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盐城高三检测)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的郁闭度
B.温度是影响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C.蚊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死亡的原因是气温降低
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东亚飞蝗的出生率降低
2.(2023·江苏常州三中高三模拟)在岛屿中,大部分植物种子依赖食果鸟类在不同地点扩散,这种食、果互作关系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群落的更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研究了某千岛湖地区不同岛屿上鸟类和植物的种类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应在千岛湖各岛屿上随机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B.物种数与岛屿和大陆的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
C.食、果互作关系有利于扩大被取食植物的生态位
D.食果鸟与被取食植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3.(2023·淮安高三一模)如图表示生态位分化中的食性分化模式图。自然选择对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压力,因而A、B两个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逐渐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可降低种间竞争压力
B.竞争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
C.错开活动范围和时间是生态位分化的适应模式之一
D.A、B种群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4.(2023·江苏南通海安中学高三校考)4-乙烯基苯甲醚(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能响应蝗虫种群密度变化,并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幼虫)以得出其种群数量
B.4VA属于化学信息,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C.不同高度植被上的飞蝗数量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以降低其K值属于化学防治
5.(2023·江苏镇江高三模拟)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二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在水稻上寄生后导致水稻产生的防御性挥发物发生变化,“气味”有所不同。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稻螟赤眼蜂被吸引至A、B两侧不同“气味”的水稻的百分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B.褐飞虱的存在降低了二化螟虫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
C.该实验说明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D.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6.(2023·苏州高三校考)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7.(2023·宿迁高三模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通过封育保护、植被修复、湿地营造等措施改善其生境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区内不同区域植被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封育期间阳光、温度等的变化导致保护区内演替速度持续加快
C.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进行植被修复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
D.引入某种鸟类以限制农林害虫数量增加可能不会导致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降低
8.(2023·扬州高三模拟)生态净化方法是在水体中构建健康的微型生态系统,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景观水体水质净化方式。研究者利用构建模型的方法,探究了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内放入底栖动物田螺后,向湖内投入不同量鲤鱼时,鲤鱼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
B.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维持在16 g/m2不再变化
C.生态净化方法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利用田螺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
9.(2023·江苏徐州七中高三一模)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稀释100倍后采用规格为16×25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的取样时间、培养液pH等均为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边缘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C.某时刻对酵母菌计数,若中格细胞的平均数量为25个,则此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数量约为4×109个
D.若大量培养酵母菌,培养液温度会上升,向培养液中加入重铬酸钾可能检测到酒精生成
10.(2023·江苏泰州高三模拟)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甲 4.90×1010 2.00×108 1.20×1010 3.60×1010
乙 2.40×107 6.00×105 4.00×105 2.30×107
丙 7.58×108 2.40×106 6.00×106 7.16×108
注:单位为kJ·hm-2·a-1。
A.若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DDT在甲中的浓度最高
B.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7%
C.乙、丙中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化学信息交流
D.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40×107kJ·hm-2·a-1
11.(2023·宿迁高三统考)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种群之间形成的食物网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是b→a,c→a
B.图甲中的b对应图乙中的Ⅰ
C.图乙只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D.调查结果显示,一段时间内种群Ⅰ和Ⅴ同化的总能量分别为a和b,则此时种群Ⅳ同化的能量最多为(a-5b)/25
(七)生物与环境
1.D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温度是影响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如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这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B正确;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但气候干旱会使蝗虫卵的孵化(出生)率提高,容易引起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D错误。]
2.B [无论是调查种群密度还是物种丰富度,均要遵循随机设置样方的原则,A正确;右图纵坐标表示物种数,圆圈大小表示岛屿与大陆的距离,图中没有显示出越大的圆圈越靠上,故二者没有明显关系,B错误;由题干信息“大部分植物种子依赖食果鸟类在不同地点扩散”可知,食、果互作关系有利于扩大被取食植物的生态位,C正确;自然界中的种间关系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3.B [由图可知,由于种群A和B在食性上的分化,使两个种群捕食重合区域减小,从而降低种间竞争压力,A正确;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从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B错误。]
