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 一年级语文 主备人 授课人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家人”为主题,安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和《彩虹》4篇课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形式丰富,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单元概述及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任务将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教学时要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并注意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层次地推进。
核心素养 《夜色》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要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就能收获美好。《端午粽》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的由来,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彩虹》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趣味的画面,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
主题学情分析及学习条件支持 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加以介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充满趣味的画面,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三、单元与课时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46个生字、5个偏旁;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来×去”,尝试说一说这样的词语。 4.朗读《静夜思》并背诵积累。 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课时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课 时 一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和反文旁1个偏旁,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 时 二 1.能背诵古诗。 2.体会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课 时 三 1.认识“胆、敢”等12个生字,会写“色、外”等7个字,认识厂字头1个偏旁。 2.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 时 四 1.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2.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课 时 五 1.了解“糯米、裹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2.会写“节、米、分”3个字。 3.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课 时 六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那、着”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感受儿童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作者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课 时 七 1.认识“眉、鼻、嘴、脖、臂、肚、腿、脚”8个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读准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提升学生的语感。 3.进一步掌握点在正上方、左上方或右上方的书写笔顺规则。
课 时 八 1.熟读并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 2.熟练朗读绕口令《妞妞赶牛》,读懂绕口令的主要内容,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四、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课 时 一 课前三分钟
8 《静夜思》 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复习古诗,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会背古诗吗?指名背。 (2)复习已学的李白的古诗:《古朗月行》《赠汪伦》。 (3)师生互动,说说对李白的了解,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4)简单介绍李白。 课件出示: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有将近一千首,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主观抒彩浓烈。其中,他的绝句清新明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
任务/活动二 2.温故知新,引出诗题。 (1)板书诗题:静夜思。 (2)齐读诗题。 (3)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重点认读生字“夜”。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词语“安静、夜晚、思念”) (4)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安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思念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任务/活动三 3.生字扩词,帮助记忆。 (1)你们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这样大家才会记得更牢啊! (2)游戏巩固:开火车读词语。
任务/活动四 4.反复练读,记住字音。 (1)生字宝宝离开了它们的拼音朋友和词语伙伴,你们还认识它们吗?齐读。(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2)游戏巩固:做“摘星星”的游戏。(课件出示动画,动画内容要求:夜空中有月亮,还有星星。其中每颗星星只要一点击都会变成本课生字,点击时星星会飞向大家,只留下汉字。) 教师提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许多星星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后面藏着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出这些字宝宝,这颗星星就送给谁。”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课 时 二 课前三分钟
8 《静夜思》 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教师引导:听音乐,体会乐曲所体现的意境。(课件播放:《思乡曲》)
任务/活动二 2.学生交流:图中的人在干什么?他在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任务/活动三 3.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思乡曲》,思乡的感情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设计意图】以音乐导入古诗的主题,流露出一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引领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并让学生从浓郁的意境中感受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课 时 三 课前三分钟
