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活用材料增彩法
05
——凝练准确表达篇
方法解读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可面对那些充满几乎众所周知事例的作文,让人读起来总有千篇一律、千人一文的似曾相识之感,让人总有“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单调乏味。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说:“腐则变,变则活,活则新。”那么如何活用素材,写出锦绣文章呢?
方法解读
一、反弹琵琶,反向立意。
面对材料时,我们要鼓励学生有反弹琵琶的精神,突破定势思维避同求异。即从材料中提出与传统、与世俗不同甚至相反的独特观点,让学生学会反面用材料或正面材料反面用,这样才会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写他人之所未写,写出的作文才会不落窠臼,别有洞天。
方法解读
如对“愚公移山”一则材料,许多学生都赞扬愚公坚忍不拔的精神。可有的学生就用逆向思维来思考,认为“愚公很愚蠢”;有的认为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更节省人力、更节省时间、更节省物力;有的认为愚公移山不如全家群策群力研制飞机或炸药;有的认为愚公移山不如开凿隧道;有的认为那里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优美景色,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有利于健康,愚公不该移山。这些是多么独到的见解!
方法解读
二、红线串珠,组合拼接。
有人说:“素材是文章的珍珠,主旨内容是串起珍珠的红线。把课本上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素材,主要是内容主旨相同的素材,巧妙地组合拼接在一起,共同诠释写作时所要表达的主旨。这些素材可以是3-5个材料,给各个材料加上一个新颖醒目的小标题;或是几个结构相同的段落,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点明段落的主旨,构成优美的作文。也可以把课文中的名人事例压缩概括成一句话,构成排比,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方法解读
三、想象穿越,连线古人。
对于名人素材,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并通过虚拟场景、书信交流、对话访谈等形式,穿越时空与逝去的古人进行对话交流,自如地表情达意,将要表达的旨意蕴含在文章的深处。这样,就跳出了课本的实境,跳出了千人一面的窠臼,会使材料变得人有我新,鲜活灵动。
方法解读
四、扩写演绎,再现情景。
课本上的事例材料都蒙着一层时间的面纱,让学生用想象去掀起事例的盖头来,用想象去扩写演绎当时的情境、场景、人物和情节。或生动刻画历史人物某一时刻的细腻心理;或磅礴地描绘伟大人物某一历史性的壮丽场景;或诗意地渲染创造诗词意境;或生动刻画文学形象的某一事件,借以表达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感受。
方法解读
五、拟人象征,变换主体。
我们的课文里,往往都以名人作为写作的主体来引用材料。如果我们打破常规,巧换角度,以名人们身边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为写作主体。让它们站在名人的视角来陈述材料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它们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材料中人物的内心,揭示文章的主题。这样采取拟人、象征等手法行文,娓娓道来,便于直抒胸臆,使文章另辟蹊径,熠熠生辉。
告别不是悲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平和;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代:告别不是悲伤。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燕子的呢喃,那声声亲切的呼喊。但拭干眼泪,她告别繁华,告别亲情,去塞外播种和平的种子。她的韶华在这满目的黄沙中消逝了,她的美貌在这千古的冰凉里黯然失色。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那凤冠霞帔后的祝福。漫天的飞沙似在哭泣,枝头的苍鹰似在落泪,谁看了文成公主那欣慰的面颊?
范文展示
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壁残垣。透过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范文展示
屈原投江
独乘小船,渐渐远离了国都。楚怀王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回荡。江水,冰凉得让人心寒,他早已无所留恋。站在江边,他看见了百姓们竭力挽留的神情,亦看见孩童高举《离骚》诵读。足矣,受辱不如归去。这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他在笑,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名留青史。一跃,他被江水吞没。那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延续?
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
范文展示
作者紧扣“告别”巧妙又新颖地诠释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三个故事。文章开篇就简要概括了三个故事中“告别”的内涵,接着用四字短语作为小标题,告诉我们文成公主的告别牺牲个人,赢得民族团结;勾践的告别忍住悲伤,等待复仇时机;屈原的告别舍却肉身,留下灵魂永恒。由于作者灵活地组合拼接素材,“告别”这一平常情感在作者笔下有了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亮点透视
亲人·亲情·回报
亲人是前进力量的源泉,亲情是永远不会失去的财富。有了亲人,你就不会孤独与怅惘;有了亲情,你就会懂得感恩与回报。
怀橘遗亲
陆绩,在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橘子招待他们,陆绩便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想拿回去给她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知孝顺母亲,自愧不如。陆绩对母亲的这份孝心源于他对母亲的感恩,他能够时刻想着母亲,表现了他对母亲的关怀与爱戴,是为子女者对父母的回报。
范文展示
回报父母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的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引起了他几个兄弟之间的财产纠纷。当时正值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为了不使母亲伤心,他主动放弃了那份属于他的遗产,平息了家庭可能出现的纠纷。后来,他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财产,但我永远不会有另一个母亲。”是啊,金钱财富固然是诱人的,可是父母却是永远的珍宝啊,父母的恩情怎能被金钱取代呢?父母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小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到教我们做人做事,这些都无法用金钱去衡量。恩格斯的做法,体现出了“亲情”的精髓,亲情不是因为金钱而存在的,我们都应该像恩格斯那样重视亲情,回报父母。
范文展示
孝感天地
马鹏飞是一个平凡的少年,在他刚出生8个月时,父母便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在他5岁时,与他从小相依为命的奶奶又患了糖尿病,双目失明。年幼的马鹏飞不得不在5点钟起床操持家务,然后匆忙去上学,放学后又要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9年如一日,因此他获得了“沈阳市感动校园十佳好少年”的称号。马鹏飞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他在生活如此艰辛之时,仍然对奶奶不离不弃,坚持孝道,即便亲人没能给他富裕的生活,温馨的家庭,但至少还给了他生命,给了他亲情,于是他感恩、回报,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范文展示
亲情让疲惫的生命有了避风的港湾,而失去亲人的人,就像一艘漂泊的小船,始终没有停靠的码头。亲人给予我们亲情,给予我们关爱,我们一定要善待亲人,懂得回报。
让我们用对亲人的感情作词,回报作曲,共同谱写一首关于亲情的颂歌。
范文展示
作者在文章题目的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把三个与中心有关的题目并列起来,使题目显得很有创意。行文中,作者选取了三个与“亲人”“亲情”“回报”有关的事例拼接组合成文,这样行文思路简洁清晰,内容充实丰富。素材的灵活组合,充分彰显了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主旨,使得亲情的春风暖化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亮点透视
【训练一】
请以“是苦也是乐”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实战演练
【方法提示】
在陈权重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她)们找到了隐藏其间的趣味。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有过这样的事情,也有过苦和乐的体验,用身边事例也好,历史人物的事例也好,材料要丰富,文章才能充实。
实战演练
【训练二】
请以“这次,我没有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方法提示】
“这一次”特指写出某一件事给“我”带来的影响,“我没有_____”可以是我没有放弃、我没有错过、我没有胆怯、我没有后悔……需要学生所叙写的事例切记要以情动人,能够触动人的心灵。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