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元日》 教学设计+导学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元日》 教学设计+导学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22:43:41

文档简介

《元日》导学案
学习目标 会认“屠、苏”,了解“屠苏” ,会写“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节日画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这首古诗是一首 言 (律诗/绝句);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检测方法:同桌轮读,互相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桌给我评价:☆☆☆☆☆
学习任务二:再读古诗,画出习俗,理解大意 再读古诗,画一画诗歌中的习俗。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这首诗中的习俗有 。 (二)生字指导,正确书写 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偏旁是 。 观察“符”字的结构: 结构,上 下 。 我可以给“符”字组词: 、 、 。
同桌评价我写的字:☆☆☆☆☆ (三)借助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组员1:下面由我们小组来汇报诗歌大意。“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诗中“爆竹”是指 ,“岁”是指 ,“除”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组员2:“春风送暖入屠苏”,“暖”可以理解为 ,“屠苏”就是喝屠苏酒,这句话的意思是 。 组员3:“千门万户曈曈日”,其中“瞳瞳”的意思是 。 这句诗可以这样理解: 。 组员4:“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指 。所以诗歌大意是 。 检测方法: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互相纠正重点字词意思。 请组长给我评价:☆☆☆☆☆ (四)诗歌为我们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通过诗歌中 、 、 等词语,我可以想象到诗歌中的节日情景是 。
学习任务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画一画。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联系王安石写的古诗《祥云》,体会诗人的情感。 祥云 (宋)王安石 冰入春风涨御沟,上林花气欲飞浮。 未央屋瓦尤残雪,却为祥云映日流。 诗歌大意: 御沟深处的水位上涨,表面的冰正迎接着春风的洗礼, 御沟旁边的园林中,花儿也在等待着芳香四溢的时机。 未央宫的屋顶上还残留着冬日的白雪, 正与那天上流动的祥云相依相伴,相互映照。 体悟诗情: 在王安石的心中,推行新政就像诗中的“ ”一样,以旧换新(辞旧迎新),面对家家户户迎新年,王安石的内心是 的,同样也表现了王安石对实施新政的态度是 的。
拓展延伸——古诗中的春节 读一读下面有关春节的诗句。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戴复古《除夜》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除夜》
拓展交流——我心中的春节习俗 小组合作交流,你印象中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可以查查资料,看看哪个小组汇报的最多,填好下面的表格。 节日时间习俗 春节
(二)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来汇报:春节的时间是 ,我知道的春节习俗有 。课题 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
课型 古诗教学课 授课对象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课标分析 学生能够熟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有错及时纠正,最终保证无错音。 学生能准确地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歌大意,明确诗歌中描写了哪些节日习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一幅新年到来,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 通过古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词,体会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感与心境,能够联系时代政治背景,感悟王安石对执行新政,实施变法的信心与决心,理解诗人在看到新年气象时,联想到新政即将推行,革除旧制度,就像新桃符换点就桃符一样,心情愉快。 通过节日习俗、回忆过节时的情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两段不同的材料,理解南北方春节的差异,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的融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分别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在三年级上册“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从“理解内容”的角度转换为“学习表达”的角度。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与有些节日的风俗知道的不很清楚,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好奇感,收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要写出过节的过程,会有一定的难度。三年级上册已经了解了“借助一个意思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但只局限在内容上,对于表达方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 会认“屠、苏”,了解“屠苏” ,会写“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元日》。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节日画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评估任务 评价学习任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及单元目标) 组织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 组织交流与反馈 每次的课堂作业(同步探究),每次习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解读诗题,走进作者 导入:图片导入 出示节日图片,学生猜测是什么节日。 1、解读诗题: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元”字的意思。 