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很多传统村落已有数百年乃至逾千年历史,它们不仅留存着历史的“现场”,还接续文化传统,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民族记忆。
保护传统村落,不能把保护与发展割裂开来。有人担心,对传统村落过度保护,会不会影响乡村发展 会不会掣肘乡村振兴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完全可以做到让村容村貌更美,让村民生活更便利。比如,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镌刻着村落发展的印记,要对它们加强保护,而不是损害、拆除,这样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保护传统村落,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真正站在守卫乡村文明的高度,真正感悟保护耕读文明的意义,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带火了不少传统村落,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打卡”。传统村落进入公共场域,并非坏事——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走进传统村落,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体会兴于此的一些非遗文化,更能激发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也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事实上,国家也提出“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体的,光有保护而不利用,或者光有传承而不保护,都是顾此失彼,不利于传统村落发挥作用。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是真正对传统村落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动力,让传统村落更有力量实现传承,为时代标注风采,为后人留存记忆。
(摘编自王石川《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悠悠乡愁》)
材料二:
2023年4月27日,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公布,北京市密云区、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等35个县(市、区、旗)位列其中。据统计,目前,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挖掘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匣”。传统村落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极具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一方面,每一处形态丰富、别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都是鲜活的文化遗产,生动多元地诠释着乡土文明,自由展现着各自独特的物质、社会、精神文化传统,极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如今仍是“一方人”生活栖居之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保护好“一方水土”,也是在保护人们始终记挂的精神家园,给当下社会情绪带来调节和抚慰。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让乡愁有“乡”可寻,近年来各地纷纷落实各项举措,积极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人”。历史画廊、文化风情街、沉浸式街区 在湖北,许多传统村落改造秉持“修新如故”的理念,创意打造休闲旅游景区,展现乡土生活方式,保存并发扬着村落历代传承的生活文化传统和鲜活魅力。永子、乌铜走银、彩陶 在云南省保山市的板桥古镇,非遗、文创商家纷纷入驻,村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推介人”笑迎八方游客,传统村落中的烟火气让人流连,村民生活水平也随“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而持续提高。传统村落连接着历史与现代、乡土与人情,诸多实践生动表明,如此丰富多彩、极具现代魅力的文化风貌还需更多独特的“打开方式”,助力其传承发扬。
与此同时,还应当关注到,传统村落保护如今仍然面临一些客观难题与困境。从现实状况来看,有的地方将非遗项目打造成演出节目,却忽略了传统内容和特色道具,不恰当地加入现代元素,许多村民无法理解,参与度自然也低;一些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落后,保护性开发不到位,仍需专业统一的设计改造,为村民提高生活质量,为游客提升旅游体验;还有地方对传统村落内涵与价值的认知不深、对传统村落申报不够积极,部分未进入保护名录的古建筑得不到妥善保护。
“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一方面,应当挖掘并运用好传统村落自身资源禀赋,充分激发其传承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同时,还应积极推动“乡村古韵”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让更多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焕发生机和风采。
传统村落文明价值的挖掘、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人。如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重视当地群众意愿、态度及生活质量,调动村民积极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主动诠释乡土特色禀赋;还要注重聆听广大游客的真实反馈,及时回应大众物质、精神诉求,从而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颜”。相信在各方积极关注、共同努力下,传统村落一定能够更好地焕发时代崭新风貌,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摘编自陈之琪《焕发传统村落的时代生机与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不仅不会影响乡村发展,还能够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
B.保护传统村落,积极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人”,需要更多独特的“打开方式”,助力其传承发扬。
C.保护传统村落,应该把挖掘并运用好传统村落自身资源禀赋放在首位,而不需要靠加入现代元素。
D.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颜”,要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注重聆听广大游客的真实反馈及诉求。
【答案】 C(“不需要靠加入现代元素”分析错误。由材料二“还应积极推动‘乡村古韵’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让更多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焕发生机和风采”可知,应积极推动“乡村古韵”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保护传统村落,不过材料一更侧重于论述当前保
护传统村落的得失与前景。
B.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让其进入公共场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激发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
C.材料二既肯定了近年来各地落实的保护传统村落的各项举措,也指出了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与困境。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所论述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A(“材料一更侧重于论述当前保护传统村落的得失与前景”说法错误,材料一侧重论述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并没有论述当前保护传统村落的得失与前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广西某地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把村中居民全部迁出,打造村落旅游景点。
B.福建某地模仿欧洲古城堡的样式对古村落的古建筑进行改造,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打卡”。
C.安徽某地对某古村落进行修缮,拆除现代建筑,并拒绝游人进入,让其完全保持原汁原味。
D.北京某古村落既保留了天井、老树,又增加了容纳更多住户之能,满足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答案】D(A项,“把村中居民全部迁出”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发展。B项,“模仿欧洲古城堡的样式对古村落的古建筑进行改造”不是对传统村落的保护。C项,只保护不发展。D项,把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4.“相得益彰”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请根据此说法对材料一进行分析。(4分)
答:
【答案】.①保护传统村落,要保护与发展相配合。既要保护传统村落,也要让村容村貌更美,让村民生活更便利。②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体的,不能顾此失彼,只做好其中某方面不利于传统村落发挥作用。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是真正对传统村落负责。
5.保护传统村落有何重要意义和价值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①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民族记忆。②保护传统村落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③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匣”。传统村落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极具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④保护传统村落,推动“乡村古韵”与“现代气息”相交融,能让更多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焕发生机和风采。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15 把斧子别在了16名战士的腰间,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鬼子,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他们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
