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第七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下列史实属于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帝反击沙俄 D.左宗棠收复新疆
2.钱文忠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
3.下列著作中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三国演义》
4.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5.在下图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对外贸易 D.闭关锁国
6.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属于
A.自给自足性质的生产关系
B.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7.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是在 ( )
A、明清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
8.北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逼上梁山,参加农民起义,这一文学形象出现于(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9.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是向海内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大型健康栏目。该栏目的编导们会经常参考以下哪部著作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0.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伊犁将军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1.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 )
A.创立八旗制度 B.在中央设置内阁
C.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12.雅典奥运会圣火传递已于2004年6月8日抵达北京,之后,奥运火炬将在长城点燃。那你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是( )
A.秦长城 B.汉长城 C.明长城 D.江南长城
13.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规定由政府特许机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这个机构是( )
A. 市舶司 B. 广州十三行
C. 宣政院 D. 都护府
14.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唐本草》
15.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清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西藏 的管辖,在西藏设置的政权机构是( )
A.宣政院 B.布政司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第II卷(非选择题)
16.读明长城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明长城两端各是什么地方?
(2)万里长城修建始于何时?东西起止点是什么地方?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评价明长城?
17.2013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界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的?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材料中“贵国”是哪个国家?哪一年我们从该国手中收回台湾?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台湾的?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进行了哪次战争?清政府与这个国家签署的边界条约叫什么?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18.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什么制度?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哪一朝代首创的哪一制度?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材料三废除的制度始于那个朝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此基础上继承前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晚清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贵州籍名臣名宦不断崛起。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 织金)人。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外面“船坚炮利”的现实,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他先后创办了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丁宝桢是当时清政府中的什么政治派别?
(2)从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丁宝桢的思想应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丁宝桢等人作了怎样的努力?
(3)对晚清时期的这一政治派别所开展的自救运动应如何评价?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D
6.C
7.A
8.C
9.C
10.C
11.D
12.C
13.B
14.A
15.C
16.
(1)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万里长城建于秦朝。它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主要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3)明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17.
1)戚继光、抗击倭寇、民族英雄
2)郑成功、荷兰殖民者 1662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沙俄(或沙皇俄国),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4)略
18.(1)隋朝(或隋) 三省六部制
(2)元朝(或元) 行省制度(或行省制)
(3)明朝(或明),秦朝。军机处。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19.
(1)洋务派。
(2)思想: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努力:他先后创办了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
(3)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