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十四 第26题:河流特征和土壤盐碱化
〖真题回顾〗
(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
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____,汉口站变____,分析成因____。
(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
(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基础知识〗
一、河流特征
思考方向 影响因素 规范答题术语
河流水文特征 流量 流域面积、降水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补给方式,河道特征,水库、湖泊的调蓄 水位高(低),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小)
水能 流量、流速 水能丰富(贫乏)
汛期 雨季 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夏季(其他季节),汛期出现在×月至×月
结冰期 最冷月气温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结冰期为×月至×月
凌汛 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有(无)凌汛
含沙量 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降水强度 含沙量大(小)
河流水系特征 长度 陆地面积、地形、河流的位置 河流流程长(河流短小)
流域面积 海陆轮廓、地形 流域面积大(小)
河流流向 地势 向西、向东(其他方向)流;先向东流,后折向南流
落差 地势 落差大(小)
水系形态 海陆轮廓、地形 ①向心状水系(盆地或沉陷区,如四川盆地);②放射状水系(山地,如海南岛);③树枝状水系(支流较多,呈锐角相交,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长江、亚马孙河)
支流 地形、降水 高山峡谷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河道特征 地形地势 山区河道平直、深、窄;平原(高原)河道弯曲、浅、宽
二、土壤盐碱化
〖难点突破〗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1、有利影响
(1)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河流枯水期径流量;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增加流域内的蒸发量。
(2)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3)“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量。
2、不利影响
(1)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2)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少。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方法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影响水循环,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分析,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分析,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利用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押题预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闽江发源于武夷山,历史上曾是福建内外交流的重要水道,茶贸大道的兴起使闽江航运达到了黄金时代,福州也成为驰名中外的茶港。随着一个个水电站和跨江桥梁的修建,闽江断航了。
材料二:近几年,通过对闽江最大的水口水电站下游河道进行整治,断航30多年的闽江干流正式恢复通航,集装箱货轮可直接从延平港驶入东海。
材料三:下图为闽江水系图,下表为黄河流域与闽江流域相关数据表。
流域面积 (平方千米) 长度 (千米) 径流量 (亿立方米) 降水量 (毫米) 降水季节分配(%)
春 夏 秋 冬
黄河 752443 5500 574 476 10-20 50 15-30 5-6
闽江 60992 577 624 1700 30-42 32-44 12-17 10-14
(1)与黄河比,简析闽江的径流量特征。
(2)简析闽江延平以下河段航运价值大的主要原因。
(3)曾经接山连海的闽江,复航后能否重现航运盛况?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尔河发源于几内亚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概况及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榆沙量统计表。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 )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290 5800
(1)描述奥尼查水文站的水文特征。
(2)与洛科贾地相比,分析图中①地年降水量较多的原因。
(3)简析尼日尔河从马西纳水文站到尼亚美水文站河段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江全长1577千米.发源于秦岭南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历史上,汉江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以来,为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库区群众走上绿色转型致富之路。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1)从整体性角度分析秦岭对汉江水文特征的影响。
(2)分析历史上汉江被称为“千里黄金水道”的自然原因。
(3)从保护水质角度提出库区农业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尔木河流域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边缘,其下游冲积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地形、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指出格尔木河的主要补给水源。
(2)简述格尔木流域冲积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3)格尔木流域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品质优良,但当地民众并不赞同修建大型矿泉水生产厂,请说明理由。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在入海口处形成黄对三角洲。黄河九曲十八弯,在甘肃省玛曲县拐了第一道弯。黄河从该县西南入境,西北流出,蜿蜒前行400多千米,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草原上,形成了众多曲流。近年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河年均榆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3亿吨左右,黄河水在逐渐变清。图1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玛曲曲流景观图,图3为黄河三角洲局部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进入玛曲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推测发生此变化的原因。
(2)判断图中A、B两岸的凹凸类别,A为 岸、B为 岸;并描述该处河谷地貌特征 。
(3)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你为该地盐碱地改良提出3点可行性建议。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区(图1)年引黄河水量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在河套灌区,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排水—乌梁素海调蓄净化—退水进入黄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排灌系统。相较于农用地,盐荒地大多分布于地势低洼处,图2为河套灌区盐荒地和农用地土壤剖面中全盐量(单位质量水中所含各种溶解盐类的总和)的分布示意图。
(1)盐荒地的全盐量 于农用地,随土层深度的加深,盐荒地的全盐量 ;农用地的全盐量 。
(2)分别分析盐荒地和农用地土壤中全盐量垂直分布的形成原因。
(3)说明乌梁素海在排灌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题组十四 第26题:河流特征和土壤盐碱化
〖真题回顾〗
(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
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____,汉口站变____,分析成因____。
(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
(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答案】(1) ①. 细 ②. 粗 ③.
