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2)秦腔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这秦腔,是陕西人天天都得吃的“米面”。不用板头过门,也不描眉化妆,神一清、气一定,那秦声就会从胸腔里冲出来,吼声如雷滚。华阴县泉店村几位华阴老腔传人①____________的癫狂演唱、光脚赤膊的泥土装扮、如入无人之境的尽情挥洒,硬是把观众唱得热血沸腾。这如吼如歌的声音就是来自三秦大地深处最为震撼的声音,苍凉而遒劲,嘶哑而雄浑,高亢而低沉。陕西男人的粗犷豪放,陕西男人的豪迈豁达,就像这秦岭和高原的一根根筋骨,伟岸而高大。而女声唱腔,让我感受到了秦腔的另外一种魅力。当柔美的声音在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感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缠绵中饱含着苍凉,哀怨中满含着甜蜜。那个民族大义前②____________的陕西女子,那个国难当头时坚守爱情的陕西新娘,尽显陕西女子的贤良、坚韧和博大。那些脚沾黄土、身沾帝王之气,而又饱蘸民间文化养料的文化人,无形中有了一种大气和灵气。或相貌堂堂、器宇轩昂,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提起陕西,个个都是活字典。一脸的虔诚,一脸的自豪。个个写得一手好文章不算,还个个会唱秦腔和民歌,个个摆得一手好字和好画,对陕西的文化历史也个个③____________。这就奇了,一方平凡的水土,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这方水土就不平凡了,就伟大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沉沦,没有被淘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地统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碾子碌碌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地徘徊,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B.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C.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
D.同学们:当你们步入新的课堂,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现在你们面前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秦腔的特点。
我听过阴柔婉约的《梁祝》,也听过狂欢喜庆的《金蛇狂舞》,但总感到,它们是纯粹的艺术,而秦腔却是来自世世代代秦人心中的音律,散发着泥土气息,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朴实无华又隽永深长。
唱秦腔时要用生命的底音。这声音带着冷峻之气,是经过西北黄土高原的冷风搓揉过的;这声音还带着血丝,发自肺腑,磨烂喉咙,有一种粗犷、悲壮的气势。有时候这声音也是妩媚婉转的,但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也绝不故弄风骚,那是赤足走在黄土地上的一种大方、一种本色,是原始的返璞归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节选自贾平凹《秦腔》)
文本二:
吼秦腔
徐海滨
说来也怪,赤条条从黄土高原出生的我,最厌秦腔。一听入唱,耳内便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读到大学,厌中又添了几许鄙意,视板胡边鼓如笑料。脑海里萦绕的是卡鲁索、帕瓦罗蒂、邓丽君、山口百惠的歌声。待毕业去了江南,五官七窍被温柔柔娇滴滴的越剧浸得半酥,更恶秦腔的硬亢。再后来飞去美利坚,每日苦读打工之余,哼几句祖国歌曲,心暖如春,倒也快意。唱来唱去有了点小名气。
忽一日,乔治相求于我,为他危在旦夕的祖父一唱。乔治乃中美混血儿,素喜嘲讽大陆留学生,自视甚高。因我阮囊羞涩,常被他取笑。此时他神色凄然惨然,苦态可掬。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着去了他家。
便见那老者,双眸暴出,皱纹如铁针铸成,又似西北边塞深沟大川,须发如雪,透出人生终点的悲哀。族人子弟蜡像般伫立在病榻旁。
乔治父亲肥眉胖眼,对我连道“感激、抱歉”之类的话。我点点头,张口便唱,将记忆中的中国民歌一曲曲调出来。全部抖尽后,老者纹丝不动,似喘非喘,一脚阴间,一脚阳间。我见此,当下心中惶惶,硬着头皮又甩出催眠曲、语录歌、知青歌……唱得满屋眉毛皱起,乔治喉结直跳,恨不得生吞了我。
乔治父亲突问:“会唱秦腔吗?”
秦腔?心中一急,瞬间膝软。
乔治父亲道,家父是关中人,四九年去台湾,后来到美国,苦了几十年。儿时最喜秦腔,前几天我寄信到陕西买录音带,只怕来不及了……四下目光注视着我。牙一咬,豁出去了,嘴唇颤几颤,将那年月不想听、不爱听、又不得不听、硬着头皮听的秦腔移植“样板戏”从肚底翻将出来:“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普天下……”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乔治父亲急忙将耳贴在老人嘴旁,频频颔首,潸然泪下。在场医生惊诧万分,连连嘀咕: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须臾,老者长出一口气,撒手去了西天。乔治两道目光盯在我嘴上,百思不解:一曲让他难以接受的旋律,竟然满足了祖父临终的心愿。从父亲的神色可以看出,爷爷肯定留下了临终遗言。神秘的、咒语般的秦腔!乔治将一张钞票塞过来,被其父一声喝住:“荒唐!”
