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2)边城(节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的西北方是四川(现重庆),西南是贵州,它自己则属于湖南,它就处在三省的交界点上。
这里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路整洁风雅,吊脚楼①____________,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当地的顽皮伢子喜欢在这里玩耍。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 ),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我读过沈从文的《边城》《湘西》《湘行散记》等著作,他一片深情地把湘西一带的民情风俗、老幼贵贱的爱憎哀乐,写得②____________。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了韵味和神韵,轻妙而空灵。我想,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沈从文,使他③____________。有了沈从文,使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B.摆渡的还是个老人,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C.老人还在那里摆渡,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D.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翠翠和黄狗也许是没有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我感觉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翠翠楼”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又像凤凰的女子,外形纤柔,内心善良。
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
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写的故事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他的翠翠和那条忠实的老黄狗,已成化石,依旧在痴痴地等候那个年轻人——那用歌声让翠翠的心在梦里飞起来的年轻人。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阅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B.因为张载家住陕西横渠镇,又曾在那里讲学,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D.她虽然天生患有哑疾,但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依然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直到苗族姑娘放声歌唱,黎明到来,我才醒过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沈从文
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起来了。老船夫慌慌张张把这个人渡过溪口,一同到家里去。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但一听到客人进门说“贺喜贺喜”,心中有事,不敢再蹲在屋门边,就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拿了竹响篙唰唰地摇着,一面口中轻轻喝着,向屋后白塔跑去了。
来人说了些闲话,言归正传转述到顺顺的意见时,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很惊惶地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好像这不会真有其事,而且神气中只像在说:“那好的,那妙的。”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
马兵把话说完后,就问做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来人被打发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地问她的祖父:“爷爷,你有什么事?”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偏着个白发盈顶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的心轻轻地跳着。
过了一会儿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地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翠翠呢,正从山中黄鸟杜鹃叫声里,以及山谷中伐竹人咔咔一下一下地砍伐竹子声音里,想到许多事情。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场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汁……耳朵听来的,眼睛看到的,她似乎都要去温习温习。她所以这样做,又似乎全只为了希望忘掉眼前的一桩事而起。但她实在有点误会了。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做媒,想讨你做媳妇,问我愿不愿意。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意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地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得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地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想几天不碍事。洛阳桥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前次那个人来就向我说起这件事,我已经就告过他: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规矩。想爸爸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来说是车路;要自己做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你若欢喜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还是再说下去,便引到死去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话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见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地说:“爷爷,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
翠翠心中乱乱的,想赶去却不赶去。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入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有删改)
文本二:
沈从文在文章里,经常强调五官的敏感性能,他善于借助官能,向自然捕捉声音、颜色、气味,而且幻想与回忆的能力,也超乎常人。他自认是一个能表现生命深度的作家,一再说创作描写不是眼见的状态,不是一般人所能到达的地方,也不是普通作家容易发现的东西。到底《边城》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由人事与梦象相混合的是什么世界?他在《烛虚》中指出,他的小说最终目的,就在于探索人的灵魂或意识边际,这样才能发现人,说明爱与死的各种形式。
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根据王润华、汪曾祺相关论述改编)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船夫“很惊惶地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这句话反映出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喜事”,却不知如何告诉翠翠的犹豫纠结的心理。
B.文中第三段祖父对“大老想走车路”的表述,既含蓄地答应了媒人提亲的要求,又给翠翠做出她的选择留出了空间。
C.文中翠翠不同情景下“剥豌豆”的情节反复出现,不仅充实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而且描摹出翠翠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D.“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祖父的话既有对翠翠有个归宿的期盼,又流露出对翠翠未来生活的担忧。
8.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顺顺请媒人向渡船的攀亲展开故事情节,可谓“—石激起千层浪”,为后文展开人物心理刻画做好了铺垫。
B.文章多次写到祖父的笑,其对祖父心理状态的表现虽各有不同,但在表现祖父善良隐忍和勤劳坚强的人性上却是一致的。
C.文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祖父的话多能体现他作为一位长者阅尽人世、饱经风霜、通情达理而又略带幽默诙谐的特点。
D.全文从祖父摆渡顺顺派来的媒人始,至翠翠听到隔溪有人喊过渡终,结构安排符合生活逻辑,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圆合。
9.结合祖孙二人的对话情景,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文本二的相关论述,简析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如何表现“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 (2)边城(节选)
1.B [上文中的“还是‘拉拉渡’”,说明茶峒现在的情况和以往相似,且由“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了脚拇指粗的钢索了”可知,这里说的应该是渡口的情形,排除A、D两项,因为这两项说的是爷爷的居住情况;后文说“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C项“也许是没有的”与其矛盾,可排除。故选B。]
2.(示例)①古色古香 ②绚丽多姿 ③声名鹊起
3.(示例)有了沈从文,这荒远的边地边城走近了我们,成为众多旅行者寻觅的热土。
4.D [D项和文中“阅读”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直接引用。 ]
5.①句中把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比作沉重的历史书页,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青石板路由一块块青石板连接而成,历史书由一页页纸张装订而成,两者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③青石板路岁月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历史书内容丰富,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似性。
6.①黎明到来,本是自然现象,但原文用“唱开黎明”来表达,好像黑夜一层层褪去,黎明一点点来到这一现象是在苗族姑娘的歌声中产生的,充分赞美了苗族姑娘蓬勃的生命力。②黎明是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的,形象地写出了苗族姑娘的歌声清脆,具有穿透力。
7.A [“不知如何告诉翠翠的犹豫纠结的心理”错。祖父定然要把这个“喜事”告诉翠翠,他的“惊惶”只是听说是大老要提亲,而不是二老。从后文可知,他是尊重孙女意愿的,所以谈不上犹豫纠结。]
8.B [“在表现祖父善良隐忍和勤劳坚强的人性上却是一致的”错。文中节选部分所写到的祖父的多次笑,所表达的心理不同,所反映的人性也是有区别的。如:“笑着不说什么”,表现的是他的思虑;“勉强笑着”,表现的是他的隐忍坚强;“笑了”,表现的是他的豁达爽朗和对孙女的尊重及理解。]
9.①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②“我不知道”既表现了翠翠的纯真,又凸显了翠翠的聪明。③“脸同颈脖全红了”出卖了翠翠的话,活画出少女娇羞、矜持的神态,也彰显了她丰富、敏感的情感世界。
10.①画波浪线部分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活画出湘西风情的诗意。②这段景物描写能很好地衬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愫。③人景统一,主客交融,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诗意境地,令读者神往,这正是作者艺术手法的高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