9.《夜色》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视频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播放迷人夜色的视频。 (2)教师引导: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夜色图) (4)师生共同欣赏图片,谈一谈:图片上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指名说)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2.入情入境,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1)板书课题:夜色。 (2)认识生字“色”,口头组词:颜色、景色。 (3)理解课题的意思:“夜色”指的是夜晚的景色。 【设计意图】以视频和图画导入,用充满导向性的语言,针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想象,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带着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任务/活动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课文朗读,思考:这首儿童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2.逐节朗读,正音识词。 (1)指名读第1小节。 ①指名认读,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正音并强调:“勇、往、窗”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课件出示: 胆子 不敢 往外瞧 勇敢 窗外 乱跳 ②正音后再次认读。 ③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勇敢”一词,并用“勇敢”练习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④齐读第1小节,说说第1小节的主要内容:“我”从前胆子很小。 (2)学习第2小节的内容。 ①指名认读,正音指导:“爸爸”的第二个“爸”要读轻声,“晚上”的“上”也要读成轻声,“散、再”是平舌音。 课件出示: 爸爸 晚上 偏要 散步 原来 像 微笑 再 ②正音后再次认读。 ③辨析“再”和“在”这一对同音字。 课件出示: 再见 再一次 再也不说了 在家 在干什么 在哪里 引导学生自主认读,体会“再”与“在”用法上的区别。 ④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偏要”的意思就是“非要”。 ⑤齐读第2小节,说说第2小节的主要内容:“我”不再害怕夜晚。 3.练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并适当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课件出示: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任务/活动三 1.再读课文,交流方法。 (1)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并与同桌一起练读,互相评价。 (2)单独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带拼音的生字“胆、敢、往、外、勇、窗、乱、偏、散、原、像、微”) 2.认读识记,方法指导。 (1)“胆、敢、往、外、乱、偏、散、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笔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2)“勇”是上下结构的字,下半部分是“力”。 (3)“原”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认识偏旁厂字头,注意厂字头下不是“泉”。 (4)“窗”:囱,小篆体“”,像天窗的形状,即在屋顶上留个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加“穴”字头构成“窗”。(课件出示:) (5)“微”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偏旁是双人旁,不要写成单人旁。 3.游戏巩固:游戏环节——小火车过站台,每过一个站台出示一张生字卡片,请小老师领读生字。 4.课件出示例子,鼓励学生为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 胆子 胆量 大胆 勇敢 勇气 勇士 原来 草原 高原 微笑 微小 微风
任务/活动四 板块四 集中识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名认读,口头组词。(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色、外、看、爸、晚、笑、再”) 2.学生自主观察生字,交流书写要领。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重点指导: (1)“外”,右边的“卜”略高,左右要写紧凑。 (2)“看”,结合动作来记忆字形:上半部分是“手”的变形,“手”在眼睛(目)上,就表示“看”的动作。 (3)“晚”,右半部分是“免”字,第十笔撇要从扁“口”中穿过。 (4)“笑”,下半部分是“夭”,不是“天”。 (5)“再”,笔顺是横、竖、横折钩、竖、横、横,并注意最后一笔横要写长,要穿过整个字。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5.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书写情况并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 6.学生评价。
板书设计 9.夜色 胆子 胆量 大胆 勇敢 勇气 勇士 原来 草原 高原 微笑 微小 微风
作业设计
课 时 四 课前三分钟
9.《夜色》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指名朗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文中的“我”从前胆子很小,害怕夜晚,后来不再害怕了。 3.教师设疑导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怕黑的小朋友胆子变大了呢?
任务/活动二 1.学习第1小节,体会“害怕”。 (1)指名朗读第1小节。 (2)引导学生交流对文中小朋友的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胆子很小。 (3)教师提问: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胆子很小? (4)学生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我”的胆子非常小。(课件出示,对比朗读:“很小很小”与“很小”) ②引导学生体会妈妈通过讲述勇敢的故事来鼓励“我”不要害怕。(课件出示句子: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③抓住“一看窗外心就乱跳”中的“一……就……”这个句式,引导学生体会妈妈讲的勇敢的故事对“我”来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结合实际,拓展体会。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是否害怕黑夜,为什么害怕,以及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或有什么表现。 (2)学生交流。(比如:我害怕黑夜。我一听到黑夜里的风声就害怕,总是担心野兽会跑到家里来。害怕的时候心跳会加速,我就会把窗帘紧紧拉起来,藏在被窝里) (3)教师提问:“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我”会看到什么?想到些什么?(示例:“我”会看到晃动的树影,想到吃人的野兽) 3.指导朗读第1小节,注意读出小诗的韵脚。
任务/活动三 1.学习第2小节,感受夜晚的美好。 (1)妈妈讲勇敢的故事的方法并没有让“我”变得勇敢,爸爸又想出了什么办法让“我”不再害怕夜晚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第2小节。 (2)学生轻声朗读第2小节,交流爸爸想出了什么办法:偏要拉“我”去散步。(引导学生体会“偏要”是指在“我”胆子很小、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爸爸非要拉“我”去散步) 2.引导学生想象“我”在夜色中看到了什么。 (1)指名朗读“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这句话,引导学生从“原来”一词中体会到“我”看到花草微笑时惊讶的心情。 (2)拓展想象: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晚上散步的时候还能看到什么。 (3)欣赏文中插图,让学生直观体验夜色的美丽。 (4)练习表达: 课件出示: 在夜色中散步,我发现,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小结:夜色中其实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只要我们敢于走出去,就会发现黑夜其实并不可怕。正是有了这种发现,文中的“我”才会说道: 课件出示: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①鼓励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拓展想象“我”还能看到什么,进一步巩固对省略号的认识。 3.师生配乐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了这首小诗后的收获 。
