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鲁教版选修4.8《井陉之战》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鲁教版选修4.8《井陉之战》课件(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8 09: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井陉之战》 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合理规划自我人生。
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谒、亡、益、绝、疾、师、壁、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且、而、以、与、其”等虚词的用法。
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韩信性格的把握 一. 韩信简介: 韩信,汉初大将。淮阴人。初属项羽,继投刘邦,因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其策定关中。刘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时,他领军袭魏攻赵,以数千人背水列阵,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破赵军20万。遂后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大败齐楚联军,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元年,与刘邦合围项羽,设下十面埋伏,高唱楚歌,迫使项羽自杀于垓下。汉兴,改封楚王。人告其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又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善将兵,著有《兵法》三篇。 内容梗概: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翟王、魏王相继叛汉。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韩信运用计谋,俘虏了魏王,平定了魏地。然后向东北进攻赵国和代国,摧毁代国之后,汉王又抽掉汉信精锐部队,去抵御楚军。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东下突破井陉口。广武君向成安君献计,能打败韩信的军队,成安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得知后非常高兴,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两千名轻装骑兵,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军队,等候时机,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情况果然像韩信预料的一样,汉军前后夹击,打败了赵军,活捉了广武君。众将献上首级向韩信祝贺时,韩信才说出取胜的秘密,使汉将们由衷地佩服。
问题探究: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背水而阵,迷惑赵军;
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
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禽夏说阏与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必为二子所禽矣
亦已罢极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详应曰:“诺。”通“擒”,捉拿。通“麾”,军队中的帅旗。 通“擒”,擒拿。通“疲”,疲惫。通“蔽”,隐蔽。通“佯”,假装。背水陈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东乡坐
兵法右倍山陵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诣荥阳以距楚通“阵”,布阵。通“佯”,假装。 通“向”,方向。通“背”,背后。通“抚”,抚爱。 通“拒”抵御 。2. 古今异义
其实不过数千3. 一词多义
以信为左丞相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古义:它的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把、让(介词)用(介)来(目的连词)带领(动词)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信之下魏破代
欲东下井陉击赵
其八月
其锋不可当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跟(介词)和(连词)攻克(动词)去(动词)这(代词)他的(代词)那(代词)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今如此避而不击
赵军望见而大笑
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并列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转折连词承接连词因而(因果)将要(副词)并且(递进)归视亲疾
若疾入赵壁

即绝河关反汉
从间道绝其辎重
信乃益为疑兵
乃敢引兵遂下病(名词)快速(形容词)切断(动词)断绝(动词)于是(副词)才(副词)4. 常见实词
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
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至国
汉王使郦生说豹
塞临晋
信乃益为疑兵逃亡(动) 反叛(动词)封地(动词)劝说(动词)堵塞(动词)增设(动词)信乃益为疑兵
陈船欲度临晋
引兵迎信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队 摆开(动词)率领(动词)派遣(动词)一起(动词)往(动词)几(数词)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
车不得方轨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从间道绝其辎重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军队(名词)军队(名词)道路(名词)并排(动词)给予(动词)小路(名词)住宿(动词) 夜半传发
必空壁逐我
走水上军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诸将效首虏
今予之生地传令(动词)军营(名词)逃(动词)悬赏(动词)献(动词)给与(动词) 5. 常见虚词汉之败却彭城
即绝河关反汉
信遂虏豹
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则诸侯谓吾怯助词,用在主谓之见,取消句子独立性立即(副词)于是(副词)就(副词)将要(副词)那么(承接连词)韩信使人间视
若疾入赵壁
诸将皆莫信
赵将虽斩之
顾诸君不察耳
今予之生地偷偷地(副词)你们(代词)不(副词)虽然(转折连词)只是(副词)如果(假设连词)6. 词类活用引兵东
北击赵、代
欲东下井陉击赵
鼓行出井陉口
师事之向东进军(名词活用作动)向北(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击鼓(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名词作状) 7. 特殊句式汉之败却彭城 省略句
魏王盛兵蒲坂 省略句
禽夏说阏与 省略句
聚兵井陉口 省略句
新喋血阏与 省略句 坚营勿与战 省略句
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
广武君策不用 被动句
成安君,儒者也 判断句
何以加之 介词宾语前置
甘罗: 少年侠气,心怀救国壮志;胆识过人,勇敢劝说张唐出使燕国。聪明机智,灵活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说服赵国。年少气盛的他使秦国不动一兵一卒获得十六城。他就是流传至今的少年政治家甘罗。淳于髡: 不流世俗,不争势力是他可贵的精神。虽出身微贱,却机智聪敏,能言善辩。用“大鸟三年不飞不鸣”的隐语劝谏齐威王发奋图强,用隐语暗示齐威王不要吝啬,用自己喝酒的例子巧妙劝阻齐威王不要沉湎酒色。可见,他“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纠纷”的非凡才能。他善于缘理设喻,能说会道,善于抓住时机,他就是淳于髡。 (贾悦)甘罗: 聪明如你,能够引经据典,晓以利害,以十二岁少年的机智,说服张唐出使赵国。勇敢如你,能够面对赵王侃侃而谈,以十二岁少年的胆色,不废一兵一卒,使秦得16座城池。你——甘罗,名家之后,以你的灵活,你的胆识,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永恒的背影。(苏珊珊)毛遂: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军队。韬光养晦,一朝大显才能。为国纾难,心系国家大义当前。毛遂这个果敢、能言善辩、大智大勇的士人!在历史的书页里写下光辉的一笔! (李悦)淳于髡: 身材矮小,他不以为耻;入赘于齐,他志存高远。他用自己的才华横溢弥补了身体的缺陷。讽谏齐王于荒乱之时,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间。正如齐威王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仿佛是那只大鸟,在历史的天空中,他曾高傲地飞翔。 (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