4.B [跳蝻(幼虫)的活动力弱,常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幼虫)以得出其种群数量,A错误;4-乙烯基苯甲醚(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4VA能响应蝗虫种群密度变化,并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B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飞蝗是一个物种,不同高度植被上的飞蝗数量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以降低其K值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5.D [二化螟以水稻茎秆纤维为食,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A正确;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分析图中结果,当有褐飞虱存在时,对稻螟赤眼蜂的吸引力会下降,说明褐飞虱的存在使二化螟虫卵不易被稻螟赤眼蜂寄生,B正确;该实验中的“信息”调节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C正确;稻螟赤眼蜂与二化螟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6.C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A错误;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B错误;鲤鱼和梭子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错误。]
7.B [封育期间阳光、温度等的变化导致保护区内演替速度加快,但不可能持续加快,B错误;引入某种鸟类以限制农林害虫数量增加,增加了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不会导致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降低,D正确。]
8.C [据图可知,加入田螺后,鲤鱼的干重增加,但不能据此推测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A错误;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在16 g/m2左右波动,而非不再变化,B错误;利用田螺净化水质是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9.ABD [实验中的培养时间属于自变量,酵母菌种群数量属于因变量,实验中的取样时间、培养液pH等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且适宜,A错误;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培养液,避免培养液将盖玻片顶起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B错误;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是16×25,说明其含有16个中方格,中格细胞的平均数量为25个,则计数室内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25×16=400(个),计数室的体积是0.1 mm3(10-4 mL),且培养液稀释了100倍,因此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约为25×16×104×100=4×108(个),又因为培养液的体积为10 mL,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4×109个,C正确;由于培养酵母菌时为通气的有氧条件,会抑制无氧呼吸,因此不会检测到酒精,D错误。]
10.AD [由表可知,乙的同化量最小,说明乙的营养级最高,甲的同化量最大,说明甲的营养级最低,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营养级越高,所含DDT浓度越高,则DDT在乙中的浓度最高,A错误;丙是第二营养级,乙是第三营养级,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40×107)÷(7.58×108)×100%≈3.17%,B正确;乙、丙属于不同营养级,二者间存在捕食关系,可能存在信息交流,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C正确;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释放量=2.40×107-2.30×107=1.00×106kJ·hm-2·a-1,D错误。]
11.AC [从碳循环角度分析,图甲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是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至无机环境,即b→a,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至无机环境,即c→a,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至无机环境,即d→a,A错误;图甲中b表示生产者,图乙中Ⅰ也表示生产者,B正确;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表示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调查结果显示,一段时间内种群Ⅰ和Ⅴ同化的总能量分别为a和b,Ⅳ同化能量最多,流向Ⅴ能量最少,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Ⅰ流向Ⅴ最少为b÷20%,则Ⅰ流向Ⅳ的能量为a-5b,Ⅳ能获得的最大能量为(a-5b)×20%×20%,则此时种群Ⅳ同化的能量最多为(a-5b)/25,D正确。](六)个体稳态与调节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盐城高三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中的Na+、Cl-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血浆
B.若图中③→②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NaHCO3可与①中的乳酸反应,使①pH稳定在7.35~7.45
D.①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葡萄糖至少穿过了3层磷脂双分子层
2.(2023·徐州高三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后的B淋巴细胞有很强的特异性识别抗原能力
B.甲状腺细胞和下丘脑细胞都能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
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
D.机体在寒冷环境下通过血管收缩等方式减少散热,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
3.(2023·南通海安中学高三模拟)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其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宿主有人、猪、禽类等。下列有关流行性感冒及其预防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流感
B.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C.流感病毒表面的HA和NA等属于抗原,可激发宿主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对于新出现的病毒,免疫系统对它没有记忆,一旦感染,机体对它剧烈反应容易造成致病性损伤
4.(2023·淮安高三三模)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到一定容积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抑制吸气中枢兴奋,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感受器兴奋下降,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呼气停止转而吸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气中枢位于脊髓灰质
B.呼气与吸气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呼吸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大脑皮层不能对其进行调控
D.肺牵张反射可防止剧烈运动时对肺造成损伤
5.(2023·镇江高三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甲、丁细胞都在胸腺中成熟
B.图中甲、乙、丁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6.(2023·常州高三期末)如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胰液分泌与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细胞的物质X可能为促胰液素
C.图示过程中的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
D.注射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机体,胰液的分泌量将会减少
7.(2023·泰州高三期末)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布氏田鼠在寒冷环境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最终实现BAT细胞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B.某小鼠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引起甲亢,该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病