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1942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
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 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把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
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本鬼子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才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
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鬼子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腿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鬼子们送上西天。伴随着鬼子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以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了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的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鬼子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地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
从腊月二十三鬼子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鬼子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
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地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一次奇袭日军据点姜庄子的行动。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中,战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小说写研究作战计划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是大队长储国恩并没有听从,而是我行我素;虽然最后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这种做法实在不太可取。
C.小说写到了战士张广寿的牺牲,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也许他并不会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有偶然性的。
D.小说结尾写到“我”的结局,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只能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流露出“我”无法继续发挥价值的遗憾。
【答案】 A
【解析】 B项储国恩队长“我行我素”错。一方面,他的选择出于对敌人心理的准确判断;另一方面,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形势所迫,他的做法是英明果敢的。C项“是为了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有偶然性的”错,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体现战争的残酷性而非偶然性。D项“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遗憾”错。原文是“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我”没有走进和没能走进是不一样的,而且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是一把斧头在和平年代最好的归宿,并没有选项所说的“遗憾”。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储国恩队长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开篇,借助对“那一刻”情境式的刻画,树立起一个强壮、果敢、坚毅的抗日队长形象。
B.小说借助“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米粒儿”一样的雪花、“漆黑的夜”“漆黑的路”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
C.小说善用对比。如把“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和“我们身上闪着寒气”作对比,既体现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也暗示了战斗的严酷性。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平实而生动。如使用口语“犄角旮旯”等,风格诙谐幽默,把日本鬼子比作“煺了毛的猪”,富有情趣。
【答案】 D
【解析】 “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错。使用口语“犄角旮旯”等只能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把日本鬼子比作“煺了毛的猪”,是增强讽刺的效果。
7.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①构思上,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上,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突出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③形象上,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形象。④主题上,更能突出储国恩和他的战友们敢于深入虎穴、勇于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分析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妙处,可以从构思技巧、吸引读者、叙述情节、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等角度分析。
8.“姜庄子斧头战”是抗日战争最激烈时的一次真实的模范战例。本文作为一篇小小说,在叙述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色及作用。(6分)
答:
【答案】 ①小说别具匠心地以“一把斧头”的独特视角,讲述见闻,叙述故事,寄寓情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自然、亲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③叙事中注重场景描绘和人物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 题干中的“在叙述上别具匠心”,指导我们寻找本文的叙述特点和角度。可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事特点等方面展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并提及各自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 ”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左一剑/唯王所用'先言而后试/
D.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 臣之所奉/皆可然/ j/唯王 言而后试/
【答案】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根据句意和虚词,用排除法解答。根据前后文可知,“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的意思是“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 ”故应在“杖”后断开,排除B、C两项。“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中的“然”表示转折,而不是代词“这样”,故应在“然”之前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1 正确的一项是(3)( )
A、客,即门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的谦称还有不才、足下、不穀、鄙人等。
C.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规定要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D.宰人,指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也指掌管膳食之官,文中的“宰人”为第二种含义。
【答案】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足下”是对人的尊称,不是谦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庄子不贪钱财,拒绝接受千金。太子派人送庄子千金,想让他说服赵文王与剑士断绝往来,庄子不接受,随使者面见赵文王。
B.庄子举止沉稳,深谙劝谏艺术。庄子见到赵文王后,并没有直接劝谏其不要沉溺于剑术,而是说自己要用剑术拜见赵文王。
C.庄子巧论三剑,直指赵王短处。庄子依次向赵文王介绍了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最后指出赵文王所好是庶人之剑。
D.庄子说剑结局,体现无为思想。庄子说剑结束后,赵文王三月不出宫,“剑士皆服毙其处”的结局体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随使者面见赵文王”错误,根据“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可知,庄子先跟随使者前往会见太子,而后太子跟庄子一道拜见赵文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4分)
译文: .