宜昌站位于三峡大坝坝前,颗粒大的在水库内沉积(或被大坝拦截),使得坝前的宜昌站悬浮的泥沙粒径变细;汉口站平均流速增大,携带能力增强,悬沙平均粒径增粗。
(2)甲地该年梅雨季(节)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水库汛期下游径流量减少,甲地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3)引水灌溉;开挖沟渠排水;人工降雨、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
【解析】本题以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以及河口水盐变化为材料,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前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08,建成后为0.004,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小(细);三峡水库建成前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10,建成后为0.013,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粗)。
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宜昌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近,三峡大坝建成之后,颗粒大的悬沙被大坝拦蓄下来,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减小;汉口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远,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河流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变强,颗粒较大的泥沙被搬运到汉口站,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6月份梅雨季节结束,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碱化加剧;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径流量减小,河流入海口处海水入侵,带来大量盐分,盐碱化加剧。
(3)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淋洗下去;开挖沟渠排水,促进土壤盐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强土壤淋溶作用等。
〖基础知识〗
一、河流特征
思考方向 影响因素 规范答题术语
河流水文特征 流量 流域面积、降水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补给方式,河道特征,水库、湖泊的调蓄 水位高(低),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小)
水能 流量、流速 水能丰富(贫乏)
汛期 雨季 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夏季(其他季节),汛期出现在×月至×月
结冰期 最冷月气温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结冰期为×月至×月
凌汛 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有(无)凌汛
含沙量 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降水强度 含沙量大(小)
河流水系特征 长度 陆地面积、地形、河流的位置 河流流程长(河流短小)
流域面积 海陆轮廓、地形 流域面积大(小)
河流流向 地势 向西、向东(其他方向)流;先向东流,后折向南流
落差 地势 落差大(小)
水系形态 海陆轮廓、地形 ①向心状水系(盆地或沉陷区,如四川盆地);②放射状水系(山地,如海南岛);③树枝状水系(支流较多,呈锐角相交,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长江、亚马孙河)
支流 地形、降水 高山峡谷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河道特征 地形地势 山区河道平直、深、窄;平原(高原)河道弯曲、浅、宽
二、土壤盐碱化
〖难点突破〗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1、有利影响
(1)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河流枯水期径流量;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增加流域内的蒸发量。
(2)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3)“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量。
2、不利影响
(1)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2)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少。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方法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影响水循环,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分析,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分析,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利用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押题预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闽江发源于武夷山,历史上曾是福建内外交流的重要水道,茶贸大道的兴起使闽江航运达到了黄金时代,福州也成为驰名中外的茶港。随着一个个水电站和跨江桥梁的修建,闽江断航了。
材料二:近几年,通过对闽江最大的水口水电站下游河道进行整治,断航30多年的闽江干流正式恢复通航,集装箱货轮可直接从延平港驶入东海。
材料三:下图为闽江水系图,下表为黄河流域与闽江流域相关数据表。
流域面积 (平方千米) 长度 (千米) 径流量 (亿立方米) 降水量 (毫米) 降水季节分配(%)
春 夏 秋 冬
黄河 752443 5500 574 476 10-20 50 15-30 5-6
闽江 60992 577 624 1700 30-42 32-44 12-17 10-14
(1)与黄河比,简析闽江的径流量特征。
(2)简析闽江延平以下河段航运价值大的主要原因。
(3)曾经接山连海的闽江,复航后能否重现航运盛况?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降水多,径流量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春夏季降水多,汛期持续时间长
(2)地势落差小,水流平稳;径流量大,水位深,通航能力强;无结冰期,可全年通航;注入东海,有利于河海联运;流经地区经济发达,运输量大;离海上丝绸之路近,有利于开展国际贸易
(3)能。经整治,航运条件变优越;内河航运大宗物资成本优势明显;经济腹地更广阔;社会经济发展,航运需求量增大。
不能。公路、铁路网发达,对航运需求量减少;候船过闸时间长,效率低;跨江桥梁对航运的阻碍依然存在。
【分析】本题以闽江为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河流航运价值、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闽江流域的降水量大于黄河流域,闽江的径流更大;闽江流域降水季节分配更均匀,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更均匀,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更小;雨季持续时间更长,春夏季降水较多,汛期持续时间较长。
