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层层深入
分层观察法
02
——细腻传神观察篇
方法解读
观察生活不能局限于生活的局部,或某一个画面,他们只能带给我们对生活的片面的认识;也不能只看到生活的表象,而应由表象深入到骨髓,才能发现生活的实质。
方法解读
这就是一种层层深入的观察方法,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普通或由普通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外再到内地进行观察、分析、思考。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时也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更要用头脑思考生活,深层次地观察生活,才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方法解读
阿尔卑斯山脉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乘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笼。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啊!”所以,慢慢走,认识这世界,欣赏这世界,思考这世界。
方法解读
如何层层深入?
一、分解主旨,逐步深入
很多同学写文章,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不足:提出的中心观点是正确的,但叙述时要么只是简单地罗列素材而缺少分析议论,要么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泛泛而谈,致使内容缺乏或不深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的方式展开纵向议论,即把主旨思想分解成几个部分,让这些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排列,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方法解读
二、采用层次结构
多数同学在写作文时是根据材料、题目里明示或暗示的某个观点,找些事例和名言证明一番,至于自己的所思所想,独到的发现与思考就显得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展开层次结构架构全文,逐步深入凸显文章中心。
方法解读
三、由现象到本质,评论生活
生活中,一件小事、一则新闻、一场比赛、一项发明……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情绪和感受。这要求学生能够由现象到本质,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新的观点深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或抨击时弊,或倡导新风,或提出建议,或阐明事理。
野花赞
历代文人墨客总是深情地赞美出淤污而不染的荷花,纤细淡雅的菊花,婀娜多姿的水仙,雍容华贵的牡丹,疏影横斜的梅花……然而,我要赞美的却是野花。
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凡有野草生长的地方,就会有野花的开放。多好的花呀!有的像白云,浓浓密密地覆盖在碧绿的小溪旁;有的像玉雕,丛丛簇簇地盘卧在土岗上;有的像小星星,零零散散洒落在广漠的田野里;有的像火苗,星星点点地燃烧在那孤寂冷峻的树林里……它们都以奇特的姿色,装点着大自然每一片土地。把淡雅的清香,送给大自然,献给人类。
范文展示
野花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顽强。你看那些无名的野花,没人耕耘,没人浇灌,无需修剪,更不必像花园中同类受人厚爱,不管土壤的贫瘠与肥沃,还是海角与天涯,哪怕是石底或是屋檐,它们岁岁年年独自开了谢,谢了开,它们就这样顽强地生长着,恣意地开放着。
不择地势,不需照料,蓬蓬勃勃地生长。
不争功名,不慕盛誉,默默无闻地开放。
不需照顾,独立不移,自由自在地绽开在广阔的天地里。
范文展示
野花是自然的精灵。它野生野长并不出众,但同样有着一份对生活的渴望,对春天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
宋代大诗人辛弃疾说得好:“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因为它扎根土壤,依偎着大地,和大地一起欢迎春风,和大地一起欢度金秋。
那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不就是一朵朵盛开着的野花吗?我也愿做这样的一朵田间野花。
范文展示
本篇状物的散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由物及人,借野花野生野长、自然顽强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和志向。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赞美了顽强的品格,表达了对野花的喜爱之情。语言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亮点透视
农情,桑园
我的家乡在农村,现在城里人一有空就往农村进发,因为那里环境比城市干净,空气好,污染少。看着我美丽的家乡,每天上学、回家,走在布满红黄蓝紫各种鲜奇野花的小道上,映带着日出日落美妙的光辉,陪我穿梭在温暖的家园与可爱的校园之间。
春天来临之际,毛毛雨滋润了大地庄稼,也孕育出了虽身材小巧却丰丰满满、滚滚圆圆的桑葚。就在村子不远处,选择了一个曼妙柔光的周末下午。我们出发了,带着小巧玲珑的竹篮子,目光烁烁地去寻找那片憧憬已久、仿佛已等待我们多时的桑树果园。要不了多久,眼前的那一片,将从心窝处泛起一阵满足。
范文展示
映入我眼帘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桑树。和那些其他的绿树夹杂在一起,分不清哪几棵是桑树了。我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绿色堆里,在里面尽情地吮吸着桑树叶的新鲜气味,好像吸一口里面的空气就会飘浮起来,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一片片比我的手掌还要大的桑树叶,贪婪地伸着双手尽力想要去摘自己身上的桑葚,那桑树叶好像翡翠一般,和半青半红的桑葚镶嵌着,沉甸甸的桑果,挂满了枝头,真像节日里彩灯挂满了大街。
范文展示
春天的第一批桑果熟了,红得发紫,紫得发黑的桑果,看得我们馋涎欲滴,忍不住在一串熟透了的桑果上采下一粒,用手掸了掸灰尘就放进口中吃了起来。哈,美味甘甜,就像小雨滋润大地的感觉,于是,我召集了大家一起采摘,都手忙脚乱的。在一旁看得种植桑果的农民伯伯呵呵直乐,还自言自语道:“今年有个好收成啊!这批桑葚出口,一定会大受欢迎,带动我们全村人致富。”旁边一个大妈接语道:“是啊,过不了几年,以后这里全是漂漂亮亮的小楼房了。”这时我看到自己的手也变成紫色的了,看上去挺吓人,但非常有趣。大家说归说笑归笑,种植者们则卖力地挑选了上好的桑葚准备出口,仿佛在桑葚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楼房。
范文展示
在这个小乡村里不时传出清脆的笑声或吆喝声,我看到了这一片充满生气的桑果!我看到了家乡一点一滴的进步!
我爱桑果,但我更爱哺育我们的家乡!
范文展示
文章用细致的笔触描述了桑园的景致,“丰丰满满、滚滚圆圆”这样的叠词连用,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桑葚的形状特点。然后写出农民收获之乐,致富之景,最后点出主旨,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文章所用材料新颖,写出了地方特色。叙事层层深入,条理清晰,感情真挚。
亮点透视
【训练一】
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出种种努力。2001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2001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实战演练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
请写出你对他们的观察、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实战演练
【方法提示】
生活中的一些景色、现象经常被我们忽略,但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不要等它们光华耗尽时,我们才发现它的可贵,前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可贵的财富,我们应当走近它们,挖掘它们的精髓,让祖国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更要用头脑去思考,思考如何传承它们,保护它们。因此,我们既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展示,带给世人对它们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选取你熟悉的,深入挖掘其普遍意义。
实战演练
【训练二】
无论你是有所准备地去游览,还是回想曾经的旅游,你都要注意捕捉这些信息:你游览的山川景物美在哪里?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有哪些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碑文楹联?这些,都是你写作中的“源头活水”。
请以此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
实战演练
【方法提示】
以“游踪”为线索,将自然风光和游览观感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游踪清晰的前提下,可以依次写出游览的全过程,也可以选取几个重点片段连缀成篇。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组织文章:即随着游踪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依次展现沿途风光。游踪所至,美景在目,情随景生,文由情来,这样,一篇以“美”动人、以“情”感人的游记就写成了。游记要交代游览的过程,却又不能写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账。在写作中,对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要重点描写,其余的可以略写甚至不写。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