) 2. 通过阅读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丰子恺先生赋予这5根手指各自鲜明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这5根手指就仿佛那漫画中的一个个人物,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丰子恺先生这语言多有魅力呀。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课文,看看丰子恺先生是怎样描写这些手指的? 任务二:认识形象,品味语言 1.大拇指 (1)读拇指作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勤劳踏实、忠诚不好大喜功。 (2)描写手法:采用拟人和排比的写法,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通过与其它四指进行对比写出了它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 (3)通过作者笔下的大拇指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清洁工、修理工、建筑工人、农民工等) (4)小结方法:通过品读课文,老师发现对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学生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我们就已经学过“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和“一边读一遍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感受语言“朗读”“想象”“积累”“联系生活实际”,这些方法都可以迁移到本单元学习中来。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3——5自认段。 2.食指 (1)作用: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 (2)描写方法:拟人、排比,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3)通过作者笔下的食指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医生、消防员、警察、边防战士) (4)指导朗读。 3.中指 (1)读第四自然段,文中指的养尊处优体现在哪些方面? (地位最优、左右都有屏障、不受外物冲击;干活不出力、略为扶衬) (2)描写方法:拟人、比喻,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指导朗读:这哪里是在写手指,分明是在写一个相貌堂堂、曲线优美、整日处在养尊处优幸福当中的一个人,就是这样的语言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越读就越有意思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读 4.无名指、小指 (1)无名指、小指性格特征?(能力薄弱 附庸) (2)描写方法:拟人、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无名指、小指体态秀丽特点。 (3)指导朗读。 评价标准评价等级1.能抓住关键词句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30分。我能得到多少分?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0分。 
任务三:体会感情,深化主题 1.本篇课文,丰子恺先生想向我们表达什么呢? 齐读第6自然段,感悟道理——团结力量大。 2.补充《手指》写作背景,体会丰子恺先生的创作情感。 3.带着对资料的理解再来读读最后一段。 任务四:学习写法,练笔运用 曾经有个相声讲述五官争功。请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人的五官的故事吧! 评价标准自我评价能正确完成当堂训练,30分。我能得到多少分?
任务五:分层作业 1.积累文中的精彩词句。 2.收集几则笑话,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22 手指 各有所长      各具姿态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各有所用
教学反思
课 题 23 童年的发现 课时 1
学习目标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重点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学习难点 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 习 过 程 思路调整
学习任务 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明确单元主题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明确单元语文要素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生活是幸福的,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那是因为孩子在童年时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常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课文中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有小小的发现。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胚胎 祸患 天赋 痴迷 绞尽脑汁 嘿 困窘
3.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4.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使“我”受到了惩罚。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写“我”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行,问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几年后在生物课上,老师讲到人的起源,验证了“我”的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把“我”轰出教室。
任务二: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同学们,回顾我们在四年级下册中《白鹅》一课,丰子恺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印象深刻,而且三年级上册己经安排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四年级上册中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等语文要素,本课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来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相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①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②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这涉及了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上中学后会学到,有兴趣的可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哪地方是“我”的幻想?
