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赋予哲理筑美法
06
——凝练准确表达篇
方法解读
如果一篇文章只有鲜丽的外表而无内在灵魂,也称不上是篇佳作。中考作文要想打动人心就必须渗透哲理。因为哲理从古至今都是绝大多数人信奉的道理,哲理使人产生共鸣。作文离不开精美流畅的语言以及清晰明了的结构。而渗透哲理可以让学生在中考作文中亮点频出。
方法解读
运用哲理并不是生搬硬套名人警句,而是借助哲理将自己的观点或思想诗意化、通俗化,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作文的主旨大意。富含哲理的作文更能使人印象深刻,从而能激起人们想要细细品读的兴趣。运用哲理句的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方法解读
一、从景物中挖掘哲理——激励自己。
将景物运用于作文中是指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分析,寄情于景,将抽象的情用具体的景物表现出来,从而增加、升华作文中的思想。比如在《幽径悲剧》中,季羡林先生不仅用枯藤灭亡表达自己对古藤被毁的悲哀,而且谴责了愚氓灭美以及世人忙于追逐名利而漠视生命的冷酷自私。他同时使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古藤生命力顽强和特别的价值,为最后不可挽回的悲剧和作者的抒情作足铺垫。总而言之,作者是用古藤之美来衬托古藤之悲。
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和寓意是关键。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情感融于景物中去,情景交融,使读者耳目一新。
方法解读
二、从名言中感悟哲理——指导行动。
名言是名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而做出的总结。名言因其强大的号召力而被民族、时代所需要。简而言之,名言的作用就是警示世人,鼓舞世人。比如,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用这句话表达自己对快乐的三层定义。通常来说,越是用词简洁的名言,其包含的内在道理更是精准有力。因此,如果将名言引用到作文中,那么会使作文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方法解读
三、从事例中升华哲理——提升境界。
要想让作文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那么就必须应用到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最好是通过自身的经历所得的生活哲理。比如,我们可以用现实生活中城市里的霓虹灯来比作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必要的话可以用其来反衬生活中的无奈和悲哀;用十字路口来比喻生活中的迷茫和选择。许多生活里的景象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哲理。如果我们能善于运用生活事例,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描述,就能呈现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学会倾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时,薛谭跟秦青学习唱歌,没学多久就自认为都学会了,于是请辞回家。秦青在为他送行时唱起歌来,薛谭认真倾听后羞愧难当,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不能盲目自信,要懂得谦逊,更要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果一个人只是专注自己的事,那他必然会变成一只“井底之蛙”,他将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学会倾听,及时接收最新的信息,才能不断地适应社会,与时俱进。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倾听。
范文展示
学会倾听是改正错误的途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知。”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倾听别人给我们指出错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使自己得到进步。薛谭善于倾听,从老师的歌声中感悟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进一步加强学习。学会倾听是充实完善自我的必要途径。倾听师长的教导,我们能获得知识;倾听朋友的鼓励,我们可以获得动力;倾听同学的问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温暖。
范文展示
倾听是真诚沟通的桥梁,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是完善人生的路径。一个善于反省、谦虚好学的人永远是懂得倾听的人。那些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不会倾听。齐桓公善于倾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最后成就伟业。而战国时的吴王夫差,刚愎自用,轻信谗言,最后丢了性命亡了国。由此可见,只有学会倾听,我们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倾听不仅是认识错误的途径,更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学会倾听,让自己日有所进,何乐而不为呢?
范文展示
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作者紧扣材料,从薛谭的角度,立意为“学会倾听”,立意高远,给人以有益的成长启迪。作者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恰当选取人物素材,使文章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
语言精辟,结构严谨。在文章中,作者精心锤炼语言,语句简练精辟,富有哲理。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引用题目材料提出论点,然后分三个自然段设置分论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使文章结构严谨。
亮点透视
感动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结伴去外地旅行。火车上的时光很是难以打发,幸好列车播音室不断地播放着一些很好听的乐曲,听着这些乐曲,倒是一种很有情调的享受——这些乐曲都是旅客们点播的。
“其实,听着这些乐曲,我的心里常常十分感动。”朋友忽然说。
“感动什么?”
“为这些点播者啊。”
“你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吗?”我笑道。
范文展示
“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我觉得自己都有理由感动。”朋友说,“如果他们为了献给我们祝福,那么我们应当感动;如果他们是为了让我们和他们共同分享快乐,那么我们也应当感动;如果他们并不快乐却想给予我们一些快乐,那么我们就更应当感动。不是吗?”
“可是你看看车厢里的这些人,谁像你这么容易感动?”我环视周围,说道,“说不定还有人嘲笑他们,说他们既幼稚又神经呢。”
范文展示
“所以我为这些人感到有些悲哀。”朋友说,“在今天,当人们满耳朵听到的满嘴巴讲出的都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时,却不曾想到:有许多人连这种最起码的感动都会迟钝,都会麻木,都会吝啬,都会熟视无睹——甚至还会失去。也许只有到了某一天,当人们都能够珍视感动、习惯感动,并且常常互相馈赠感动时,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真正美好起来吧。”
范文展示
感动。看着朋友的面庞,我忽然想:感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是不是对生活的感恩?是不是灵魂里的触动?是不是一颗敏锐的心最温暖、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也许这些都是,也许不仅仅是这些。
我为自己对感动的感动而深深感动。
范文展示
生活中真的不能没有感动,拥有感动之心,才会山有情水有意;拥有感动之心,才会人有美而理有真。作者告诉我们:感动是精神的清洁剂,能洗涤我们内心深处的污垢和斑点;感动是灵魂的显微镜,能烛照出我们人格的卑微或崇高。只有拥有感动,你才是一个纯真的人,你才拿到了走进理想人生的入场券。
亮点透视
【训练一】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方法提示】
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要使本次作文在立意上有深度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感悟等揭示和阐释一定的哲理。
实战演练
【训练二】
以“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方法提示】
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让,是接人待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让”字表达了做人必须谦虚、礼让,这是一种修养和风度;表明了胸怀宽阔、眼光远大的意境,这也是一种宽容的表现。
实战演练
从字面意思理解,“让”有退让之意,富有智慧,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表现;“让”有君子风范,与人为善,是尊重和礼貌的一种行为。考生可以从“谦让有什么好处?为什么需要谦让?”开始入手,也可以阐述什么东西可以谦让,什么东西不可以谦让,比如金钱、名誉、地位、个人私利必须“让”,而良心、道德、法律这些东西不可退让。若你能写出深层内涵,那无疑是高人一等,具有哲理美的。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