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3.9《归去来兮辞_并序》课件(5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3.9《归去来兮辞_并序》课件(5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8 16: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课前素材积累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
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虚简朴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能表现这种爱好人生的情感就是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⒈人也,亦不详⒉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⒊。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⒋;每有会意⒌,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⒍知其如此,或⒎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⒏,期在必醉⒐。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⒑。环堵萧然⒒,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⒓,箪(dān)瓢(piáo)屡空⒔,晏(yàn)如⒕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⒖。
  赞⒖曰:黔(qián)娄(lóu)⒘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⒙”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⒚?衔(xián)觞(shāng)赋诗⒛,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原文注解 ⒈【何许】何处,那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以,把。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⒎【或】有时。
  ⒏【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
  ⒐【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⒑【不吝(lìn)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⒒【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
  ⒓【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⒔【箪(dān)瓢(piáo)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⒕【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⒖【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⒗【赞】传记后面的评论性文字。
  ⒘【黔(qián前)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⒙【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⒚【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⒛【衔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21.【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 辞创制者:屈原基础:楚地民歌体例:诗体特点六字句为主
每句三拍
四句一节
好用“兮”字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
你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序“程氏妹丧于武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根本原因“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归隐的原因 《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迫于生计入仕,遭逢战乱,官场昏暗,他有志难伸,更不愿折腰事权贵,以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把自己弄得身心交病。便借妹丧,弃官归田。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读好句读自读建构:知识点归纳 正音
惆怅chóuchànɡ:失意状。
谏:劝止使改正。
飏yánɡ:舟慢行状。
熹xī微:微明,天未大亮。
衡宇:简陋的房子。
樽zūn:盛酒器。
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
庭柯kē:院中树木。
容膝:指简陋的居室。策扶老:拄手杖。
矫jiǎo首:抬头。
岫xiù:山洞。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
盘桓huán:徘徊不去。
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
皋ɡāo:高敞之地。
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 方法:按照辞的体裁
特点朗读。
要求:理清脉络,
理解大意,
体会感情。二读课文自责自悔 自醒自恕已往昨非来者今是归隐出仕 觉非 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言为心声,一吐之下,作者便觉自在坦荡。再回首“在官八十余日”,作者用“心为形役” 的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这样一来,自主心形,结束这违心的世俗官场,归隐那适意的自然园田,就成了他人生的必然归宿。昨日之“非”,今天之“是”,陶渊明算是彻悟,一了百了。故一个“觉”字,真有一种迷途知返的味道。陶渊明率性而行,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做了千古的榜样,可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能够?
第一诗节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自责自慰自醒(请摘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一.决意归去(自悔)归心似箭抵家之欢家中景况饮酒自遣涉园成趣观景忘返重审心志结交乡故出游方式所见所感归家乐出游乐日常乐 奔宇 一旦决计归去,便不迟疑,心无旁骛地直奔远方的家园。小舟遥遥,晨风飘飘,这就是回家的感觉。作者借助景物的描写,将归田的欢愉尽情表露。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一“问”一“恨”,将景中人凸显,而归途的急迫,也就被渲染而出。终于到家了,即便是“横木为门”的陋室,作者也“载欣载奔”。他那孩子般的欢呼雀跃,真正写尽了弃官归隐的率真与美好。 安趣 有松有菊,有儿有室,有樽有酒,差可告慰。家园残败中自有一种美好。或饮酒自遣,或涉园观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由是,可以想见贫寒士子之家清素的欢宴,于大喜悦中见作者家人聚首脸上的点点泪花。诗言志,景寓情。细细品读,“松菊犹存”或有寓意,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而“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再来印证做官的本来无心。至于“流憩”“遐观”,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颇有孤傲的人生韵味。承上而问自我解答卒章显志(反)怀良辰 或植杖登东皋 临清流聊乘化乐天命曷不 胡为乎 欲何之富贵 帝乡(正)四 乐天安命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富贵浮云恬然自乐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 )反正 乐事感物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先访山水,“寻壑”“经丘”;再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秋天金动,农田盼来收获。忙后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所谓及时行乐,乐以无忧。 知命 由居室、庭院,而郊野、山溪,至于万物和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寓形”是人生在天地之间的定位。既然如此,何不张扬心志、随心所欲地生活呢?汲汲于富贵与生死,死既不知,生又何苦。乐天知命还有什么疑虑啊!在作者看来,世俗的官场是一种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复归这大自然才是生命的正途。作者这种阅尽人事之后的乐天知命以及快然自足的隐居生活,不乏率真与激愤,也有些消极,但他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世界,始终是美好的。归去来兮辞归家交游一.决意归去二.归田之乐归途抵家室内园中自责自悔审志结交出游见感三.乐天安命行文线索一、叙事线索二、感情线索归途抵家室内园中自责自慰怡然自乐闲适怡得 潇洒旷达要求:
1 注意韵脚;
2 读出轻重缓急
读出感情;