乔治父亲掸掸双袖,领着乔治,垂手向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从此名声大振,到处有人邀我唱秦腔。却也怪,过去恨也恨到顶点,厌也厌到极处,更无意去学。此时竟能开口便唱。除了移植“样板戏”唱段,还能来几下《火焰驹》《三滴血》。莫非梦中学来,娘胎带来?奇也。那黄土高原酿了千年的秦腔,含着大喜大悲、大凶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铮铮,血也滔滔,满喉满口黄土味。
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渊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更料不及,在G大学外国音乐节上,我上台一吼,吼出个头彩。
好容易熬到回国探亲,急忙跑到西安访友。友人情切,为我开个联欢会。其间笙歌管弦,婆娑舞姿,妙不可言。最后举座邀我唱一支在美国最拿手的歌。我不假思索,开口便是秦腔。众人始是惊异,继而窃语,终于哄堂大笑,将我最后一句齐茬茬卡在了喉管深处。
有说我风趣,有怨我戏弄人,有讥我摆架子,有斥我啃了几天洋鸡腿竟敢取笑祖宗……
夜深人静,胸闷难寐。终于耐不住了,我冲出被子,恨恨地躲在房间里,把被卡住的那最后一句秦腔热呼呼地吼了出来……好多年不流泪了,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美混血儿乔治向来瞧不起大陆留学生,“我”本不愿为其祖父唱歌,但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我还是去了他家。
B.乔治父亲问“我”“会唱秦腔吗”,“我”顿时心急膝软,是因为“我”此前一直不喜欢秦腔,不愿当众演唱。
C.为老人唱一曲秦腔之事,让“我”名声大振。从此,“我”便了解秦腔,热爱秦腔,并且无师自通,自然地会唱秦腔。
D.小说最后写“我”“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实际上是表达“我”对“我”和朋友的认识差异与情感隔阂的痛心和伤感。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罗列一年到头唱秦腔的日子,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烘托出秦川人盼望演出的急切心情。
B.文本二第一段极写“我”“厌恶鄙视秦腔”,欲扬先抑,与下文对秦腔的痴迷形成对比,为小说增添了波澜。
C.文本二以“我”学唱秦腔为线索,写出了秦腔这种民族文化是海外游子的精神寄托,承载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D.文本二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我”在美国和中国唱秦腔的故事,寄寓了深刻的感悟,耐人寻味。
9.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篇文章均写于20世纪80年代,反映了不同生活环境中人们对秦腔的不同态度,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传承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 (2)秦腔
1.(示例)①酣畅淋漓 ②忍辱负重 ③如数家珍
2.(示例)当柔美的声音从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听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3.A [A项和文中的冒号均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B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表示引出分说。C项用于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总结上文。D项用于书信或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表示引起他人注意。]
4.(示例)①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 ②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
5.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6.①秦腔是原生态的。②秦腔朴实无华又隽永深长。③秦腔凸显生命的底音。
7.D [A项“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于文无据,原文是“此时他神色凄然惨然,苦态可掬。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着去了他家”。B项“是因为‘我’此前一直不喜欢秦腔,不愿当众演唱”错。“我”膝软是因为怕自己唱不好,帮不了老人。C项“从此,‘我’便了解秦腔,热爱秦腔”错。由“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可知,是“我”专唱秦腔,入迷之后,通过查阅资料,才逐渐了解秦腔。]
8.C [“以‘我’学唱秦腔为线索”错。小说以“我”对秦腔的态度为行文线索:开始写“我”讨厌秦腔;后来留学美国,为乔治弥留之际的祖父唱秦腔,让“我”声名大振;从此以后,“我”专唱秦腔,并对秦腔有了透彻的了解,更加热爱秦腔;最后写“我”回国后在友人的联欢会上唱秦腔,被国内的朋友嘲笑,引发了“我”的思考和感悟。]
9.(1)运用了细节描写。老人临终前仍渴望听到秦腔,通过对老人听到秦腔后的反应的细致刻画,表现出老人思念故乡、心系祖国的情感。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秦腔的悠久历史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我”对秦腔的喜爱和眷恋。
10.(1)态度:文本一中,改革开放初期,闭塞的西北乡村依旧保持着对传统戏剧的热爱。文本二中,城市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摒弃的态度;漂泊海外的游子把秦腔视作自己精神的归宿、乡情的根。
(2)认识:漠视传统文化、一味崇洋媚外的现象,说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而传统文化扎根于丰厚的民族土壤,为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留住海外游子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