任务/活动四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美丽的夜色中藏着许多我们还不知道的小秘密,只要我们勇敢地走出去,就一定会有惊喜。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勇敢独立,收获更多美好。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课 时 五 课前三分钟
10.《端午粽 》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谈话引导。 (1)谁能说一说你熟悉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2)学生自由谈论。 2.引出课文题目。 (1)图片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课件出示:赛龙舟图) (2)师生共同欣赏,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3)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些什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3.板书课文题目。 (1)齐读课文题目。 (2)指导书写“午”字。 ①先观察“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你的发现。 ②书写时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③学生描红并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学生评价。
任务/活动二 1.自由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立字旁、米字旁。 (3)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 3.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课件出示: 端午节 粽子 总会 糯米 中间 十分 红豆 鲜肉 带回去 知识 据说 纪念 (2)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 (3)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任务/活动三 1.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指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共读,逐段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①提出朗读要求。 课件出示: 说一说课文总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②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画出长句子的停顿。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 (1)书写生字——叶。 ①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课件出示:箬竹叶图片) ②学生观察“叶”字的占格情况,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③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2)书写生字——真。 ①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②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写完中间三横才封口。 3.研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提问: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了哪些花样的粽子。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4)教师小结:外婆包的有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4.指导书写生字——豆。 (1)运用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课件出示:各种豆子图)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的“口”要写扁些。
任务/活动四 1.师生讲评,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2.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当我们吃美味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 时 六 课前三分钟
11.《彩虹》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出示图画,导入新课。 (1)观看图画。(课件出示:彩虹图) (2)教师引导,用词语、词组或句子描述彩虹。 (3)交流示例:彩虹、一道彩虹、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一道美丽的彩虹等。 2.学习第1自然段。 (1)引读。 (2)识记生字“座”,平舌音。通过词语搭配“一座房子”“一座桥”,掌握“座”的量词用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一座美丽的桥”指的是彩虹,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不出现“彩虹”二字同样可以把事物说清楚、说具体。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雨停了”,“了”是轻声;“美丽的桥”,词语连读。 3.板书课题。 (1)板书:彩虹。 (2)齐读课题。
任务/活动二 1.听课文朗读,思考问题。(课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1)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几件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示例:课文讲了三件事,一是“我”在彩虹桥上洒水为爸爸浇田;二是“我”在彩虹桥上拿镜子照着妈妈梳头;三是“我”在彩虹桥上荡秋千让哥哥高兴。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长长的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4)同桌间相互交流,扫除字词障碍。
任务/活动三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带拼音的生字“虹、座、浇、提、洒、挑、兴、镜、拿、照、千、裙”)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学习“虹”字。 课件出示: 虹,形声字,从虫,工声。甲骨文“”像彩虹,古人以为“虹”是雨后出来饮水的“大虫”,所以用“虫”作为偏旁。 ①学生观察:从虫从工。 ②教师讲故事:“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人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大虫”,在雨后下来喝水。古文中就有“虹饮于河”的说法,意思是说:一条大虫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 (4)学习“裙”字。 ①分析字的结构。 ②认识新部首——衣字旁。 ③讲解衣字旁的来历。
任务/活动四 1.学习第3、4自然段中的两个长句子。 课件出示: 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1)学生自由读,齐读。 (2)积累词语。(课件出示:荡来荡去) (3)你还能说一说和“荡来荡去”一样的词语吗?(示例:游来游去、跑来跑去、飞来飞去……) (4)教师引导学生用其中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2.朗读感悟。 (1)指名读、小组比赛读课文。 (2)教师提问: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3)教师小结:“我”是一个很会想象的小姑娘,懂得关心家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课 时 七 课前三分钟
