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马 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捕蛇者说》《师说》等。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马说/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奴仆
同“袛(只)”,只、仅
马槽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虽然
译文: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吃一次
同“饲”,喂
才能
有时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
同“现”
犹,尚且
怎么
才能
美好的素质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白
面对
马鞭
才能
用马鞭驱赶
喂
加强诘问语气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马说/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
(1)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3)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行文脉络
1
2
点明中心论点
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1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
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马说/
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马说
现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原因: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结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结合文章,探究深层情感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马说/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袛(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
通假字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
(同“饲”,喂)
一词多义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动词,用马鞭驱赶)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而
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示转折)
(连词,表示修饰)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吃完)
(使……尽,竭尽)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词类活用
文言汇集,总结文言知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