(2)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4分)
译文: .
【答案】(1)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士每年都有百余人,赵文王喜好击剑从不厌倦。(关键词“岁”“好”“厌”各1分,大意1分) (2)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关键词“震”“四封”“宾服”各1分,大意1分)
【解析】文言文常见的翻译方法
14.(思辨创新)本文展现了庄子作为说客高超的语言技巧。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庄子劝谏时展现的修辞艺术。(3分)
答:
【答案】 ①夸张。“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示天子之剑的威力。②比喻。“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庶人之剑比作斗鸡。③对比。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人之剑三者形成对比。(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庄子劝谏时展现的修辞艺术并举例分析。可从文中找出庄子劝谏时,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天子之剑 下绝地纪”“诸侯之剑 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庶人之剑 无所用于国事”,然后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并举例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好剑术,剑士聚于门下做门客的有三千余人,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士每年都有百余人,赵文王喜好击剑从不厌倦。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衰退。太子悝对此感到担忧,招募近臣说:“谁能说服大王断绝与剑士往来,赏赐他千金。”近臣说:“庄子应该能。”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起前往会见太子。太子于是与庄子一起拜见赵文王。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门,见到赵文王也不跪拜。赵文王说:“先生对我有什么指教,先让太子向我推荐呢 ”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因此用剑术来拜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遏阻对手 ”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文王大喜,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 ”庄子说:“我的剑长短都可以。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允许我先说明再比试。”赵文王说:“愿意听(先生说)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 ”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和石城做剑锋,拿齐国和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地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这种剑向上截断浮云,向下断裂大地。这种剑一旦使用,匡正诸侯,天下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 ”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锋,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文王说:“庶人之剑又怎么样呢 ”庄子说:“庶人之剑,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大,穿着短衣,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在人前相互争斗,上能斩断脖颈,下能断裂肝肺。这就是庶人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失去了性命,对于国事没有用处。如今大王拥有天子的地位却喜好庶人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掌管膳食的官员献上食物,赵文王绕着席位走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偶题三首
朱 熹
其 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 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整幅帛巾束首,称为幅巾,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运用了比拟和比喻修辞,传神地表达出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发人们积极的思考。
【答案】 B
【解析】 “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无据。这首诗写闲适的生活,进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
16.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6分)
答:
【答案】 第一首: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寻求根底。犹如人们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就应该去了解云何以形成。 第二首: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犹如水在出山之前,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勇猛向前,终于擘开苍崖巨峡,取得斗争胜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一路前行。
【解析】 第一首第三、四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从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多收获的道理。第二首写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首诗启示人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血气方刚,《南泥湾》歌词被其_①_。这首赞歌是献给拓荒者的。而作曲家马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这首歌词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_②_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_③_,舞得喜气洋洋,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答案】①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或一呵而就) ②载歌载舞 ③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或人人皆知等)(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答案 】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词时激情澎湃。 (4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答案】(1)构成:①结构相同,使用了四个“唱着……”相同的分句句式。②意思相关:都表现了歌曲对延安儿女的精神鼓舞。(2)表达效果: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加强语势和情感,突出强调《边疆处处赛江南》《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带给延安人们的精神力量。(构成和效果各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麦苗大约不记得它曾是一粒麦种时的事了——瞧着麦苗那个天真烂漫的样子,一个人的前尘往事仿佛都不知所终了。麦苗齐刷刷地忘乎所以地生长着,你追我赶,_①_。农人们抬起头,望一眼绿波荡漾的麦田,望一眼高高在上的老天——祈愿②,麦子有个好收成。
