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远近高低
多方观察法
05
——细腻传神观察篇
方法解读
西方的哲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东方的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个世界上,事物是复杂的,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角,看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远近高低多方观察法,也就是多角度观察法,就是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得出比较完美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
方法解读
多角度观察法可以近看,可以远眺,可以仰视,也可以平视、俯瞰,可以做到点面结合,全面了解事物或现象。杜甫在《望岳》一诗开篇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我们展现远望所见的绵绵不尽的山势,“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高大秀美,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则是细处观察,极写泰山的高大幽深,这首诗可谓远近高低多方观察法的极佳注脚。
方法解读
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作者远观故宫的整体布局,细看主要宫殿的局部特征,最终站在景山俯视,非常全面地展示了故宫的特征。
方法解读
文与可画竹,执笔前要“熟视”,才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我们要想能熟练运用远近高低多方观察法描写说明事物,当然也要以仔细观察为前提。
方法解读
一般的观察顺序:
一、观察建筑物的顺序
一般是由远到近,由上而下,由外到内,从左到右,先中间后左右等。
二、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
一般是先声后形,先近后远,先明后暗等
当然,同学们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具体场景和文章需要,对顺序进行调整。
长城游记
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也要登上万里长城,做一回“好汉”。今年暑假,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
长城耸立在北京西郊,站在长城脚下,远远望去,长城连绵不绝,蜿蜒起伏,盘旋在山梁之上,随着连绵起伏的山脉向前曲曲折折地延伸,像一条巨龙,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中飞腾。薄雾中的长城恍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我更好奇那面纱下的瑰丽容颜,看到长城,使人顿时心胸开阔,豪情万丈,迫不及待地向上登去。
范文展示
我们开始登长城了。再向前,它极为险要,有的斜坡坡度接近垂直,那长满杂草的断壁残垣,让人想起那烽火连天的古代战场……长城时而险,时而缓,虽然非常陡峭难行,但风景非常优美,每到达一个新的烽火台,人们都会四处观望,每个烽火台前面都会被人堵得水泄不通。我们顺着巨大的青石台阶往上行,台阶的表面尽管凹凸不平,却非常光滑。可想而知,有多少双脚曾经走过这里呀!走了一会儿,腿有些不听使唤了,又酸又痛,便靠在城墙边休息。往下一瞧,树木葱茏,郁郁青青,墙体顺山势而建,十分险峻,城垛上箭眼斑斑,果然易守难攻。
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里轿车如虫,行人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远处雪山白雪皑皑,秀色可餐。
范文展示
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我累得汗流浃背。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倚栏远眺,山雾愈加浓厚,墨玉般的树枝枝叶,在山风中摇曳,各色的无名小花装点着绿茵茵的草席;雄伟的万里长城蜿蜒伸向远方,凑成了一幅撼人心灵的壮丽图画。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之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
古塞雄关存旧址,九州形胜山河壮。巍巍万里长城将与神州大地长存,将与世界文明常在。
范文展示
这篇游长城的文章是一篇非常规范的游记:游踪交代清晰明确,写景生动形象,远观、近视、细察,观察方法运用灵活多变,而登上长城的自豪感也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亮点透视
从另—个角度去观察
尽管到了冬天,可我还是不怎么觉得冷。
阳光一如既往地从云层中倾泻下来,雪白的大地顿时金光弥漫。耳麦里是苏打绿的《无与伦比的美丽》,那清秀的嗓音还是与往常一样让我喜爱。翻开《流年》,正想欣赏着这如流年一般的文字。突然,眸子底下闪过一丝绿。
我欣喜万分,好像是寻到宝藏一般跑了过去。那是一个杂草遍生的角落,周围全是雪,可也正是因为这儿的一片白,更加突出了它的绿。它是那么小,那么可爱,细小玲珑,清新淡雅,绿得发亮。有谁会想到,在这白雪皑皑的冬季会见到这样一丝光景:雪白之中透出的几点绿,甚是美丽。
范文展示
我蹲在边上,撑着下巴独自一人欣赏着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我很是好奇,这是个什么东西?抚去它身上的积雪,这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原来是母亲心爱的吊兰。
我不知道,一向不喜欢麻烦的母亲,怎么会喜欢养吊兰的?起初被母亲从花卉市场买来时,它只有一丁点儿大,叶片黄黄的,看上去像焯水的青菜。可母亲却笑着说:“你不懂吊兰,可别看它现在的样子长得挺伤感,可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你也许会不由得爱上它。”我瘪了瘪嘴,似乎对母亲的话不以为然。今天一见,我终于理解母亲的话了,它确实让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太阳似乎也喜欢上了它,想更近一点儿来瞧瞧它。渐渐地,那一片片的雪花,化成了一颗颗晶莹饱满的水珠,将吊兰的绿色放大了几倍。吊兰显得更青翠了。
范文展示
我向来对养花养草没什么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可我倒是觉得很奇怪,这吊兰为何会在冬天开呢?站在另一个角度,我猛然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就是吊兰的独特之处,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它选择了沉默,选择养精蓄锐,默默地生长。到了百花凋零的冬天,它完成了自己美丽的蜕变。耳麦里依然唱响着《无与伦比的美丽》。
我猛然明白,它赞美的或许正是眼前这样的美景。我没有想到,在这个午后,那宛如香茗的吊兰,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美好。
范文展示
本文开篇以雪景作背景,在音乐中缓缓展开叙述,段尾以“突然,眸子底下闪过一丝绿”急停,波澜突起。作者关注的只是几株冬日里的吊兰,但却通过对它的观察与描写,发现它在冬天里完成的“美丽的蜕变”,并由此感悟出了默默积累与奉献的美丽。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的便是这种情况。而结尾的文字,则是自然回应,虽然还是一样的音乐,不过感悟到的却是“生命的另一种美好”,主旨自然得到了升华。
亮点透视
【训练一】
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让人们的心怦然而动,是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此美丽的世界,实在是值得我们细细地欣赏。
请以你近期一次出游的经历,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
实战演练
【方法提示】
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景色的描绘,写作的时候注意随着游踪的变化对景色进行远近高低多方位的观察和描绘。
实战演练
【训练二】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这个世界从不缺少风景,缺少的只是发现美丽的眼睛。即使是“两点一线”的上学或放学路上,也有能触动你心弦的景色:林立的高楼、如水的车流、碧绿的行道树、早晨的霞光、夕阳的余晖……让大家随着你的脚步,一起欣赏你眼中的风景。
请以“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为题,写一篇写景作文,600字左右。
实战演练
【方法提示】
很多学生写写景作文的时候,常常苦于没有材料可写。这个题目的设置意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描绘自己上学路上或放学路上景色的时候,注意远近高低角度的变化。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