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0张PPT)
八年级上册
诗文名句
知识点一 古诗文名句
(一)记忆性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4.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5.______________,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6.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8.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9.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10.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1.徙倚欲何依
2.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
4.长歌怀采薇
5.昔人已乘黄鹤去
6.白云千载空悠悠
7.芳草萋萋鹦鹉洲
8.日暮乡关何处是
9.属国过居延
10.归雁入胡天
11.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2.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13.__________,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14.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15.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6.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17.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8.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9.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1.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2.____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11.大漠孤烟直
12.萧关逢候骑
13.渡远荆门外
14.江入大荒流
15.月下飞天镜
16.万里送行舟
17.水面初平云脚低
18.谁家新燕啄春泥
19.乱花渐欲迷人眼
20.绿杨阴里白沙堤
21.绿叶发华滋
22.攀条折其荣
23.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4.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5.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6.烈士暮年,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27.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28.__________,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其二)》]
29.冰霜正惨凄,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30.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31.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2.剧哉边海民,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3.__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3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5.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3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3.馨香盈怀袖
24.但感别经时
25.老骥伏枥
26.壮心不已
27.瑟瑟谷中风
28.风声一何盛
29.终岁常端正
30.松柏有本性
31.千里殊风雨
32.寄身于草野
33.妻子象禽兽
34.狐兔翔我宇
35.而无车马喧
36.心远地自偏
37.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38.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39.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40.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1.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2.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3.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4.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6.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47.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8.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49.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0.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37.悠然见南山
38.山气日夕佳
39.欲辨已忘言
40.城春草木深
41.感时花溅泪
42.烽火连三月
43.白头搔更短
44.黑云压城城欲摧
45.塞上燕脂凝夜紫
46.半卷红旗临易水
47.提携玉龙为君死
48.自将磨洗认前朝
49.东风不与周郎便
50.天接云涛连晓雾
51.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2.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5.轻舟短棹西湖好,______________。芳草长堤,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56.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57.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58.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59.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60.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6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51.殷勤问我归何处
52.学诗谩有惊人句
53.蓬舟吹取三山去
54.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5.绿水逶迤 隐隐笙歌处处随
56.无风水面琉璃滑 惊起沙禽掠岸飞
57.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58.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59.沉醉不知归路
60.误入藕花深处
61.惊起一滩鸥鹭
(二)理解性默写
1.王绩《野望》中写山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绩《野望》中于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中写诗人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塞外大漠苍凉雄浑的壮观景象。
7.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这样写江上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
10.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5.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6.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7.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8.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9.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10.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1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诗句是__香盈怀袖,__________。
13.曹操的《龟虽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
14.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中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梁甫行》一诗中突出海边人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海边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海边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甫《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花鸟之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20.杜甫在《春望》中写因战火不断,跟家人难通音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12.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13.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14.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15.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16.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17.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18.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9.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20.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誓死报国的忠心。
23.杜牧《赤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24.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李清照《渔家傲》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赞为“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27.欧阳修在《采桑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1.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22.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2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4.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25.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2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27.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28.欧阳修的《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朱敦儒在《相见欢》中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对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朱敦儒《相见欢》中表现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1.李清照《如梦令》中表达女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29.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30.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1.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知识点二 文言文名句
(一)记忆性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2.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4.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5.________,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________,猿鸟乱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夕日欲颓,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急湍甚箭,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10.泉水激石,________;________,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1.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2.虽乘奔御风
3.清荣峻茂 4.猿鸣三声泪沾裳
5.青林翠竹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8.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9.猛浪若奔
10.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11.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12.____________,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14.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______,___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__________,________,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18.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19.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可乎?(《愚公移山》)
20.________,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1.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12.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
1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14.曾益其所不能 15.人恒过 然后能改
16.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7.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18.惩山北之塞
19.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20.寒暑易节
21.甚矣,____________!(《愚公移山》)
2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愚公移山》)
23.________,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24.________,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__________?(《愚公移山》)
21.汝之不惠