麦子扬花了。田野里的麦子陆续扬花了。麦子的花太小,小到像一个令人_③_的谜。麦子的花太素,素到如一缕超然飘逸的烟。但就是如此并不千娇百媚的花,却有着一种巨大的力量,来自大地的力量,浸入人心的力量。立于麦花盛放的田间,清醒着也好,沉醉着也罢,总能感受到这力量,并被这力量包围。深吸一口气,呼吸里全都是麦花的芬芳。这个时候,麦田里的人也宛如一株风华正茂的麦子。整个村庄弥漫在淡淡的馨香之中,处处洋溢着新鲜又古老的乡村气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答案】①各不相让(争先恐后) ②风调雨顺 ③百思不解(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2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答案】①拟人:麦苗大约不记得……。对比:以麦花的“小”与“素”与其“有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对比。 比喻:麦田里的人也宛如一株风华正茂的麦子。②作用:运用拟人和比喻,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对比,突出了麦花的强大力量,表现了作者对麦花香的陶醉。(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比利己的社会更适合于生存,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利他主义行为”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材料部分可以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义,二是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原因分析。学生的审题要注意如下几点:材料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利他主义行为”,文章的议论分析要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这一概念在写作中不宜被替换成“利他主义”或“利他主义者”;学生作文中对“利他主义行为”的阐发可依据材料中的定义,也允许重新定义,但要合情合理;材料中对于“利他主义行为”的四种理论解释属于提示性材料,而非限定性材料,考生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原因分析可以以这四者为基础,也可以超越这四种理解;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如果考生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或共同富裕等历史、现实情境加以阐发,判卷时可适当提升得分等级。“利他主义行为”的定义中有三个要点,一是“对别人有好处”,二是“对自己没有好处”,三是“自觉自愿”。而探究“利他主义行为”原因的诸多学说也并非全部合理,需要考生去思辨。如“人性向善”固然有道理,但全靠“本性”的利他主义能走多远?“亲族选择说”则更加狭隘,因为利他中的“他”很多时候并非与“我”有血缘关系;“互惠利他说”有一定道理,但也无法解释有些利他行为并非要求回报;“群体利他说”相对来说更为大气、宏观,这个说法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处理世界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写作时考生应充分理解何为“利他主义行为”,思考其表现,分析其原因,阐述其意义。还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利他主义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下现实思考如何运用利他主义行为解决矛盾、争端。可以在“利己”与“利他”的思辨中思考如何合理地“利他”,或如何合理践行“利他主义行为”。
【参考立意】(1)“利他主义”助力理性互惠的世界秩序构建。(2)以向善之心,行互惠之利。(3)理性与感性结合,让利他主义走得更远。
【范文】
情与理齐飞,己与群一色
相对于利已主义,利他主义及利他主义行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千年前中国经典《礼记》中已出现了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具体描述,而这种“人人利他”的社会被冠以“大同”之称,镌刻于古代帝王们的理想之中。当个人能将小我融入到群体的大我之中,实现“群体利他”的飞跃,才能达到“大同”的光辉彼岸。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表示,一个人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他性格、家庭、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我以为,教育作为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基石,督促个人于群体中奉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催化利他行为的发生。
从家庭层面看,教育蕴含于父母长辈的谆谆教诲声中。家庭作为教育最初的领地,犹如诞生维纳斯的大海,给予个体最纯粹的精神哺育。儿童时期父母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孩子心中埋下第一颗“利他主义”的种子。长辈们也多以名人名事为例,警训孩子们怀揣真挚的“利他”之心。家庭教育是构建群体利他社会的第一道工序,是社会个体探赜索隐“己与群”之关联的首片大陆。
从社会层面上摸索,教育以学校作为主要战略地,课本中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走廊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书声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无不将利他主义之崇高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更深一层,由家庭教育的以“情”为纽带转向以“理”为准绳,在日常生活中授学生以“群体利他”之品质,从而加固了我们选择利他主义行为信念的道义支撑。
然而,利他主义也常遇利己主义的桎梏。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精致利己主义已不少见。“关我什么事”煽动着对“群体利他”理想的背叛,将社会个体于“利己还是利他”的挣扎中拖入泥沼。面对这一痼疾,教育依然需先行。国家层面的教育强化了全体成员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坚持。
从国家支持热播的《觉醒年代》中,老一代革命者“宁以己身铺前路,莫叫后人斩荆棘”之铮铮铁骨掀起我们心中对利他主义高尚人格崇敬之巨浪,在思想层面于情理交融中更彻悟利他之义、利他之情。情与理齐飞,己与群一色。在群体利他的背景之下,社会中的成员才能更拥有获得感与归属感,而在情理之奠基上施以理性之养料必离不开教育的双手。
故以育人之心,利群体之益,方能行利他主义,玉汝于成。-2024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很多传统村落已有数百年乃至逾千年历史,它们不仅留存着历史的“现场”,还接续文化传统,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民族记忆。
保护传统村落,不能把保护与发展割裂开来。有人担心,对传统村落过度保护,会不会影响乡村发展 会不会掣肘乡村振兴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完全可以做到让村容村貌更美,让村民生活更便利。比如,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镌刻着村落发展的印记,要对它们加强保护,而不是损害、拆除,这样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保护传统村落,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真正站在守卫乡村文明的高度,真正感悟保护耕读文明的意义,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带火了不少传统村落,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打卡”。传统村落进入公共场域,并非坏事——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走进传统村落,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体会兴于此的一些非遗文化,更能激发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也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事实上,国家也提出“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体的,光有保护而不利用,或者光有传承而不保护,都是顾此失彼,不利于传统村落发挥作用。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是真正对传统村落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动力,让传统村落更有力量实现传承,为时代标注风采,为后人留存记忆。