《语文园地四》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游戏互动,激发兴趣。 玩“鼻子鼻子眼睛”游戏:教师发口令,学生指部位。 课件出示: 游戏规则:将食指放在鼻子上,听到对方说“鼻子鼻子眼睛”时,立即将食指指向眼睛,以此类推。 2.小结导入。 教师小结:指身体部位的小游戏很好玩,表示这些身体部位的汉字也很有趣,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认识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
任务/活动二 1.读词语。 (1)学生浏览词语。 课件出示: 眉毛 鼻子 嘴巴 脖子 手臂 肚子 小腿 脚尖 (2)先在小组内合作正确朗读词语,再比赛正确认读词语。 2.识记生字。 (1)教师引导:我们能够正确读出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记住它们呢? (2)“眉”字的识记:眉毛是生长在眼睛之上的毛发,所以“眉”的下面是“目”。(课件出示:“眉”的字形演变图) 课件出示: (3)“鼻”字的识记:人们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的意思,所以“鼻”字的上面是“自己”的“自”。 (4)“嘴”字的识记:提到嘴首先想到的是“口”,然后是“嘴角”的“角”,再加一个“此”,就是“嘴”了。 (5)“脖、臂”等字归类识记: ①表示人体部位的生字中,大多有“月”字,“脖、肚、腿、脚”是月字旁,“臂”是月字底,可发现规律,归类识记,提高识字效率。 ②鼓励学生再说说其他身体部位的名称,如眼睛、脸、腰、手腕、膝盖等,教师适当进行板书,指名学生认读。 ③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汉字(脸、脖、腿、脚、腰、腕、臂、膝)有什么共同之处。 ④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小结: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汉字,很多都有“月”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带“月”的汉字,便可以推测这个字与身体部位有关。 3.游戏巩固:我来说,你来指。 (1)教师说出一个身体部位,学生对着自己的身体指出相应的部位。 (2)让两个学生站到讲台上,一人说,一人指。
任务/活动三 1.教师引导,读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词语。 课件出示: 胆子 粽子 镜子 爸爸 妈妈 哥哥 故事 月亮 时候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3)指名交流:你们发现这几个词在读音方面有什么特点? (4)教师适当小结:第一行词语最后一个字都是“子”;第二行都是人物称呼的叠词;每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要读得短而轻。 (5)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如“dǎn zi”与“dǎn zǐ”)来感受轻声音节在朗读时的音韵之美。 (6)拓展:鼓励学生根据每一行词语的特点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 课件出示: 第一行:鼻子、肚子、孩子…… 第二行:姐姐、弟弟、妹妹…… 第三行:事情、喜欢、头发…… (7)小组再读词语。 2.指导书写。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很神奇,不仅读音有趣,而且写法也很有趣!不信,你们观察这4个汉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带拼音的生字“主、门、书、我”) (2)交流发现:这4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点”。 (3)总结带点的字的笔顺规则。 课件出示: 笔画“点”在字的正上方或者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字的右上方,后写点。 (4)根据“点”的书写规则,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带点的字。 (5)教师巡视,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6)学生评价。 (7)拓展: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字的点在正上方、左上方、右上方,它们是否遵循这样的笔顺规则。(如“头、方、广、文、成”等) 3.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语文园地四”里认识了很多表示身体部位的汉字,还朗读了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学习了“点”在汉字不同位置时的笔顺规则,真是收获满满呀!希望同学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你们的进步会更大!
板书设计 第一行:鼻子、肚子、孩子…… 第二行:姐姐、弟弟、妹妹…… 第三行:事情、喜欢、头发……
课时作业设计
课 时 八 课前三分钟
《语文园地四》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任务/活动一 1.师引导,背古诗。 (1)指名背诵学过的古诗。 (2)齐背《静夜思》《春晓》《赠汪伦》。 2.谈话导入:《静夜思》《赠汪伦》这两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春晓》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他们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的诗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 3.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向学生说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任务/活动二 1.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古诗。 (3)读好诗的题目:寻隐者不遇。解释题目的意思:到山上去寻找一位隐居的人,但是没有遇到他。朗读时注意根据意思标注出停顿:寻/隐者/不遇。 (4)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松、童”是后鼻音,“深”是前鼻音。 (5)正音后引导学生再次练读,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古诗的大致意思。 (2)指名交流古诗大意,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指导:我在松树下问一位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座山中,但是山高云多,童子也不知道师父究竟在哪里。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课件出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3.指名背诵古诗,然后全班背诵。
任务/活动三 1.介绍绕口令。 导语:今天老师再和大家一起读一首小诗《妞妞赶牛》。这首小诗十分有意思,读起来绕过来绕过去,这样的小诗就叫绕口令。 课件出示: 绕口令是一种民间文字游戏,就是把声母、韵母或声调相似、容易混淆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2.读绕口令。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并交流听后的感受。 (2)学生自主朗读绕口令,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这首绕口令中读音比较相似、较为难读的字词,教师相机出示难读的词语。(课件出示:妞妞、牛牛、河边柳、扭头、拗不过) ①指名认读这些词语,强调:这些词语当中只有“柳”读边音,其余都读鼻音,而且叠词“妞妞”“牛牛”中的第二个“妞、牛”都要读成轻声。 ②齐读词语。 ③学生再次轻声练读绕口令。 ④再次指名朗读绕口令,引导学生按照“妞妞/赶牛/河边走”的节奏练习朗读。 ⑤通过教师范读、指名读、竞赛读、拍手打节奏读等方法,进一步强化绕口令的朗读,帮助学生读熟、读顺绕口令,并适当加快语速读。 3.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唐诗的王国,学习了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还知道了什么叫绕口令,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绕口令读得又快又准。课后希望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古诗和绕口令,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一读。
板书设计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课时作 业设计
课后 反思
五、单元作业设计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