3 体会语言风格三读课文 千百年来,“兼济天下”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有陶潜付诸就行动。他晚年做的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他不乏济世的热肠。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没有惆怅。细读本辞,既有田园回归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至今,辞中反映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总能引起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潜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他永远是旧时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小结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李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孟子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陶渊明诗歌选读: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本诗写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心远地自偏”是说,只要存心远离尘世,便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尘世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是说,从大自然得到启发,领会到人生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须用言语表达。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其一》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其一》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一》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 8、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杂诗》 10、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1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饮酒 其十》 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是一种务本求实的精神)、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与此相反,如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课外拓展于丹品读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课外拓展于丹品读陶渊明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购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十三天彭泽令,后来觉得说不行,有一件小事让他觉得不快乐,他在那干着干着,有一天说上面来检查工作了,说督邮要到此,告诉他说你穿正装出场,叫做“应束带见之”,你必须要把腰带端上,穿正装去见一见,无非象今天穿上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就这件事,陶渊明不干了。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印一扔,我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归去来兮辞》。他说过去的这种日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话说的好,什么叫以心为形役,就是让我这个身体成了我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灵,也就是说我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谀奉承啊,为的无非是我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就让我的身体享一享福,但我让心灵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啊。所以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知道我过去的这事做错了,但是未来还长,所以我就归去了,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田园了。课外拓展于丹品读陶渊明含英咀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尔》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
——《宋史﹒隐逸列传》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 陶渊明的创作影响
李白: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题浔阳楼》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读陶诗》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
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
然流出。 《朱子文集》 关于陶渊明的对联 醉乱世,念故园,桃李是否罗堂前?
笑天下,归园田,榆柳已经荫后檐。 昔我曾眠三径菊;
今谁又抱一山诗?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
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质而绮,真且纯,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 陶渊明:
一种人生态度的代言人;
一个人生境界的象征;
他让我们在纷纭杂乱的社会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归途: 舟-风-问-恨
抵家: 瞻-欣、奔-迎-候
    径-松、菊-幼-酒
室中: 引-眄-倚-审
园中: 园-门-策-观
    云-鸟-景-松
交游: 巾车-孤舟-寻壑-经丘
    木-泉-善-感背诵提纲:通假字小结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为什么)
奚惆怅而独悲
(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
(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为什么,哪里)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小结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实词
? ①悟已往之不谏(谏,谏正,劝止)
②知来者之可追(追,挽救,补救)
③三径就荒(就,近于)
④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
⑤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⑥时矫首而遐观(矫,举)
⑦帝乡不可期(期:至,及)
⑧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不安的样子)
⑩曷不委心任去留(委,随,顺从)一词多义
?以: 舟遥遥以轻飏(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译为“地”) 问征夫以前路(介词,拿) 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园日涉以成趣(连词,相当与“而”表并列,不译)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3、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引: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2、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3、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来) 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譬喻,此有“言谈”、“说话”之意) ?
乘: ?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 2、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3、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四匹马拉的车)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
策: 1、振长策而御守内(马鞭子) 2、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3、退而论书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筒) 4、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容膝的小屋)词类活用(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幼儿,儿童)
2. 形容词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喜好、羡慕)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文言虚词:之、而、以悟已往之不谏 取独
恨晨光之熹微 取独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的
善万物之得时 取独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去而觉今是而昨非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连词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以既自以心为形役
请息交以绝游
农人告余以春及
引壶觞以自酌
聊乘化以归尽
园日涉以成趣
木欣欣以向荣
问征夫以前路
乐琴书以消忧
介词,使,让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结果承接
连词,表承接

见: jiàn 《齐桓晋文之事》:“~牛未~羊也。” 《回乡偶书》:“儿童相~不相识。” 《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威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相如。” 《晋书王浑传》:“敢陈愚~。” 《屈原列传》:“信而~疑,忠而被谤。”
xiàn 《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 ①<动>看;看到。②<动>遇见;碰见。③ <动>见面;会面。④<动>拜见;谒见。⑤<动>召见;接见⑥<名>见解;见识。⑦<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动>同“现”,出现;显现。文章特点1. 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间,音节和谐。
2. 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
3. 运用了散韵递代的形式,虚实并举的写法。  松菊的象征
  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示某种抽象的情思和理念。
  当外物的品格与诗人的情志相一致时,诗人往往借物言志,托物抒情。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