22.其如土石何
23.汝心之固
24.虽我之死
25.何苦而不平
26.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
2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 ________。
28.寡助之至, __________。
29.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志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3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26.地利不如人和。
2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8.亲戚畔之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理解性默写
1.郦道元《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______,____”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全文的纲。
6.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富春江水疾速奔腾之势。
7.《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富贵不能淫》中提到的大丈夫之道是___,___,_______。
1.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2.(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3.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6.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7.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8.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0.《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所要达到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愚公移山》中从侧面描写移山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愚公移山》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愚公坚信移山能够取得成功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0.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11.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12.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1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
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第三部分 文言知识
(一)三 峡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缺”,空隙、缺口
2.(1)古义:如果 今义:自己 (2)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古义:甚,很 今义:好 (4)古义:连接 今义:属于
3.一词多义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____
自非亭午夜分 ________________
(2)绝: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
绝多生怪柏 ________________
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
(3)清: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
清荣峻茂 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_
(2)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至晴初霜旦 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谷传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在 如果 (2)阻断,断绝 极 消失 (3)清波 清澈
4.(1)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4)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5.其他实词
(1)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______
夜分:______
(3)不见曦月 曦:__________________
(4)至于夏水襄陵 襄:__________
(5)不以疾也 疾:____
(6)则素湍绿潭 湍:______
(7)绝·多生怪柏 绝:____________
(8)清荣峻茂 荣:______
(9)林寒涧肃 肃:____________
(10)属引凄异 引:______
凄异:__________
(11)哀转久绝 哀转:______________
5.(1)完全没有
(2)正午 半夜
(3)日光,文中指太阳
(4)冲上、漫上
(5)快
(6)急流
(7)极高的山峰
(8)茂盛
(9)肃杀,凄寒
(10)延长 凄惨悲凉
(11)声音悲凉婉转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其:其间千二百里 ________________
(2)以: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
(3)则:则素湍绿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之:春冬之时 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1.重岩叠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 )
2.重岩叠嶂。( )
3.有时朝发白帝。( )
6.(1) 指示代词,这 (2)及,比得上 (3)表顺承,相当于“就”
(4)结构助词,的
【知识点二】
1.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2.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知识点三】
1.省略句,省略主语“三峡”
2.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3.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4.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写山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________,写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4.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知识点六】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雄奇秀丽) 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二)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3)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山川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义:称赞 今义:说话或讨论
(2)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3)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衰败
2.(1)形容词用作名词,美景
(2)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3.其他实词
(1)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
(2)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__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_____
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意义及用法
(1)之:山川之美 ______________
(2)以:自康乐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四季 (2)水中潜游的鱼
(3)文中指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4)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1)结构助词,的
(2)和时间词连用,表时间
(3)代词,……的人
知识点二 重点句子翻译
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四 文章中心
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之情和____________之感。
1.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2.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作者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3.“歇”“颓”运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知识点四】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闲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实词
(1)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
1.(1)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念头;读
(2)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2.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3.(1)睡觉 (2)共同,一起 院子里 (3)形容水的澄澈
4.虚词意义及用法
(1)于:相与步于中庭 __ (2)盖:盖竹柏影也 __
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知识点三 重点句子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 问题探究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
4.(1)介词,在 (2)大概是
【知识点二】
1.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2.省略句,省略主语“吾与怀民”
【知识点三】
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知识点四】
1.“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这两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知识点五 文章中心
本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________的人生态度。
深厚友谊 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与朱元思书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3)经纶世务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三)与朱元思书
【知识点一】
1.(1)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同“返”,返回
2.(1)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称赞;允许等
(2)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3.一词多义
(1)上:负势竞上 ______
横柯上蔽 ________
(2)直:直视无碍 ______
争高直指 ________
4.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横柯上蔽 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1)从流飘荡 从:____________
(2)水皆缥碧 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
(3)急湍甚箭 甚:_________________
(4)泉水激石 激:__________________
3.(1)向上 在上边 (2)一直 笔直地
4.(1)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2)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4)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5.(1)跟、随 (2)青白色 (3)超过 (4)冲击,撞击
(5)蝉则千转不穷 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峰息心 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横柯上蔽 横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疏条交映 交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则: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______
(2)者:经纶世务者 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2.急湍甚箭。( )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5)表示多
(6)平息名利之心 (7)横斜的树枝 (8)互相掩映
6.(1)连词,可不译 (2)代词,……的人
【知识点二】
1.省略句,省略主语“船”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3.省略句,省略主语“高山” 4.倒装句,定语“飞戾天”后置
知识点三 重点句子翻译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知识点四 问题探究
1.文章在总写时,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________”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议论,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________”一句相照应。
【知识点三】
1.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3.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4.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5.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知识点四】
1.从容出游、怡然自得 千丈见底 幽静(寂静、静等) 鄙弃名利(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 皆生寒树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文章中心
本文用人的感受反衬出______,也抒发了对________的鄙弃,对________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其感受。
4.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五】
山水之美 功名利禄 官场政务 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四)《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 七里之郭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 委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戚畔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叛”,背叛;
2.(1)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古义:放弃 今义: 委托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古义:限制 今义:疆域