(2)航运价值可从水文水系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闽江延平以下河段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落差较小,水流平稳;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闽江径流量较大,河流水位较深,通航能力较强;该地纬度位置较低,全年气温较高,冬季河流无结冰期,可全年通航;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闽江注入东海,能够实现河海联运;闽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毗邻海上交通要道,距离海上丝绸之路较近,有利于发展对外国际贸易。
(3)若认为能,主要分析有利区位和有利影响。据材料信息可知,闽江水系经过整治之后,河流航运条件改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河航运运输大宗商品的价格更低,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闽江流域的经济腹地广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航运的运输需求量较大。
若认为不能,主要分析不利区位和不利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完善,陆路交通便利,对于航运的需求量较小;该流域航运船只需要经过船闸,等候时间较长,运输效率较低;该地公路铁路路网密度较高,跨江桥梁数量较多,对内河航运的印象较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尔河发源于几内亚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概况及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榆沙量统计表。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 )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290 5800
(1)描述奥尼查水文站的水文特征。
(2)与洛科贾地相比,分析图中①地年降水量较多的原因。
(3)简析尼日尔河从马西纳水文站到尼亚美水文站河段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答案】(1)年径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径流季节变化大(或汛期主要集中在9-10月和2-4月)。
(2)①地位于几内亚高原南部,西南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明显,降水量大。
(3)年输沙量是先变小,再变大;马西纳水文站到迪雷水文站经过内陆三角洲,地形平坦,泥沙沉积,河流年输沙量变小;迪雷水文站到尼亚美水文站流经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年输沙量增大。
【分析】本题以尼日尔河为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影响降水的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奥尼查水文站年径流量较大;该水文站年输沙量较大,说明河流含沙量较大;该地纬度位置较低,终年气温较高,河流无结冰期;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该地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9-10月和2-4月,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汛期主要集中在9-10月和2-4月。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地位于几内亚高原南部;该地纬度位置较低,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受到地形阻挡,水汽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马西纳水文站到尼亚美水文站河段,年输沙量先变小后变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马西纳水文站到迪雷水文站主要流经内陆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低,搬运能力较弱,泥沙沉积,河流年输沙量变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迪雷水文站到尼亚美水文站主要流经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高,年输沙量变大。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江全长1577千米.发源于秦岭南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历史上,汉江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以来,为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库区群众走上绿色转型致富之路。下图为汉江上游流域示意图。
(1)从整体性角度分析秦岭对汉江水文特征的影响。
(2)分析历史上汉江被称为“千里黄金水道”的自然原因。
(3)从保护水质角度提出库区农业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
【答案】(1)秦岭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该区域最冷月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秦岭地势起伏大,汉江北岸支流落差大,流速快;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
(2)流程长,通航里程长;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下游河段地势起伏小,水流平稳利于通航;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地区,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减少水土和农药化肥流失等;禁止库区网箱养殖,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分析】本大题以汉江为材料设置试题, 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千里黄金水道”形成的自然原因,合理发展农业的相关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主要从河流径流量、流速、 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秦岭呈东西走向,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河流径流量大;秦岭对冬季风(偏北风)的阻挡作用明显,削弱了 其对汉江北部支流的影响,使得该地冬季温度较高,河流无结冰期;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影响河水流速;秦岭南坡水热条件好,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
(2)本题考查汉江航运内容,分析被称为“千里黄金水道”的自然原因。汉江流程长,可以通航的里程长,所以被称为“千里”汉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河流下游地势平坦,起伏小,水流平稳利于通航;秦岭以南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候温和,河流不结冰,所以可以通航的时间长。
(3)本题设置时提出了条件,保护水质。所以答题因围绕保护库区水质,发展农业的可行措施。首先应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业机构,使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各部门互补,且相互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其次要退耕还林,种植林果,发展林果业 ,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库区水质。最后禁止在库区内网箱养殖,会导致水体被集中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尔木河流域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边缘,其下游冲积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地形、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1)指出格尔木河的主要补给水源。