学生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一月初一)。 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走进作者 了解作者王安石。(出示PPT) 理解“元”字的意义,了解“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初读古诗,正音,读出节奏 学习任务一: 1、自由朗读《元日》,读准字音,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这首古诗是一首 言 (律诗/绝句); 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检测一: 同桌轮读,互相正音。 指名读。 齐读。 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桌给我评价:☆☆☆☆☆ 学生能够熟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有错及时纠正,最终保证无错音。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想诗歌画面 学习任务二: 1、再读古诗,画一画诗歌中的习俗,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2、想象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检测二: (一) 再读古诗,画一画诗歌中的意象。 《元日》这首诗中的意象有 。 屠苏酒 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桃符 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生字指导,正确书写 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偏旁是 。 观察“符”字的结构: 结构,上 下 。 我可以给“符”字组词: 、 、 (二)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1)组员1:下面由我们小组来汇报诗歌大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请***来为大家做解释。 组员2:这句诗中其中“爆竹”是指 ,“岁”是指 ,“除”的意思是 ,“屠苏”即屠苏酒。所以前两句诗的大意是 。 下面由***来为大家理解后两句。 组员3:诗歌的后两句,其中“瞳瞳”的意思是 。“新桃换旧符”是指 。所以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 。由***为大家补充理解。 组员4:我们组前三名同学理解正确,我来读古诗。(或***哪句诗中哪个字词理解有误,应该这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 。) 检测三: 预设:前两句诗歌大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来临;和煦的春风送来了温暖,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重点字词:岁(年)、除(逝去、离去)、暖(温暖)、屠苏(屠苏酒)。 后两句诗歌大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重点字词:瞳瞳(太阳刚出生的样子)、桃符(对联的前身)、换(用......换掉......)。 检测方法:同桌一个人读古诗,一个人说意思,互相纠正重点字词意思。 请同桌给我评价:☆☆☆☆☆ 我和我的同桌再来试试。 (三)诗歌为我们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通过诗歌中 、 、 等词语,我可以想象到诗歌中的节日情景是 。 生汇报。 检测四: 预设:诗歌描绘的画面是一幅辞旧迎新的、欢乐和谐美满的过年景象。人们在鞭炮声中迎来新年,温暖的春风微微袭来,人们在和者屠苏酒,期待新的一年健康平安。家家户户迎接新生的太阳,用心的桃符换掉就得桃符。 (四)齐读古诗,想象节日情景。 学生能准确地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歌大意,明确诗歌中描写了哪些节日习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一幅新年到来,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
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学习任务三 1、细读古诗,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联系创作背景,体悟诗情。 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画一画。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检测五: 预设: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 瞳瞳——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表达了愉快的心情。 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 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联系王安石写的古诗《祥云》 祥云 (宋)王安石 冰入春风涨御沟,上林花气欲飞浮。 未央屋瓦尤残雪,却为祥云映日流。 《祥云》则写出了初春时节,虽然还有残余的冰雪,但已经春暖花开,祥云映照,其中不无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检测六: 通过阅读上段材料以及古诗,我知道王安石在创作《元日》这首诗时,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政初期,他看到 的 景象,联想到即将推行的变法,希望新政可以得到推广,改变现状,推行新政就像诗中的 “ ”一样,以旧换新(辞旧迎新),面对家家户户迎新年,王安石的内心是 的,同样也表现了王安石对实施新政的态度 的。 (四)齐读古诗,感悟诗情。 通过古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词,体会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感与心境,能够联系时代政治背景,感悟王安石对执行新政,实施变法的信心与决心,理解诗人在看到新年气象时,联想到新政即将推行,革除旧制度,就像新桃符换点就桃符一样,心情愉快
小组合作,交流春节习俗 学习任务四 1、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小组合作交流,看看哪组想到的最多。 检测七: 小组合作交流,你印象中的春节有哪些习俗,看看哪个小组汇报的最多,填好下面的表格。 节日时间习俗 春节
(二)小组汇报 (1)我们小组来汇报:春节的时间是 ,我知道的春节习俗有 。 (2)其他小组补充汇报。 通过节日习俗、回忆过节时的情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拓展延伸,南北方的春节差异 拓展延伸 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找一找诗句中有哪些节日习俗?再想一想,所有描写春节的诗歌都在表达欢乐幸福的氛围吗?是否有其它情感?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戴复古《除夜》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除夜》 通过两段不同的材料,理解南北方春节的差异,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