④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会给你们讲解。”
①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②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③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④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⑤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序号评价内容互评师评1正确流利朗读。2有感情朗读,把握人物的内心。
“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①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 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②怎样理解“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③举例说说对“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朗读这段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任务三:联系生活,引导“发现”
回顾四年级上册和下册“成长故事”单元主题,我们领略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童年生活,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着精神的孩子。)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鼓励学生要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预设: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总结: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任务四:分层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自己的“童年发现”。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我”的发现 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一—求教老师—大胆想象——得出结论 “我”的感受
备课反思
课 题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课时 1
学习目标 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2.能用心倾听别人讲笑话,做一个好的听众。
学习重点 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学习难点 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学 习 过 程 思路调整
学习任务: 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能用心倾听别人讲笑话,做一个好的听众。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生活中,你有没有给别人讲过笑话?你讲的笑话是从哪儿来的? 2.一则小笑话,不仅能把我们逗笑,让我们放松心情,还能让我们学到知识,多好啊!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说笑话,一块儿分享笑话带给我们的乐趣。(板书课题: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学生齐读课题。 任务一:互相交流,了解笑话 (一)笑话从哪儿来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准备的笑话都是从哪儿来的?(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笑话从哪儿来? 可以是网络、书籍和报刊上看到的笑料,也可以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趣事,还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经历。 (二)讲笑话有什么技巧 1.指名学生讲笑话,师生评议。 2.小组同学根据评议情况总结讲笑话的技巧,小组长根据小组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3. 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讲笑话有什么技巧? (1)要把笑话内容熟记下来。 (2)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和语气。 (3)要沉住气,自己不要笑场。 (4)克服口头禅、重复等不良习惯。 任务二:提出要求,选择笑话 1.同学们在课前一定收集了很多笑话,课堂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笑话都说给大家听,这就需要选择笑话。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笑话?(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选择笑话 (1)选择的笑话在内容上一定要幽默有趣。 (2)选择的笑话情节比较简单,形式要短小精悍。 (3)所选笑话还要语言浅显易懂。 (4)所选笑话一定要内容健康的,最好能蕴含一定生活道理。 4.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精心选择笑话。 任务三:分组交际,精选笑话 1.教师提出小组交际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项活动,先在小组里讲,看谁在小组里讲得最好。 (2)讲笑话时自己不能笑,逗人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懂,否则不会起到逗人的效果。说笑话时如果能配以动作姿势,效果会更好。 2.小组同学进行练习。 3.小组同学互相评价,评选出小组内最有趣的笑话和故事大王。 任务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派代表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 2.本组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 3.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 4.评选出最幽默的笑话和笑话大王。 任务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学会了讲笑话,懂得了笑话不仅内容短小精悍、幽默有趣。更重要的是有些笑话让人笑过之后还能领悟出深刻的哲理。 2.课后作业:搜集和积累笑话,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注意事项 用心倾听
教学反思
课 题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课时 1
学习目标 1.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 2.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学习重点 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
学习难点 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学 习 过 程 思路调整
学习任务 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导入课题 1.你看过漫画吗?喜欢欣赏漫画吗?生自由回答。 出示漫画。 生就感兴趣的一幅漫画,说说漫画的图意、作者的用意及自己喜欢的理由,以及自己的思考。 2.了解漫画: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批评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也能让我们有所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板书:漫画的启示 任务一:指导观察漫画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两幅漫画。 2.小组同学选择自己小组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幅漫画,认真观察相互交流。也可以交流小组同学自己收集的一幅漫画。 3.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发言。 4.交流漫画《等着乘凉》。 (1)谁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作者画这幅画是想讽刺什么 ( 《等着乘凉》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作品。该作品带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深刻讽刺了那些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 (3)说说自己欣赏漫画后的感受。 任务二:交流漫画《假文盲》 (1)谁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作者画这幅画是想讽刺什么 ( 《假文盲》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一九八九年的一幅作品。该作品带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深刻讽刺了那些不讲文明、不讲秩序、毫无同情心和廉耻心的人。) (板书:欣赏漫画 了解内容) (3)说说自己欣赏漫画后的感受。 板书:借助提示 了解含义 (4)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假文盲”的现象呢 当我们看到这些“假文盲”现象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把你独特的感受说出来。 板书:联系生活 获得启示 任务三:欣赏范文,学习写法 1.出示漫画的启示。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总结漫画作文的要点: 第一:仔细观察图画,把握画面内容。 看图作文的首要环节在于观察,《假文盲》这幅漫 画,在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内容: (1)这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 (2)从人物衣着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3)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男子怎么会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 (5)“假文盲”是什么含义? 