(摘编自王石川《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悠悠乡愁》)
材料二:
2023年4月27日,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公布,北京市密云区、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等35个县(市、区、旗)位列其中。据统计,目前,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挖掘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匣”。传统村落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极具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一方面,每一处形态丰富、别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都是鲜活的文化遗产,生动多元地诠释着乡土文明,自由展现着各自独特的物质、社会、精神文化传统,极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如今仍是“一方人”生活栖居之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保护好“一方水土”,也是在保护人们始终记挂的精神家园,给当下社会情绪带来调节和抚慰。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让乡愁有“乡”可寻,近年来各地纷纷落实各项举措,积极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人”。历史画廊、文化风情街、沉浸式街区 在湖北,许多传统村落改造秉持“修新如故”的理念,创意打造休闲旅游景区,展现乡土生活方式,保存并发扬着村落历代传承的生活文化传统和鲜活魅力。永子、乌铜走银、彩陶 在云南省保山市的板桥古镇,非遗、文创商家纷纷入驻,村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推介人”笑迎八方游客,传统村落中的烟火气让人流连,村民生活水平也随“非遗+旅游”深度融合而持续提高。传统村落连接着历史与现代、乡土与人情,诸多实践生动表明,如此丰富多彩、极具现代魅力的文化风貌还需更多独特的“打开方式”,助力其传承发扬。
与此同时,还应当关注到,传统村落保护如今仍然面临一些客观难题与困境。从现实状况来看,有的地方将非遗项目打造成演出节目,却忽略了传统内容和特色道具,不恰当地加入现代元素,许多村民无法理解,参与度自然也低;一些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落后,保护性开发不到位,仍需专业统一的设计改造,为村民提高生活质量,为游客提升旅游体验;还有地方对传统村落内涵与价值的认知不深、对传统村落申报不够积极,部分未进入保护名录的古建筑得不到妥善保护。
“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一方面,应当挖掘并运用好传统村落自身资源禀赋,充分激发其传承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同时,还应积极推动“乡村古韵”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让更多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焕发生机和风采。
传统村落文明价值的挖掘、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人。如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重视当地群众意愿、态度及生活质量,调动村民积极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主动诠释乡土特色禀赋;还要注重聆听广大游客的真实反馈,及时回应大众物质、精神诉求,从而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颜”。相信在各方积极关注、共同努力下,传统村落一定能够更好地焕发时代崭新风貌,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摘编自陈之琪《焕发传统村落的时代生机与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不仅不会影响乡村发展,还能够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
B.保护传统村落,积极守护好“一方水土一方人”,需要更多独特的“打开方式”,助力其传承发扬。
C.保护传统村落,应该把挖掘并运用好传统村落自身资源禀赋放在首位,而不需要靠加入现代元素。
D.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颜”,要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注重聆听广大游客的真实反馈及诉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保护传统村落,不过材料一更侧重于论述当前保
护传统村落的得失与前景。
B.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让其进入公共场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激发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
C.材料二既肯定了近年来各地落实的保护传统村落的各项举措,也指出了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与困境。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所论述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广西某地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把村中居民全部迁出,打造村落旅游景点。
B.福建某地模仿欧洲古城堡的样式对古村落的古建筑进行改造,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打卡”。
C.安徽某地对某古村落进行修缮,拆除现代建筑,并拒绝游人进入,让其完全保持原汁原味。
D.北京某古村落既保留了天井、老树,又增加了容纳更多住户之能,满足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4.“相得益彰”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请根据此说法对材料一进行分析。(4分)
答:
5.保护传统村落有何重要意义和价值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15 把斧子别在了16名战士的腰间,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鬼子,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他们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
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1942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
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 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把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
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本鬼子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才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
