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4: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感时忧国·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第5课 (1)阿Q正传(节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的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免有些①(      )。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②(      ),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③(      )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阿Q还有其他品性。如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是他的口头禅。
鲁迅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时,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我小时候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
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夜颂①
鲁 迅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地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②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注 ①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6月10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准风月谈》是借“谈风月”来“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申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②“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
文本二:
阿Q正传(节选)
鲁 迅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了夜给人带来的好处,像是覆盖在人身上的“玄衣”,能给人以放松和抚慰,使人们获得宁静和休憩。
B.“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这句话中“惊人”“真”“大”三个定语突出黑暗、残酷的程度之深重,体现了作者对黑夜无比憎恨的情感。
C.“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一句中,“光明”应为反语,即指“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眼睛更加明亮的意思。
D.文本二选自《阿Q正传》“续优胜记略”一章,表现了阿Q欺软怕硬、猥琐无赖的特点,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在修辞上非常有特色:比喻精准形象,使人拍案叫绝;排比概括性极强,使文章简洁利落,掷地有声。
B.“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采用反衬的手法,此处写凡俗的热闹、喧嚣,为下文“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做陪衬。
C.文本一以全新的视角构思全文,用“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来观察,通过黑暗却能获得真实的光明,反而光明中处处透露出虚伪和粉饰。
D.鲁迅用词准确精当,文本二末段中“九分”一词准确勾勒出阿Q麻木愚昧的嘴脸,意蕴深刻,尽收讽刺之效。
9.文本一写摩登女郎的手法与文本二写阿Q的手法明显不同,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夜,往往是黑暗的象征,是人们诅咒的对象。那么,一生爱憎分明的鲁迅,为什么在日本侵略者向山海关内大举进攻、国民党当局拼命围剿革命力量的1933年,反而“颂”起“夜”了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 (1)阿Q正传(节选)
1.(示例)①无理取闹 ②方兴未艾 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示例)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3.(示例)(1)应该退出教材 (2)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3)不如多思考一下
4.C [C项和文中破折号均表示声音的延长。A项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B项表示话题的转换。D项表示总结上文。]
5.D [前文说的是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选项中所填句子主要讲“喜剧性的事件”,据此可知,前后文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排除B、C两项;A项中“……导致了……”的表述与文意不符,可排除。故选D。]
6.(示例)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7.B [“体现了作者对黑夜无比憎恨的情感”错。根据文本一“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可知,此处从相反的角度点明在白天反而“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白天不过是“黑暗”的“装饰”,是一切虚伪、遮掩、捣鬼和粉饰的代言人,而夜却是诚实的,是真实和本质的体现;“对黑夜无比憎恨”曲解文意,与文本一表述不符。]
8.D [“‘九分’一词准确勾勒出阿Q麻木愚昧的嘴脸,意蕴深刻,尽收讽刺之效”错。根据文本二“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可知,“九分”是相对于前文阿Q的“十分得意”而言的。阿Q调戏小尼姑,欺负了比他更弱小的人,感到“十分得意”;而酒店里的人没有亲自动手,但也很“得意”,只是比阿Q的得意少了一分。作者用“九分”这个词语有力地讽刺了当时人们愚昧、麻木的状态,缺乏对弱小者的同情心的看客心理。]
9.①文本一勾勒写人,而文本二写人的手法多样。对摩登女郎的速写虽然有走路、鼻尖、吐气等细节描写,但整体上是白描勾勒。②文本二通过阿Q挨打及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在阿Q与假洋鬼子和小尼姑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动作描写之外又用了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
10.①作者从夜及爱夜者的视角,选取“夜”为主体意象,选取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场景、事物和各色人等为材料,选材及视角都很独特。②这样写更能突出夜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和诚实的特点。③凸显白昼掩饰的丑态、罪恶、虚伪,批判现实。④使主题意蕴更为深广,使作品更具有战斗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