在观察的基础上,可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图画的内容。 第二:展开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是把习作写具体的关键。根据《假文盲》这幅图画,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1)从图画上人物的衣着看,这天的天气怎样?除了这,你还会想到什么呢? (2)四位男子怎么会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的?他们当时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3)那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看到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四位男子又是如何回答她的? (4)周围的旅客看到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可能会议论些什么?四位男子听到人们的议论会怎么想?怎么做? (5)四位男子最后是在“母子上车处”上车的吗?他们或许是被车站的民警叔叔劝走的,或许是听到人们的议论不好意思走的,或许…… 第三: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想法。 针对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的不文明行为,你有何感想?当不少旅客纷纷指责这种不良行为时,你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在简略地记叙事情之后,生活中有 这样的假文盲吗?可以把这些看法和想法以议论的形式写下来。 任务四:开头、结尾写法点拨 1.指导开头的写法: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倒叙、引用、情景烘托等方法。 2.点拨题目:题目要能够突出漫画的中心。 任务五: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1)观察: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可笑之处在哪? (2)思考: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 (3)撰写: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交流修改。 2.独立构思,完成初稿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认真书写,格式要正确。 4.小组交流。 5.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漫画的启示 借助提示 了解含义 联系生活 获得启示 开头的写法:开门见山、倒叙、引用、情景烘托等方法。 题 目:能够突出漫画的中心。
教学反思
课 题 语文园地八 课时 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回顾、交流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感受,说说是否喜欢读这几篇课文,理由是什么。 2.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课中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地方。 3.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明白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感受内容和语言的趣味。 4.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互相推荐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文章,开展拓展阅读活动。
学习重点 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课中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地方。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互相推荐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文章,开展拓展阅读活动。
学 习 过 程 思路调整
学习任务 让学生回顾、交流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感受,说说是否喜欢读这几篇课文,理由是什么。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课中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地方。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明白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感受内容和语言的趣味。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互相推荐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文章,开展拓展阅读活动。 明确单元主题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本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童年的发现》则是以儿童视角描述“我”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有趣过程,俏皮的语言和幽默的自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明确单元语文要素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任务一:教学“交流平台”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巧妙的对答来讲述故事,有的叙说的语言风趣、幽默,令人深思。接下来,我们读读几位同学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出示教材“交流平台”中的话。 2.指名读一读。 3.语言是我们重要的交流方式,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文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为什么? 4.生围绕话题在小组内自由交流。 5.班内交流展示。 6.师小结:语言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我们所要选择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一定会有所体会,做到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任务二:教学“词句段运用” 1.出示文中的两个范例。 2.生自由读。 3.选择其中的一句说一说,句子的表达特点是什么? 生自由交流。 这样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那你能从以下情境中选择一个,试着说一说吗? 4.出示: 游子回到家乡 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5.生选择课件中一个情景或者自己喜欢的情景进行仿说。 6.班内交流,师生点评。 7.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环节,生自由交流,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想法的? 8.找一找《手指》一文中还有这样的表达吗? 指名回答。 9. 学生独立完成照样子写句子。 任务三:学习“书写提示” 1.谈话激趣: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创“颜体”楷书,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的书法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勤礼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2.学生欣赏颜真卿的《勤礼碑》(局部)拓书。 3.小组交流“颜体”的特点。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了解《勤礼碑》。 (2)简介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书法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主要作品: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 任务四: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 2.练习朗读。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自由朗读。 3.交流理解。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 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示例:“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 熟读成诵。 任务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教师总结:今天的交流平台讨论了如何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我们学会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一种情景,还学会了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我们欣赏了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局部,练习了楷书,还积累了有关做人的名人名言。 任务六:分层作业 1.背诵名人名言给家人听。 2.用书法纸抄写名人名言,写一篇楷体的书法作品。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八 风趣的语言 拟人排比句 中正、遒劲,方圆结合,一笔一画写清楚 做人的道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