(2)简述格尔木流域冲积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3)格尔木流域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品质优良,但当地民众并不赞同修建大型矿泉水生产厂,请说明理由。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等。
(2)冲积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碱化严重。
(3)格尔木河水量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限;大规模开采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加剧湖泊萎缩、冲积平原荒漠化程度等。
【分析】本大题以格尔木河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河流补给方式、土地盐碱化、水资源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该地地势高,且是盆地地形,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雨水补给量小;格尔木河流域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边缘,起源于更高的青藏高原,高山冰雪融水较多,补给河流;图中显示,中高山区和冲积平原地下水都补给河流,故地下水是重要补给方式。
(2)冲积平原地下水补给河水,说明地下水位高,盐分在土壤中的位置就接近地表;当地降水少,蒸发过程中,盐分随着水分向地表富集,盐碱化发生。
(3)格尔木流域降水少,河流流量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限;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减少;地下水减少,河流补给地下水就会增多,湖泊位于河流下游,受河流补给,水位也会下降,加剧湖泊萎缩、冲积平原荒漠化程度等。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在入海口处形成黄对三角洲。黄河九曲十八弯,在甘肃省玛曲县拐了第一道弯。黄河从该县西南入境,西北流出,蜿蜒前行400多千米,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草原上,形成了众多曲流。近年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河年均榆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3亿吨左右,黄河水在逐渐变清。图1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玛曲曲流景观图,图3为黄河三角洲局部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进入玛曲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推测发生此变化的原因。
(2)判断图中A、B两岸的凹凸类别,A为 岸、B为 岸;并描述该处河谷地貌特征 。
(3)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你为该地盐碱地改良提出3点可行性建议。
【答案】(1)黄河进入玛曲后,地势变得平坦,落差减少,流速减慢,河流以侧蚀为主。
(2) 凹 凸 该河谷较宽浅,A侧较深,B侧较浅
(3)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抽取盐水,补充淡水;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营造防护林带,减小风速,减少蒸发;改良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减少大水漫灌。
【分析】本题以黄河流域示意图,玛曲曲流景观图和黄河三角洲局部图为资料,涉及了河流地貌,自然环境整体性和改良盐碱地措施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地势落差较大的地区,流速快,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势低平的地区,流速慢,河流以侧蚀为主;结合题干可知,“黄河进入玛曲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说明黄河进入玛曲后地势变得平坦,落差减少,河流以侧蚀为主。
(2)结合图片中河流的形态可知,A岸为凹岸,B岸为凸岸;该处河谷的地貌特征,要注意从河谷的形态进行描述,要注意突出凹岸、凸岸的差异,A侧为凹岸,河流凹岸侵蚀,坡度较陡峭,B侧为凸岸,凸岸堆积,坡度较缓;河流下切侵蚀较弱,侧蚀较严重,因此整体河谷较宽浅。
(3)黄河入海口,临近海洋,盐碱地较多。该地盐碱地改良可以引淡水灌溉,起到淋溶作用,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抽取该地地下盐水,补充淡水,稀释地下水盐度;在蒸发量较大的季节,选择适当覆盖物覆盖地表,减少蒸发,抑制蒸发返盐,在适当的位置营造防护林带,起到阻挡作用,减少风速,减少蒸发;改良不合理灌溉方式(大水漫灌),采用喷灌、滴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大水漫灌等。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区(图1)年引黄河水量占黄河过境水量的七分之一。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在河套灌区,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排水—乌梁素海调蓄净化—退水进入黄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排灌系统。相较于农用地,盐荒地大多分布于地势低洼处,图2为河套灌区盐荒地和农用地土壤剖面中全盐量(单位质量水中所含各种溶解盐类的总和)的分布示意图。
(1)盐荒地的全盐量 于农用地,随土层深度的加深,盐荒地的全盐量 ;农用地的全盐量 。
(2)分别分析盐荒地和农用地土壤中全盐量垂直分布的形成原因。
(3)说明乌梁素海在排灌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
【答案】(1) 高 减少 增加
(2)盐荒地: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盐类物质向上运动;地表植被稀少,蒸发强烈,盐分向上运动。
农用地:农业灌溉淋盐作用显著,盐类物质向下运动,表层土壤全盐量低;农作物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向上运动少。
(3)接纳农田排水,控制灌区的土壤盐碱化;净化水质,避免污水直接排入黄河;调蓄水量,减轻灌区洪涝灾害的威胁,补充黄河水量。
【分析】该题以河套灌区的地形图和乌梁素海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措施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1)由图可知,首先从整体上看,盐荒地的土壤中的全盐量大于农用地的全盐量,从变化趋势上看,随着深度的加深,盐荒地的全盐量不断下降,0~10cm全盐量最高;而农用地的全盐量不断上升,上升趋势较缓慢。
(2)盐荒地地区,土地盐碱化较严重,土壤中盐分较多,土地盐碱化一般形成于地势较低,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地区,随着水分的蒸发,盐类物质不断上升来到地表,在地表积累,因此越靠近地表盐度越高。
农用地地区由于农业需要不断灌溉,淋盐作用明显,大量水分下渗,盐类物质随之不断向下运动,因此表层盐度较低,同时大量的农作物覆盖,减少了水分蒸发,减少了盐类物质向上运动的可能性。
(3)根据材料可知,乌梁素海可以接收来自农田的排水和具有调蓄净化的作用,因此在排灌系统中,乌梁素海可以接收大量的农田排水,减轻河套灌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同时也可以净化水质,提高进入黄河的水的水质,另外调蓄水量可以减轻灌区的旱涝灾害等。