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指
南
录
后
序
文
天
祥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正音(1)德祐( yòu ) (2)缙绅( jìn )
(3)纾祸( shū ) (4)觇北( chān )
(5)献谄( chǎn ) (6)诟虏帅( gòu )
(7)贵酋( qiú ) (8)羁縻( jī )( mí )
(9)二阃( kǔn ) (10)渚洲( zhǔ )
(11)自刭( jǐng ) (12)殆例( dài )
(13)巡徼( jiào ) (14)檄文( xí )
(15)毗陵( pí ) (16)邂逅( xiè )( hòu )
(17)余僇( lù ) (18)愧怍( zuò )
(19)号呼靡及(háo ) ( mǐ )第一段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北兵:元兵。
萃: 聚集
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当国者:主持国事的人,如丞相。
纾:解除。
意:估计,料想。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探讨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交战、防守、转移全都来不及做了)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探讨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顾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想去窥视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谋求挽救国家的计策)。探讨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小结第1节段意:
出使背景,心情意图第二、三段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字词
遽 :立刻,马上。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羁縻 :束缚,这里是软禁、扣押的意思。
?度 :估量
?前:走上前。直:直接,径直。诟 :耻辱,怒骂。当时元军统帅为伯颜,据《指南录》载:本来说定事完后便让文天祥回去,但元军却把贾余庆等放回,扣留了文天祥,文天祥当场怒骂伯颜失信,伯颜无词以对。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探讨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明确:将以有为也探讨提问: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探讨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明确: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艰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强化检测:
1、选出诵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C.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注音并解释词语: [靡]
A.动词(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_《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 )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_《冯婉贞》)
C.形容词( )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_《训俭示康》)
D.副词( )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_。靡及:_) [数]
①数(音_义_)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此数(音_义_)者用兵之患也
③范增数(音_义_)目项王
④蒙冲冲舰乃以千数(音_义_)
⑤今夫弈之为数(音_义_),小数也
[分]
①予分(音_义_)当引决
②五谷不分(音_义_)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音_义_)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_义_)人
⑤自分(音_义_)已死久矣1、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花外子规燕市冷;柳边精卫浙江潮。
2、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3、海丰县方饭亭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从列出的六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七擒:
北拒: 收二川: 排八阵: 第四段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探讨提问: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第五段探讨提问:在第5节中,两次使用“呜呼 ”一词,它在体现层次和表达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 ”的危难,说明作者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二个“呜呼”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一步,抒发对于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痛何如哉! ”主要是为国事而痛惜,是脱离险境后的伤痛。探讨提问:这段文字中连用了多少个“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连用了22个“死”字,间隔反复,构成了生动有力的排比句式,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呜呼!予之及于死(1)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2);骂逆贼当死(3);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4);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5);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8);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9);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1);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1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13);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4);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15);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17);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8);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19)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20)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①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 从“死”的词性划分,作名词的“死”有①、⑨、(12)、(19)、(20)、(21),共六个,或作主语,或作宾语;作动词的“死”有②、③、④、⑤、⑥、⑦、⑧、(10)、(11)、(13)、(14)、(15)、(16)、(17)、(18)、(22),共十六个。 从“死”的危险划分,有的来敌方(元营),如②、③、④、⑥、⑧、(10)、 (13)、(15)等,用以揭露元军的凶狠和残暴;有的来自内部(南宋),如⑦、⑨、 (11)、(14)、(18)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乱和腐败;有的来自环境的险恶,如(12)、(16)、(17)、(19)、等,用以透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从“死”的方式划分,主动(自杀)的“死”仅有⑤、⑥、⑦三个,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胆忠心;被动(他杀)的“死”有其余十四个( 即所有来自敌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胁),显示文天祥的高风亮节。 至于“死”的次数多寡,“死”前有“屡”、“几”等词加以限定,真是“层见错出”,不计其数,这里就不赘述了。 强化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词语:
【间】①至京口,得间(音_义_)奔真州
②间(音_义_)以诗记所遭
③道芷阳间(音_义_)行
④中间(音_义_)力拉崩倒之声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音_义_)
⑥又间(音_义_)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
⑦于乱石间(音_义_)择其一二扣之
2、与“予之及死者”的“者”用法不同的是:
A、北邀当国者相见 B、无留北者
C、使来者读之 D、以上三项都不是。
3、与“几无所救死”的“所”用法不同的是:
A、莫知计所出 B、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C、间以诗记所遭 D、为巡船所物色点击高考:
续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___?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___?综上所论,不难看出___。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第六段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第七段第八段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这一年夏季五月,年号改为景炎,庐陵人文天祥给自己的诗集写了序文,题名为《指南录》。点击高考:
文天祥友人邓剡作《念奴娇·驿中别友人》: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①词中颂扬文天祥南归路程战胜种种危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词中借以抒写破国之恨的典故有( )
A借东风 B铜雀春情 C金人秋泪 D回旗走懿
③“睨柱吞嬴”典出《____________》,文天祥在这里借指的是( )
A诋大酋伯颜失信 B骂逆贼吕师孟叔侄 C与贵酋争曲直 D贾家庄受凌迫含英咀华: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薄,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文天祥《正气歌》节选 一词多义得间奔真州机会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以诗记所遭间或间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靠。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意气激昂。今:大方。)
不复顾利害(古:安危。今:利益和损害。)
追购又急(古:重金收买。古:购买。)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古:出使一次。今:一群人)
是年夏五(古:指示代词,这。今:判断动词)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分,职分)
草行露宿(草:在荒草间。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词性活用词性活用C.动词作名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约以连兵大举
避哨(于)竹林中/出入(于)乱尸中请罪于先人之墓
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是就把它作了状语。
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占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后作状语
例: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定语后置
骑数千过其门
予羁縻不得还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被动句式☆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1、用“于”表被动
例:而君幸于赵王……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例:兔不可得 ,而身为宋国笑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字表被动
例: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无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句意及上下文判断。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古代官职升迁除:授官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授予官职(一般为升职)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擢:提拔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谭嗣同》)
辟(bì):征召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迁:升官 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贬:降职 贬连州刺史
谪:被罚流放或贬职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左迁: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