C.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
D.UCP-1增加产热的机理可能是抑制ATP的合成,从而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了热能
8.(2023·江苏盐城中学高三模拟)氯吡脲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使黄瓜膨大的作用,但过量使用不但效果不好,反而会使果实畸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氯吡脲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B.应依据推荐浓度施用氯吡脲
C.氯吡脲与受体结合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D.氯吡脲可在植物细胞内合成
二、多项选择题
9.(2023·南京高三二模)葡萄糖激酶(GK)广泛分布在肝脏、胰岛等细胞中,是葡萄糖代谢的第一个酶。当血糖浓度达到某阈值后,GK活性增强,进而通过调节控糖激素的释放和糖原合成来维持血糖稳态(如图,图中数值代表阈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4 mM时,胰岛A细胞中GK活性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
B.激素A通过过程a对胰岛B细胞分泌的影响属于正反馈调节
C.肝糖原合成是适宜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共同调节的结果
D.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10.光敏色素分布于高等植物的所有部位,是由植物体本身合成的一种调节生长发育的蓝色蛋白,光敏色素在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能促进种子的萌发、调节幼苗的生长和叶绿体的发育等。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一种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AC浓度,因变量是地上部分相对长度和主根相对长度
C.由实验结果可知,浓度为10-5和10-4 mol·L-1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
D.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11.(2023·江苏无锡一中高三检测)大麦种子发芽时,赤霉素诱发胚乳中淀粉分解,促进种子萌发,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
B.大麦种子萌发时,GA从胚移动到糊粉层,诱导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合成
C.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一起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运至胚满足代谢需要
D.萌动的胚中赤霉素的合成、分泌增加与幼苗发育过程中旺盛的营养需求相适应
(六)个体稳态与调节
1.A [若图中③组织液→②淋巴液过程受阻,则可能会因组织液过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①血浆中的NaHCO3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和H2CO3,碳酸是一种弱酸,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C正确;①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磷脂双分子层)、肝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至少3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2.C [免疫后的B淋巴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浆细胞不识别抗原,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所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在垂体细胞中表达,B错误;静息电位依靠钾离子外流维持,细胞膜外KCl浓度上升,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C正确;机体在寒冷环境下散热量增加,因而产热量也增加,而在炎热环境中散热量下降,因而产热量也下降,可推测机体在寒冷环境下散热量比炎热环境下高,D错误。]
3.B [接种疫苗能够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储存对应的记忆细胞,能够预防流感,A正确;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错误;流感病毒表面的HA和NA等是其表面特有的蛋白质,属于抗原,可激发宿主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正确;免疫系统只对出现过的病毒有记忆,而对于新出现的病毒,免疫系统对它没有记忆,一旦感染,机体对它剧烈反应容易造成致病性损伤,D正确。]
4.D [肺牵张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而不位于脊髓,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吸气与呼气能维持稳态,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大脑皮层可参与闭气过程,说明大脑皮层对该反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C错误;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可以防止剧烈运动时肺过度扩张,有利于肺的保护,D正确。]
5.A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丁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两者都在胸腺中成熟,可特异性识别抗原,乙细胞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正确,B错误;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C错误;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但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
6.C [据图可知,胰液分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受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共同调节,因此也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细胞的物质X可能为促胰液素,B正确;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因此图示过程中的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C错误;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注射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机体,胰液的分泌量将会减少,D正确。]
7.C [某小鼠产生的抗体和自身的物质结合后引起的疾病,是自身免疫病,B正确;传出神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BA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去甲肾上腺素在该过程中是神经递质,其受体位于BAT细胞的细胞膜上,C错误。]
8.D [氯吡脲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细胞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9.BCD [激素B为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4 mM时,胰岛A细胞中GK活性减弱,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错误;由图可知,激素A是胰岛素,通过过程a对胰岛B细胞分泌的影响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由图可知,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胰岛素、高血糖浓度,促进糖原的合成,适宜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共同调节肝糖原合成,C正确;葡萄糖激酶激活剂使GK活性增强,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10.AD [分析曲线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PAC浓度和水稻种类,B错误;由图乙可知,浓度为10-5 mol·L-1的PAC对主根生长为促进作用,C错误。]
11.CD [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又能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A错误;大麦种子萌发时,GA从胚移动到糊粉层,诱导α-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合成,蛋白酶促进β-淀粉酶的活化,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