(5)古义:指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与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和成员。
今义:指与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和成员。
3.词类活用
(1).夫环而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它实词
寡助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重点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名词用作动词,包围
(2)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3)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4.极点
5.(1)限制人民(不使外迁)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凭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依靠武力的强大。
(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家人和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要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命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汝”,你
2.(1)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心意)真实
(2)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3)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生命;命令等
(4)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5)行天下之大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
(2)戒:戒之曰 ______
必敬必戒 ______
(3)道: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
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
(4)居: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
(5)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
以顺为正者 ______
(5)古义:喻指“义” 今义:大路
(6)古义:遵循 今义:缘由;由于
3.(1)能够 实现 (2)告诫 谨慎
(3)原则,行为准则 道路 (4)居住 住所 (5)作为 当作
4.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大丈夫:___________
(2)无违夫子 夫子:______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而: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__
(2)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
(3)以: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
(4)其: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
(5)乎: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
子未学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2)动词用作名词,住所
(3)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4)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5)使动用法,使……屈服
5.(1)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文中指丈夫
6.(1)连词,表顺承 (2)怎么,哪里
(3)介词,把 (4)代词,自己的
(5)语气词,相当于“呢” 语气词,相当于“吗”
(6)之: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送之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1.富贵不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贱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武不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1.戒之曰。( )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6)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丈夫 代词,指女子 动词,到 结构助词,的
【知识点二】
1.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淫,迷惑。
2.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移,改变。
3.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
【知识点三】
1.省略句,省略主语“母”
2.判断句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
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3.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4.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知识点五】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要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知识点六】
大丈夫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3)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同“增”,增加
(2)同“横”,梗塞、不顺
(3)同“弼”,辅佐
2.(1)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2)古义:选拔、任用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3)古义:狱官 今义:军人
(4)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5)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6)古义:在国外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
3.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
国恒亡 ______
(3)拂: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饿其体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所以动心忍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2)常常 必然
(3)违背 同“弼”,辅佐
4.(1)被动用法,被任用
(2)被动用法,被选拔,被任用
(3)使动用法,使……痛苦
(4)使动用法,使……劳累
(5)使动用法,使……饥饿
(6)使动用法,使……受到贫苦之苦
(7)使动用法,使……扰乱
(8)使动用法,使……惊动 使动用法,使……坚忍
(9)人恒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______
(2)百里奚举于市 市: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士:________________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11)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5.(1)田地 (2)集市 (3)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
(4)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5)辅佐君王的贤士 (6)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其: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
(2)则: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
征于色 __________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代词,他的 (2)连词,如果
(3)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在 介词,由于
(4)而: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 )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知识点三】
倒装句,状语“于畎亩之中”后置
【知识点四】
1.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内心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2.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3.心意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5.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为论据。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______________,磨难可以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了吴;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失败,发明灯泡;贝多芬耳朵聋了以后,依然创作了很多伟大的作品;梵高一生命运多舛,死后作品终于被后人接受。
【知识点六】
激励人奋发有为 促使人有新成就
(五)愚公移山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方七百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惩山北之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达于汉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1)同“返”,往返
(2)同“慧”,聪明
2.(1)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今义:方向;乘方等
(2)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警戒
(3)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
(4)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今义:曾经
(5)古义:之于 今义:众;许多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7)虽我之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8)何苦而不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____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感其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义:草木 今义:鸟类的羽毛等
(7)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古义:担心 今义: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甜”相对)
3.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4.(1)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3)被动用法,被……所感动
5.其他实词
(1)惩山北之塞 塞:__________________
(2)出入之迂也 迂:__________________
(3)聚室而谋曰 室:__________________
谋:__________________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__________________
毕:__________________
(5)杂然相许 许:__________________
(6)其妻献疑曰 献疑:__________
(7)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______________
(8)且焉置土石 置:____________
(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__________
(10)叩石垦壤 叩:________
(11)始龀,跳往助之 始:________
龀:______
5.(1)阻塞 (2)曲折,绕远 (3)家 商量
(4)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尽、全 (5)赞同
(6)提出疑问 (7)把……怎么样 (8)放置、安放
(9)肩负、扛 (10)敲、打 (11)才、刚 换牙
(12)寒暑易节 易:______
节:______
(13)甚矣,汝之不惠 甚:______
(14)北山愚公长息曰 长息:______
(15)固不可彻 彻:__________________
(16)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______________
(1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______
(1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
(19)惧其不已也 已:______
(20)一厝朔东 厝:____________
(21)无陇断焉 陇:______
断:______
(12)更替 季节 (13)严重 (14)长叹
(15)通达,文中指改变 (16)不如,比不上 (17)穷尽
(18)没有 (19)停止 (20)放置、安放 (21)高地 隔绝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乎:达于汉阴,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本在冀州之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入之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往助之 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蛇之神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室而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其妻献疑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惧其不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2)结构助词,的 助词,舒缓语气 代词,指愚公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这件事
(3)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4)代词,他的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
(5)焉: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以君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达于汉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之于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愚公移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叩石垦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3.甚矣,汝之不惠!( )
4.且焉置土石?( )
(5)哪里 语气词
(6)介词,凭借 连词,相当于“来”
(7)介词,到 介词,向
【知识点二】
1.借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2.破土动工。
【知识点三】
1.省略句,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省略句,省略两处介词“于”
3.倒装句,主谓倒装,即“汝之不惠,甚矣!”