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鬼子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腿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鬼子们送上西天。伴随着鬼子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以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了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的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鬼子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地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
从腊月二十三鬼子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鬼子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
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地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11期,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一次奇袭日军据点姜庄子的行动。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中,战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小说写研究作战计划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是大队长储国恩并没有听从,而是我行我素;虽然最后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这种做法实在不太可取。
C.小说写到了战士张广寿的牺牲,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也许他并不会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有偶然性的。
D.小说结尾写到“我”的结局,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只能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流露出“我”无法继续发挥价值的遗憾。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储国恩队长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开篇,借助对“那一刻”情境式的刻画,树立起一个强壮、果敢、坚毅的抗日队长形象。
B.小说借助“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米粒儿”一样的雪花、“漆黑的夜”“漆黑的路”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
C.小说善用对比。如把“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和“我们身上闪着寒气”作对比,既体现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也暗示了战斗的严酷性。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平实而生动。如使用口语“犄角旮旯”等,风格诙谐幽默,把日本鬼子比作“煺了毛的猪”,富有情趣。
7.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叙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8.“姜庄子斧头战”是抗日战争最激烈时的一次真实的模范战例。本文作为一篇小小说,在叙述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色及作用。(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王曰:“庶人之剑何如 ”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左一剑/唯王所用'先言而后试/
D.王大悦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 臣之所奉/皆可然/ j/唯王 言而后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1 正确的一项是(3)( )
A、客,即门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的谦称还有不才、足下、不穀、鄙人等。
C.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规定要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D.宰人,指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也指掌管膳食之官,文中的“宰人”为第二种含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庄子不贪钱财,拒绝接受千金。太子派人送庄子千金,想让他说服赵文王与剑士断绝往来,庄子不接受,随使者面见赵文王。
B.庄子举止沉稳,深谙劝谏艺术。庄子见到赵文王后,并没有直接劝谏其不要沉溺于剑术,而是说自己要用剑术拜见赵文王。
C.庄子巧论三剑,直指赵王短处。庄子依次向赵文王介绍了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最后指出赵文王所好是庶人之剑。
D.庄子说剑结局,体现无为思想。庄子说剑结束后,赵文王三月不出宫,“剑士皆服毙其处”的结局体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4分)
译文: .
(2)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4分)
译文: .
14.(思辨创新)本文展现了庄子作为说客高超的语言技巧。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庄子劝谏时展现的修辞艺术。(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偶题三首
朱 熹
其 一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 二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整幅帛巾束首,称为幅巾,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运用了比拟和比喻修辞,传神地表达出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发人们积极的思考。
16.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6分)
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血气方刚,《南泥湾》歌词被其_①_。这首赞歌是献给拓荒者的。而作曲家马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这首歌词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_②_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_③_,舞得喜气洋洋,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麦苗大约不记得它曾是一粒麦种时的事了——瞧着麦苗那个天真烂漫的样子,一个人的前尘往事仿佛都不知所终了。麦苗齐刷刷地忘乎所以地生长着,你追我赶,_①_。农人们抬起头,望一眼绿波荡漾的麦田,望一眼高高在上的老天——祈愿②,麦子有个好收成。
麦子扬花了。田野里的麦子陆续扬花了。麦子的花太小,小到像一个令人_③_的谜。麦子的花太素,素到如一缕超然飘逸的烟。但就是如此并不千娇百媚的花,却有着一种巨大的力量,来自大地的力量,浸入人心的力量。立于麦花盛放的田间,清醒着也好,沉醉着也罢,总能感受到这力量,并被这力量包围。深吸一口气,呼吸里全都是麦花的芬芳。这个时候,麦田里的人也宛如一株风华正茂的麦子。整个村庄弥漫在淡淡的馨香之中,处处洋溢着新鲜又古老的乡村气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2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比利己的社会更适合于生存,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利他主义行为”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