4.倒装句,宾语“焉”前置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6.告之于帝。( )
7.帝感其诚。( )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
6.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7.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被动句,“感”表被动,主语“帝”是被动者
【知识点四】
1.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了,正对着山居住。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3.你也太不聪明了!
4.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5.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
4.“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寓意: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他办法,才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2.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之妻“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智叟“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3.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4.对比烘托,以智叟的鼠目寸光来烘托愚公的大智若愚。
5.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6.本文以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 ________,定能________。
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不怕困难,坚持斗争 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六)周亚夫军细柳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 ________________
(2)改容式车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军霸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同“披”,穿着 (2)同“轼”,车前横木,文中指扶轼
2.(1)古义:驻军 今义:军队
(2)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今义: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3)古义:营垒 今义:墙
3.一词多义
(1)军:军霸上 ______
上自劳军 ______
至霸上及棘门军 ______
(2)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____________
(3)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______
天子为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骑:将以下骑送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持:持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驻军 军队 军营 (2)派遣 使者
(3)担任 被 (4)qí,骑马 jì,骑兵 (5)拉 拿
4.词类活用
(1)军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介胄之士不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1)匈奴大入边 入边:__________
(2)上自劳军 劳:______
(3)已而之细柳军 已而:______
(4)锐兵刃 锐兵刃:______________
(5)彀弓弩 彀:______
(6)天子先驱至 先驱:________________
(7)不闻天子之诏 诏:________________
(8)居无何 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何:______
4.(1)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3)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5.(1)侵入边境 (2)慰问 (3)不久 (4)文中指刀出鞘
(5)张开 (6)先行引导的人员 (7)皇帝发布的命令
(8)经过 不久
(9)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揖:__________
(10)曩者霸上 曩:______
(1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____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乃: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________________
(2)且:天子且至 ____________
(3)而:成礼而去 ______________
(4)其:其将固可袭而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以备胡 ________________
请以军礼见 __________
(6)之:已而之细柳军 ______________
不闻天子之诏 ______________
称善者久之 ________________
(9)拱手行礼 (10)先前 (11)必,一定
6.(1)副词,于是、就 (2)副词,将要
(3)连词,表顺承 (4)代词,指霸上、棘门军
(5)连词,来、用来 介词,用
(6)动词,到,往 结构助词,的 音节助词,不译
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已而之细柳军。( )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3.天子为动。( )
4.此真将军矣!( )
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知识点三 重点句子翻译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省略句,省略主语“皇上的车队”
2.省略句,“诏”后省略“于”
3.被动句,“为”表被动
4.判断句
5.判断句
1.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张弓搭箭,弓拉满月。
2.在军中只听从将军号令,不听从皇帝的命令。
3.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4.将军规定(约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
5.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6.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去偷袭且被敌人俘虏的。
知识点四 问题探究
1.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各自体现出周亚夫将军什么样的风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帝派使者“称谢”的话对刻画周亚夫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汉文帝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文章中心
本文讲述了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去慰问军队的事,通过其他军队和周亚夫军队的对比,表现出周亚夫__________________。
1.①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军纪严明。②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③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2.课文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对比之中凸显了细柳营军纪严明和周亚夫 “真将军”的风范。
3.侧面衬托出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刚正不阿、令行禁止的“真将军”本色。
4.明君,善识人才。
【知识点五】
忠于职守、治军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